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价值目标的人民性

2017-02-17王文峰

理论与现代化 2016年4期
关键词:人民性四个全面价值

王文峰

摘 要:“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把社会主义建设伟大事业和党的建设伟大工程统一起来,把人民历史主体地位和价值主体地位统一起来,始终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体现出这一布局在价值目标取向上鲜明的人民性特色。

关键词:“四个全面”;价值;人民性

中图分类号:D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502(2016)04-0010-06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继续探索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举措,先后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2014年12月,习近平提出“全面从严治党”,“四个全面”概念正式形成。2015年2月,习近平首次阐明了“四个全面”的关系及其战略布局的意义。他指出,“这个战略布局,既有战略目标,也有战略举措,每一个‘全面都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的战略目标,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是三大战略举措。……努力做到‘四个全面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得益彰。”[1]“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习近平治国理政新思想新理念的重要内容,它是一项关乎我国社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重大举措和顶层设计,它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党的建设紧密统一起来,把人民群众历史主体地位和价值主体地位统一起来,体现出这一布局在价值目标取向上鲜明的人民性特色。

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价值目标的人民性

小康社会,是仓廪实、衣食足的理想社会,它体现了我国传统社会中劳动人民对富足安康生活的追求与向往。中国共产党结合传统文化与具体国情,把实现小康社会作为发展战略的阶段性目标,具有浓厚的中国特色,而与小康社会的相关论述都密切联系人民的生活愿景,体现出小康社会价值目标的人民性。

改革伊始,邓小平就指出,中国未来现代化是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即“小康之家”。党的十二大把二十世纪末实现小康的战略目标确定下来,提出关乎人民利益的目标:“城乡人民的收入将成倍增长,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可以达到小康水平。”[2]党的十三大确定了“三步走”发展战略,每一步都以人民利益为目标;第一步,解决人民温饱问题;第二步,使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人民生活比较富裕。这时期,建设小康社会主要是以提高和改善人民的生活水平为目标的。

党的十五大提出“新三步走”战略,提出要到2010年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宽裕,到建党一百年时,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

党的十六大报告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为主题,提出了具体目标:经济上使“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政治上使“社会秩序良好,人民安居乐业”,文化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生态上“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这些举措都直接和人民的利益密切相关。十六大还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其中,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则直接凸显了党领导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指导思想的人民性。

党的十七大报告的主题把“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确立为党的奋斗目标,提出了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五位一体”的新的目标要求: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更好保障人民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全面改善人民生活、建设生态文明,这些都以人民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十七大还把科学发展观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它把发展和人民性密切结合起来,把发展工具理性和人民价值理性统一起来,开拓了发展为人民的新境界。

党的十八大报告主题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新的奋斗目标。把“建设”改为“建成”,虽一字之差,但意义深刻,它既体现了党的目标任务的紧迫性,也体现了党为人民利益而奋斗的雄心壮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各项目标任务,都以人民的各方面利益为着眼点: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生态文明建设取得重大进展。这些目标任务是我党的庄重历史使命,它的实现将使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提升、社会关系更加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关系更加和谐。总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使人民更多更公平地享受发展成果,更好地体现了人民性,二者互为条件、互相促进。

坚持人民性,是更好更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目前我们的小康还是不全面、不均衡的。总起来说,现阶段我国不同地区、不同的人们处于不同的小康生活状态,但大多数人正处在奔小康的过程中。由于历史条件、现实境遇的不同,个人天赋和家庭状况差异,以及现阶段我国分配格局下分配方式多樣化,造成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艰巨性和复杂性。一方面,我国现阶段社会生产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另一方面,我国现有的城乡差别、区域差别以及行业利益差别,使人们在教育就业、收入分配、医疗社保和机会平等诸方面产生矛盾和冲突,部分人的利益需求得不到满足和保障,致使他们有了强烈的不公平感、相对剥夺感,这严重影响了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持续性和稳定性。人民群众不但创造了丰富的社会财富,而且也有多样的需求,但首先得满足他们生存和生活的需要,“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东西。”[3]基本生存和生活满足后,人们还需要进一步发展自己,提升自己的生活质量、保障自己的基本权利、维护自己的尊严,这些都需要靠更高水平的发展来满足不同人们、不同层次的需要,因为“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4]我们绝对不能漠视人们的基本利益和价值追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指导思想和各种措施,必须体现人民性、关注人民的利益需求。

坚持人民性,才能更好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坚持人民性,最主要的就是重视并保障人民的各项权利,这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出发点和归宿。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邓小平就十分重视物质利益在人们生产生活中的激励作用和基础性作用,他指出,“革命的产生和奋斗都是归根于物质利益,如果只讲牺牲精神,不讲物质利益,那就是唯心论。”[5]146习近平也指出:“我们要依法保障全体公民享有广泛的权利,保障公民的人身权、财产权、基本政治权利等各项权利不受侵犯,保证公民的经济、文化、社会等各方面权利得到落实,努力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保障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6]141只有心系人民、想人民之所想,各项工作体现人民性,把握规律性,全方位实现和维护人民的利益和需求,才能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得到人民的拥护和支持,更好更快更全面地建成小康社会。因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6]4

二、全面深化改革价值目标的人民性

改革是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是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的强大动因。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经济落后、人民生活困难,官僚主义现象、复杂的特权现象盛行,一切工作都需要整顿和改革。1980年,邓小平就特别指出:“党和国家现行的一些具体制度中,还存在不少的弊端,妨碍甚至严重妨碍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发挥。如不认真改革,就很难适应现代化建设的迫切需要,我们就要严重地脱离广大群众。”[5]327在这里,邓小平把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改革和人民群众联系在一起,强调了改革对社会主义和人民利益的巨大推动作用。1984年,随着农村改革的成功,邓小平指出,十二届三中全会“要转到城市改革,包括工业、商业和其他行业的改革,可以说是全面的改革。”[7]81这样,从农村到城市,从经济体制改革到政治体制改革,开启了我国全面改革的局面,对于搞活经济、激发社会活力、解决人民温饱问题具有重大转折意义。20世纪90年代初,面对改革开放中遇到的特殊困难,邓小平着重指出了改革开放对国家和人民的极端重要性,他指出,“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7]370这段论述意义重大,它既强调了坚持改革的社会主义方向的重要性,也指出了改革对发展经济、改善人民生活的巨大推动作用。邓小平还把“三个有利于”作为判断改革和各项工作是非得失的标准,更体现了改革价值目标的人民性取向。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深入发展,我国社会进入转型期。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物质利益和就业方式日益多样化,新的社会阶层逐步形成,这为整合全体人民的利益增加了难度。江泽民强调:“在整个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都要努力使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群众共同享受到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改革越深化,越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各种利益关系,把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正确地统一和结合起来,把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把他们的积极性引导好、保护好、发挥好。只有这样,我们的改革和建设才能始终获得最广泛、最可靠的群众基础和力量源泉。”[8]在此,江泽民以更宽广的视野把不同利益主体群众和不同利益需求结合起来,把改革同人民共享发展成果联系起来,把实现人民利益同调动人民积极性联系起来,更加突出了改革的人民性特色。

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社会利益主体多元化、利益需求多样化、复杂化,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任务更加艰巨。胡锦涛强调指出,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根本目的,“就是要通过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水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9]1091我们党要加强统筹协调,提高处理利益关系能力,深入研究改革发展中出现的利益关系和利益格局调整,“坚持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程度统一起来,坚持在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发展、通过改革发展促进社会稳定。”[9]1105我国改革、发展和稳定的重大问题都要以改善人民生活为结合点,改革价值目标的人民性非常明确。

当前,我国社会面临重大利益的战略性调整,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与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民享受到了改革带来的巨大红利,对未来充满新的期待。当今,随着改革的深入,各项体制面临重大战略性调整,各种利益冲突纠结在一起,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面临严峻考验。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习近平指出,我国改革进入深水区和攻坚期,“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6]101破解我国社会发展中面临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难题,需要通过全面深化改革来解决,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习近平还指出,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创造更加公平正义的环境,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如果不能给老百姓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如果不能创造更加公平的社会环境,甚至导致更多的不公平,改革就失去意义,也不可能持续。”[6]96全面深化改革与人民性是互为补充、密切联系的,二者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

第一,全面深化改革,是实现人民利益的根本動力。实现人民利益,增进人民福祉,需要通过全面深化改革来推动。改革是一项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种体制和诸多利益的全新革命,需要全面协调推进。通过全面深化改革,打破不合时宜的思想观念的束缚,冲破不公正的利益固化的藩篱,为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提供坚实物质基础和有利条件,提高人民群众的公平意识、民主意识和权利意识,使社会充满活力而又安定有序。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和总任务,这些目标任务的实现,能够完善国家各方面制度和体制,促进各种生产要素合理分配和流动,增强社会活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体现社会发展正义,实现制度的首要美德和制度正义,有利于调动人民群众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10]全面深化改革,以强大的动力推动经济社会向着更加合理更加公平的方向发展,方能实现和维护人民的根本权益。

第二,坚持以人为本,全面深化改革。习近平指出,“全面深化改革必须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这是坚持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必然要求。”[6]96改革发展事关亿万群众根本利益。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和推动者。在全面深化改革中,要充分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充分了解民情,听取民意,关注民生,在人民实践基础上产生新认识,总结新经验,才能得出真知,制定出科学有效、利国利民的方针政策,“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不断为深化改革开放夯实群众基础。”[6]68这样,才能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的根本利益,使人民共享美好生活。

三、全面依法治国价值目标的人民性

依法治国,是实现治国安邦和国家长治久安的基本方略。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仅要在经济、政治和文化等方面加以推进和保障,更需要用法律保驾护航。邓小平曾经强调指出:“政治体制改革同经济体制改革应该相互依赖,相互配合。只搞经济体制改革,不搞政治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也搞不通,因为首先遇到人的障碍。事情要人來做,你提倡放权,他那里收权,你有什么办法?从这个角度来讲,我们所有的改革最终能不能成功,还是决定于政治体制的改革。”[7]164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的顺利进行,亟需根除人治,以法律保驾护航。因此,要确立法律的权威,要“防止以权压法。”[9]604只有依法治国,才能消除有权乱为、有权不为行为,使社会良性有序运转。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进一步强调依法治国的重大作用,他指出:“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6]138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强调指出,依法治国,事关我们党执政兴国,事关人民幸福安康,事关党和国家长治久安。这些论述都体现了依法治国和人民性辩证统一。

第一,依法治国,能够维护人们的基本权益。习近平在纪念现行宪法公布实行30周年大会上指出:“保证宪法实施,就是保证人民根本利益的实现。”[6]137依法治国,维护宪法和法律尊严,做到依法办事、严格执法、违法必究,消除执法和司法不公和腐败问题,引导社会成员增强法律意识、维权意识,对于团结人民力量、平衡人民利益、调节人们关系、规范人们行为,具有非常重要作用。依法治国,能够充分体现人民共同意志,充分保障人民民主权利,保障我国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使人们的各种权益得到充分体现和保障。从长远意义上看,全面依法治国,是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从严治党发展战略顺利推进的良器。

第二,坚持人民性,能够落实依法治国的方略。首先,坚持人民性,有助于维护法律的尊严。法律是人民权利和意志的根本体现,一部良法的制定必须同一个民族、一个时代特性的其它特点联系,反映人民的权利思维和自由意志。只有这样,整个立法和法的规定才能获得真正意义和正当理由。其次,坚持人民性,有助于尊重和保障法律赋予人民的基本权利。社会主义法治的本质和核心是人民当家作主,保障人民基本权益是法治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人民性,用权利制约权力,把权力放进制度的笼子里,防止滥用权力侵害人民的权利,有助于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人民福祉,保障人的尊严,有助于贯彻全面依法治国方略。最后,坚持人民性,有助于滋养法治精神。法治和德治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习近平说:“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内心的法律。”[6]141法治的成功体现为法律被公众普遍尊重和信仰。坚持人民性,提高人们的道德素质,培养人们的道德情操,有助于以道德滋养法治精神,强化道德对法治文化的支撑作用,最终有利于推进全面依法治国。

总之,全面依法治国和人民性是辩证统一的。人民利益需要法治来保障,人民创造未来理想生活更需要法治来规制,而法治需要人民制定和遵守,它们共同为建立一个公平正义、公序良俗和共建共享的社会奠定基础。

四、全面从严治党价值目标的人民性

我们党始终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为实现人民利益而不懈奋斗,这体现了党的宗旨和任务具有鲜明的人民性特性。

党的十七大报告更加凸显了党的建设人民性特征:“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11]这些论述,既把以人为本同党的宗旨统一起来,又把实现共同富裕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统一起来,是对党的宗旨的深化。

党的十八大报告进一步强调党的建设人民性特性:“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是检验党一切执政活动的最高标准。任何时候都要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始终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始终依靠人民推动历史前进。”[12]把党的宗旨同人民历史主体地位和价值主体地位统一起来了。

2013年8月,习近平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直接指出:“党性和人民性从来都是一致的、统一的。”[6]154他把党性和人民性这两个概念直接联系在一起,体现了党性和人民性的高度统一,正是党的根本宗旨和根本立场,决定了党性和人民性的一致性和统一性。2014年12月,习近平提出“全面从严治党”要求,这是在党的建设面临着前所未有的风险和挑战的形势下提出来的。它是对我党所坚持的党要管党、从严治党重大决策的进一步深化,是顺应群众期盼、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的重要战略。总之,加强党的建设、全面从严治党的价值目标和人民性是一致的。

第一,全面从严治党,是实现人民利益的根本保证。全面从严治党是一项复杂工程,需要有一系列配套制度和各种措施,但有两点前提性根本性问题需要彻底解决。

首先,全面从严治党,要让全体党员干部始终明确“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这一立党执政的首要的根本问题。明确“为了谁”,就要使党员干部牢固树立宗旨意识,贯彻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要求,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把党性和人民性统一起来,消除把为党和为民对立起来的错误想法和做法,坚定只有一切为了人民,党才能得到人民的拥护和支持的信念。明确“依靠谁”的问题,就要明确,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和推动者,“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6]367只有紧紧依靠人民,才能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实现党的奋斗目标。明确“我是谁”的问题,就要牢记,任何党员干部都是来自群众的,是亿万群众中的普通一员;权利是人民赋予的,而不是个别人恩赐的;要为群众负责,而不是为个别人负责;更不能脱离群众、凌驾于群众之上。习近平强调,领导干部要放下架子,甘当小学生,多同群众交朋友,多向群众请教。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群众是真正英雄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不能丢。”[6]367这需要真正领悟。总之,只有切实解决了“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这个前提性、根本性问题,才能目标有方向、组织有力量、领导有榜样,为实现人民利益奠定基础。

其次,全面从严治党,要加强党的诚信建设,取信于民。诚信问题不仅是道德品质问题,也是经济利益问题,它是基于利益的分配而产生的。党员干部诚信危机更多的是因与民争利所致。它直接的危害是侵害人民群众利益、造成不公正待遇,结果是使党失信于民,严重削弱了党的凝聚力和号召力。加強党的诚信建设,必须杜绝党员干部轻诺寡信、见利忘义、不负责任的习性,反对利用权力为己谋福利、与民争利。把对党员干部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和制度约束结合起来,在工作中坚持公开、公平、公正和透明原则,言必信,行必果,增加公信力。这样,才能对建设诚信社会、诚信政党和诚信政府,发展诚信经济,营造公平竞争的环境,维护党的形象,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起到引导和规范作用。

第二,坚持人民性,对全面从严治党提出了更高要求。坚持人民性,最根本的就是维护和实现人民的基本权益。习近平指出,“坚持人民性,就是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以民为本、以人为本。”[6]154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人们的权益诉求日益复杂,主体意识、权利意识和自由平等意识日益强烈,对党的期望和要求也日益提高。而有的党员干部法律意识淡薄,随意践踏法律和人的尊严,有的诚信缺失、道德沦丧,更有甚者徇私枉法、以权谋私,严重侵害他人的权益,这一切使党群关系处于紧张状态,党的建设面临严峻挑战。因此,坚持人民性,一方面,必须深刻洞察群众面临的新变化新要求,认真研究不同地区、不同群众的不同需要,既要使最广大人民获得最大利益,更要兼顾个别最少获利者,实现公平的发展正义,这是实施全面从严治党的一个前提性要素。另一方面,发扬民主,从严治党。民主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尺,民主选举和民主监督是治国治党的重要法宝。每个党员干部都要牢固树立以民为本、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为人民服务、让人民监督。坚持人民性,就要发扬民主,以对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改革创新的精神,加强党的建设,理清党的职责和权限,创新治党方略,建章立制,提高党的建设制度化水平,最终实现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目标。

总之,作为习近平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重要内容的“四个全面”发展战略,把实现未来社会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最高价值目标与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目标结合起来,把党和人民的事业统一起来,体现出这一战略布局价值目标鲜明的人民性特性。它继往开来,牢牢铭记历史的经验,紧紧把握时代的脉搏,在理论与现实中进行探索和深化,将这一价值目标不断向前推进。

参考文献:

[1]习近平.领导干部要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模范,带动全党全国共同全面推进依法治国[N].人民日报,2015-02-03(1).

[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二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14.

[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31.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82.

[5]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6]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7]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8]江泽民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62.

[9]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

[10]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2.

[11]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15.

[12]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N].人民日报,2012-11-18(4).

Abstract: The "Four-pronged comprehensive strategy" is the latest achievement in developing the system of theories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t unifies the great cause of socialist construction and the great project of the party building, and also unifies the people's historical subject position and its status on questions of value. It always puts the people's interests in the first place and reflects that the strategy has the distinctiv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people in the value target.

Keywords : the "Four-pronged comprehensive"; valu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people

责任编辑:翟 祎

猜你喜欢

人民性四个全面价值
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的统一
一粒米的价值
“给”的价值
廓清党性与人民性关系的认识误区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与新媒体发展的关系探析
始终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的内在统一
“四个全面”清晰展现战略布局
小黑羊的价值
放大你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