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存在与会计意识
2017-02-17姚毯毯
姚毯毯
摘要:社会的不断进步,极大地推动了会计的发展,使得会计地位不断提升,会计角色越来越重要。文章基于会计角色转变的视角,借鉴哲学意义上存在与意识的辩证统一关系,探讨会计意义上会计存在与会计意识的关系,会计存在决定会计意识,会计意识反作用于会计存在。
关键词:会计存在;会计意识;角色;会计角色
一、会计存在与会计意识的含义
存在被定义为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事物的总和,而意识则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一种反应,是一种印象和感知。历史唯物主义主张存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存在决定意识,而意识对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会计存在是指不以会计人的意志为转移,为会计的产生和发展提供条件与机会的会计环境以及不断改进的会计技术方法。而会计意识则是人们对会计存在的反应,是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形成的一种认知与思考,是对会计环境进一步的认识。
二、角色与会计角色的含义
角色这一名词专用于戏剧中,指戏剧中的人物和由演员扮演的舞台上的人物形象。也经常用来喻指生活中与剧中人物相匹配的人物类别。角色的基础是地位,地位是权力和责任的简单集合,当一个人实践着组成其地位的权利与责任时,他就扮演了某种角色。
最先将角色一词引入会计学的是西方行为学家,而我国会计理论界最早对会计角色进行研究的是王开田教授,他在1998年《现代会计角色论》中尝试性的定义了会计角色,他认为:“会计角色是会计行为主体在特定的会计主体内所处的社会地位,应享有权力和应承担的社会责任与义务的行为模式”。显而易见,会计角色是一种特殊的社会角色,是社会地位的一种外在表现;是会计人的一套权利、义务的规范和行为模式;是人们对于会计人行为的期待。会计角色是会计职业赋予会计人的特定社会形象,它在不断改变的社会关系中不断发展,与时俱进。
三、我国会计角色演变史
会计方法和会计职能体现在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只不过早先人们在艰苦的环境中没有产生这种会计意识。在中国原始社会时期就已经出现了实物记事法,繪画记事法和绳结记事法等,这些都是原始的会计手段,为会计的产生提供了条件。随着人类物质资料的丰富,社会经济的发展,会计逐渐被人们应用于社会活动中,并且在不同时期扮演着不同的角色。
(一)中国奴隶社会时期:管家角色
随着时代的变迁,中国进入奴隶社会,据甲骨文记载,基于原始社会物质资料的积累,这一时期经济发达,会计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周礼>>中记载的司会一职就是会计的雏形,无论是在官厅会计中还是在民间会计中都充当着管家的角色,其主要职能是对实物资产进行保管,并进行收付核算。会计的初步发展促使了人们对会计的思考,因而在此期间人们创造了三柱结算法即:中式会计利用入、出、余三要素及其相互关系反映一定时期的财产增减变化并结算账目的方法。由此我们看出,会计的初步发展为其后续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同时促进了超前会计意识的出现。
(二)中国封建社会时期:账房先生角色
“会计”这一名词最早确立于春秋战国时期,清代焦循在《孟子正义》中将它阐述为:“零星算之为计,总合算之为会”。可以看出会计在该时期已然从管家角色蜕变为账房先生这一角色,明末清初的账房一说就印证了这一观点,此时会计的社会地位有所提高,主要工作是完成账簿的登记和财务收支业务。我国历史步入封建社会后,生产力大幅度提高,经济得到迅猛发展,同时执政者加强了政治建设。因此,依附于发达的经济环境和良好政治环境的会计得到了长足发展。随着会计业务范围的不断扩张,为适应经济发展的需求,在昌盛繁荣的唐代中期,四柱结算法取代了三柱结算法,即中式会计利用旧管、新收、开除、实在四要素及相互关系来反映一定时期的财产增减变化并结算账目的方法。该结算方法体现了会计意识,顺应了会计发展的要求。在这一时期还产生了我国最早的会计专著——《元和国计簿》和《大和国计》,为我国会计发展史写下了重要的一页。在宋代已经有了比较完善的财计制度,并创造了中国古代民间工商业所采用的草流、细流和总清三种账簿为骨干的账簿体系——中式三账。随后,三账体系在明清两代得到了发展与完善,并被广泛应用于工商、钱庄和典当业中。在明朝和明末清初,为适应不断发展的社会经济和不断变化的会计环境,形成了“三角账”和“龙门账”两种复式记账法。此阶段的会计意识促进了新核算方法的产生,同时这些新核算方法也是会计意识的印证。
(三)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时期:信息提供者角色
外国列强的入侵使我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在此期间西式记账法传入中国,这是鸦片战争后我国会计史上的重大事件,对我国后来会计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伴随着工业的蓬勃发展,借贷记账法逐渐取代了中式记账法,与此同时股份制企业大规模兴起,在所有权和控制权分离的制度模式下,会计开始扮演信息提供者的角色。政府逐渐意识到了财政的重要性,开始高度重视具有保证财务安全和正确反映财务信息作用的会计,无论是北洋政府还是民国政府都积极效仿西方的做法,建立财政会计组织、会计制度等。在北洋政府时期制定了我国历史上第一部《会计法》和《审计法》,这标志着中国会计法制化的开始。在国民政府时期颁布了超然主计制度、统一政府会计制度等,为改良中国会计提供了保证。在此期间,中国的会计师事业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众所周知的立信会计师事务所的前身——潘序伦会计师事务所,就是为了适应当时社会采用新式簿记的需要而创办的。为促进经济事业发展而建立起来的会计师制度体现了超前的会计意识,促进了会计事业的发展,会计师事业的发展又带动了我国会计学术团队的发展。在此期间,我国会计学术刊物不断增加。很多会计方面的人才在这样一个自由的会计环境里发表了许多会计著作,如谢霖的《实用银行簿记》、潘序伦的《会计学》等,这些著作普及了会计知识,指导了会计改革,推动了会计理论研究工作,对后来会计的发展产生了积极作用。可见,会计存在决定会计意识,而超前的会计意识又会促进和改善会计存在。
(四)现代时期:管理者、国际经济人角色
新中国成立初期,财政经济困难。尤其在“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时期,我国经济发展陷入低谷,政局动荡,因而具有经济依附性的会计事业停滞不前。由此可见,会计意识的产生取决于会计存在。然而,我国实行改革开放后,国家经济得到了高速发展,这给会计事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20世纪90年代,我国进入市场经济发展时期,国家经济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同时,科学技术和计算机事业的迅猛发展推动了会计技术的变革,使会计地位显著提高。自此,会计角色不再是简单的记账先生和会计信息提供者,而是一个对企业进行管理和控制,并做出决策的社会形象,这是现代会计区别于传统会计的重要地方。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国家之间的合作交流日益频繁,跨国公司不断增加,会计在国际化的进程中开始扮演国际经济人的角色。会计地位越高,社会责任越大,因此,国家和社会对会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制定了更为严苛的制度与法案。
四、结语
历史经验告诉我们,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会计角色越重要说明其在社会中的地位越高,责任越大。良好的会计环境会使人们产生正确的会计意识,而具有预见性的会计意识又会反作用于会计存在,改善会计环境。会计存在和会计意识就是在这样的相互作用中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向前的。
参考文献:
[1]王开田.现代会计角色论——从企业的性质看会计的地位与扮演的角色[J].会计研究,1998(2):25-29.
[2]王建中.会计发展史[M].大连:东北财经出版社,2012.
[3]周婷.浅析会计意识和会计角色[J].中国证券期货,2011(10):100.
[4]乔伟.会计存在与会计意识[J].现代经济信息,2014(24):216.
[5]张丽.会计角色的演进—基于会计意识视角[J].时代经贸,2013(16):198.
[6]刘文文.中国会计历史原创性研究[D].天津财经大学,2009.
(作者单位:南京财经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