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登岳阳楼(其一)》的解读与设计

2017-02-17余宏辉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7年1期

登岳阳楼(其一)/陈与义

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

登临吴蜀横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时。

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

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限悲。

诗歌解读:

此诗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30课《诗四首》中的第四首,它是一首七律,整首诗中,最后一个“悲”字,就透漏出诗人的感情基调。

首联“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为写景句,第一句道出岳阳楼所处的位置:在洞庭湖的东面,长江的西面,一东一西确定了岳阳楼的确切位置。第二句描绘出了一幅静谧而惨淡的的夕阳入山图,“不动”显示没有生气,“迟”为“缓慢”,亦为没有生气,这种静而没有生气的景,尤其是夕阳,道出陈与义的漂泊生涯,悲从心中出,悲从景中现。

颔联“登临吴蜀横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时”作者从历史的角度介绍了岳阳楼。由靖康耻联想到战火纷飞的三国,怀古伤今,面对湖光山色的岳阳楼,无欣赏之心,愁绪满怀,徘徊不已。一个“暮”字道出国家的前途,自己的命运,与“夕阳迟”相互照应。

颈联“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为关键句,此句一出,背景全部展现,“万里”“三年”说明了诗人逃难时遥远的路途以及具体的时间,表现了他背井离乡、漂泊不定的生涯。“靖康之变”时,诗人被贬在陈留(在今河南开封东南)做监酒税的小官,自然加入到逃亡的难民行列中,颠沛流离,避难到了襄阳、湖南、岭南等地,历时多年,行程万里。

尾联“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限悲”情景相生,“风霜”既指秋色浓重,又与自己的“白头”相映衬,且暗示了当时政局的严峻;“老木沧波”既指眼前实景,又是作者憔悴悲愁、饱经风霜的自我写照,一个“悲”字,让诗的情感全出。

教学设计:

一、导入:岳飞的《满江红》。

学生齐读或者齐诵,道出读此词的情感,营造课堂气氛。引入陈与义的诗《登岳阳楼(其一)》。

二、读一读。

屏显:全诗。生读、师读、生齐读、配乐读。

三、解一解。

1.说一说:理解诗歌。学生根据自己拥有的材料和书本提供的注释,自己说一说对诗的理解。

师在学生说的过程中给予提示:诗中有一个能够准确表达作者情感的关键词是什么?学生阅读、寻找之后,教师明确:悲!

教师:“悲”字,从诗中的哪些句子可以看出来?生分析后,师指导:悲从绘景中来(首联、颔联),悲从叙事、抒情中来(颈联、尾联)。

2.联一联:“登高”文化。

让我们来欣赏“登高”诗:

登高/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登岳阳楼/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依重阳旧俗,聚文化之会。王勃《滕王阁序》

赞游览之美,叙赏景之乐。杜甫《望岳》

悲羁旅流离,抒思乡怀亲。崔颢《黄鹤楼》

哀人生苦短,书不舍之情。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叹时事动荡,表壮志难酬。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独登高处,排遣忧伤情怀。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登高”文化:“登高”有时就是一次灵魂的洗礼,生活的再发现,感情的闸门在一霎那间突然被打开,宇宙、人生、国事、家事,眼前景、心中情,喜怒哀乐竞相涌来。可以说,正是因为文人广泛参与“登高”,才提升了“登高”的境界,丰富了“登高”的文化内涵。

四、誦一诵,背诵全诗。

五、课外读诵陈与义的另外一首诗《登岳阳楼(其二)》。

登岳阳楼(其二)/陈与义

天入平湖晴不风,夕帆和雁正浮空。

楼头客子杪秋后,日落君山元气中。

北望可堪回白首,南游聊得看丹枫。

翰林物色分留少,诗到巴陵还未工。

余宏辉,安徽合肥市经开区第八十中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