公立医院内控管理研究
2017-02-17赖富明
赖富明
摘要:医院内部控制是由医院管理层及其全体员工共同实施的,旨在实现“合理保证医院经济活动合法合规、资产安全和使用有效、财务信息真实完整,有效防范舞弊和预防腐败,提高公共服务的效率和效果,促进医院实现发展战略”这一控制目标。由于受传统思想的影响,公立医院内控管理中出现了一些问题,本文将对公立医院内控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及相应的对策进行分析。
关键词:内控管理;内部审计;对策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深化发展和公共医疗卫生制度改革的进一步推进,医院的生存和发展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公立医院作为非营利性事业单位,必须坚持医院的公益性。如何在履行社会责任的基础上兼顾经济效益,以满足医院健康持续发展?这无疑对公立医院的经营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医院财务制度》中明确指出:健全财务管理制度,完善内部控制机制,加强经济活动的财务控制和监督,防范财务风险,是医院财务管理的主要任务之一。内部控制作为医院经营管理的一个有效手段,已经成为医院规避风险、健康运行的重要保障。内控制度是否健全,内控制度执行是否有效,内控管理是否得当直接关系医院经营管理的工作效率,同时,也直接影响医院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国家财政资金的安全性。因此,加强医院内控管理是提升医院会计信息质量、维护国家财政资金安全的有效手段;更是凝聚医院核心竞争力、确保医院健康持续发展的有效保障。
一、目前公立医院内控中存在的问题
公立医院的内部控制是一项不断推陈出新、与时俱进、任重而道远的工作,是医院自我约束的具体体现,是医院经营管理的重要手段。目前大多数医院都积极响应政府号召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开展内控管理。但效果不是很理想,不少医院在内控管理上存在诸多问题。
(一)风险意识淡薄
公立医院经济活动的风险主要来源于低效、高耗、舞弊,内控管理的目的就是把这些风险控制在可承受度之内。我国大多数公立医院的管理者和领导是从医疗业务骨干选拔上来的,未接受过完整的医院管理培训,缺乏系统的管理知识和财务知识,对医院经济活动中存在的风险不够重视,更多的只是注重临床医疗风险。重医疗轻管理的现象普遍存在,认为管理要成本,并且短期内很难产生效益。有的医院领导一厢情愿地认为:只要医患关系和谐了,医疗业务水平提高了,医院自然就发展了。对那些闲置或使用效率不高的固定资产反而没想着去盘活;厉行节约更多的只是停留在会议上;很少有医院把反徇私舞弊体现在日常工作中,更多的只是来文件了,有精神了就敲敲警钟。殊不知经济活动中的低效、高耗、舞弊更是迟滞医院发展的有力障碍。
(二)内控制度不健全,缺乏适应性
大多数医院财务管理方面的各项规章制度都已建立并逐步完善也可以满足日常管理需求,但没有形成以相应内控理论为基础的制度体系,内控制度难于达到预期的目标。有的医院虽然建立了内控制度,但没有结合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制度制定的不科学、不严谨,不具有可操作性;有的医院更多的是纵向管理,部门之间缺乏必要的沟通,信息沟通不畅导致部门间相互扯皮从而影响制度的效力;或者内控制度制定后就一成不变,没有随着医改的发展和实时的变化及时进行修订和完善,不具备适应性;多数医院采用的是会计系统、财产保护和授权批准等控制方法,对于预算、绩效、成本以及信息化技术等控制方法运用的相对较少,不能适应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医院经营活动的日趋复杂化。
(三)内部审计形同虚设
目前,我国很多医院都存在着内部审计工作职能得不到充分发挥的问题。有的医院的领导在认识上存着误区,看不到内部审计在内控管理乃至医院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对内部审计的监督作用不够重视;有的医院虽然设置了内部审计部门,但却是挂靠在财务、医保物价等部门,或只是设置了兼职的审计人员,缺乏权威性、独立性,很难开展内部审计工作。审计没有独立性,医院管理者和领导的主观意志就会影响审计工作的有序进行,内部审计工作就难以做到客观公正、实事求是,起不到审计监督的作用,也就限制了其对内控工作再控制和评价作用的发挥,造成了内部审计形同虚设。
二、加强内部控制的主要措施
(一)提高风险意识,完善内控环境
风险管理是医院内控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风险管理是否有效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内部控制是否有效。《关于公立医院改革试点的指导意见》指出:制定公立医院院长任职资格、选拔任用等方面的管理制度,推进职业化、专业化建设。从公立医院院长着手,强化医院管理。成立以院长为组长的风险评估工作小组对医院开展经济活动的风险进行评估,评估结果作为完善内部控制的依据,并且,经济活动风险评估至少每年进行一次。
公立医院管理者和领导应当率先形成强烈的风险意识,加强风险管理,营造良好的内控管理环境。完善内控环境首先要加强内控相关知识的培训,从院级领导到中层干部以至普通员工都要普及,让大家真正认识到内控的重要意义,并自觉贯彻执行,形成医院的内控文化;其次建立健全内部授权审批制度,明确各岗位办理业务和事项的权限范围、审批权限和相关责任,建立重大事项集体决策和会签制度;另外完善的内控环境离不开风险预警体系的建设,通过风险预警系统监督和预测医院经营管理中可能存在的风险,加以防范或规避以减少医院的损失,例如:以资产收益率、资产负债率等指标对医院可能存在的财务风险进行监督和预测。
(二)持续完善内控制度
任何制度都有时效性,内控制度也不例外。《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规定:外部环境、经济活动或管理要求等发生重大变化的,应及时对经济活动风险进行重估,同时修订相应的内控制度。将内控制度分解到相关的工作流程中,利用互联网把工作流程嵌入信息系统中,从而实现内控管理信息化、系统化,使工作更加便利、高效。例如我院利用钉钉办公软件完成各种业务和事项的审批,各相关部门在权限范围内审核(可在手机上申请、审核、审批,随时随地可完成),在最终审批人审批后打印出审批表即可,一样的流程,不一样的效率。內控制度流程化,流程信息化,减少人为操纵的风险。内控制度应涵盖预算管理、收支管理、政府采购管理、资产管理、基建管理以及合同管理等经纪业务活动和事项,甚至应拓展到非经济业务活动和事项。比如我院借力JCI(Joint Commission International 医院评审标准),通过流程优化、流程再造,降低医疗风险。
内控制度的设计应与医院所处环境、业务特点、复杂程度以及管理要求相匹配。适应本单位的制度才是最佳的制度。
(三)加强内审在内控管理中的作用
作为内部监督的实施主体,内部审计部门在评价内部控制的有效性以及提出改进建议等方面起着关键作用,是内控机制实现效率与风险防范的重要管理手段。医院应该积极发展并完善内部审计制度,有条件的医院应创建一个独立的内审部门,引进或培养高素质、高专业水平的审计工作人员,打造出一支优良的审计队伍,同时,扩大内审部门职权,并维护内审工作的独立性、权威性,负责对财会部门开展的内部控制体系和规章制度的实施和落实工作进行审计,同时,对内控制度的健全性和有效性进行评审,对内控制度存在的问题和缺陷进行评价,并提出解决方案和改进建议以供决策时参考,保证会计内部控制体系的正常运作。充分调动内审职能的积极性,在内控管理工作中切实做到事前预警、事中监督、事后反馈的全过程参与,发挥其监督和评价作用。
三、结束语
内部控制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体员工共同参与并承担相应的职责。要加强对单位领导干部和工作人员有关制约内部权力运行、强化内部控制方面的教育培训,为全面推进医院内部控制建设营造良好的环境和氛围。
参考文献:
[1]徐静,于允圣.基于风险管理的医院内部控制探讨[J].中国卫生产业,2016.
[2]韩笑 . 关于建立和完善非营利性公立医院内控制度的思考 [J]. 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4,9.
[3]《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
(作者单位: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