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教学与道德思想培养
2017-02-17高润雪
高润雪
摘 要: 美术教育的最终目的,是通过特有的艺术形式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完成其他教育方式难以完成的任务。既是艺术又是道德思想教育的重要方式和渠道,应该在中小学教育中确立应有的地位,应该引起广大中小学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美术教育作为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非常重要的教学任务,即培养学生对造型艺术美的感受,对美的评价能力和对美术的创造能力。这一任务是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也就确定了美术在学科教学中的特殊地位。小学美术教育作为基础教育之一,是培养学生道德思想的奠基工程。
关键词: 美术教学 道德思想教育 艺术美感 情感教育 熏陶美育
美术作为一门学科,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是培养青少年一代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它所具有的教育作用在于提高青少年的思想境界和审美能力,造就二十一世纪祖国建设的合格人才。美术教育作为美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非常重要的教学任务,即培养学生对造型艺术美的感受,对美的评价能力和对美术的创造能力。这一任务是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也就确定了美术在学科教学中的特殊地位。小学美术教育作为基础教育之一,是培养学生道德思想的奠基工程。如何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对学生进行道德思想教育,是每一位小学美术教师必须思考的。下面就这一问题谈谈我的认识。
一、将道德思想教育渗透于美术教学中。
在小学美术课教学中,除了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外,还要对学生进行必要的道德思想教育,这种道德的获得是和审美经验的积累及艺术素养、文化知识等因素密切联系的。一节美术课有知识、能力、思想教育和美育多方面的任务。教师在向学生传授知识、教给技能的同时,要向他们进行适当的思想品德教育。这就要求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把握传授知识与道德思想教育相结合的原则。我认为对于美感的形成只能来源于自然生活,更来源于欣赏、习练,以及对画面表现的构思等常规训练(教学)。
二、充分发挥课堂训练在美术教学中的作用,通过美术教学训练,对青少年进行情感教育与熏陶美育,达到其他道德思想教育方式难以达到的效果。
在小学美术教材中有不少革命历史画作品和品德教育的题材,因此,对学生进行道德思想教育的关键是能否从中找到道德思想教育的渗透点。如在美术欣赏教学中学生可以从《过雪山》看到长征的艰苦;从《琅琊山五壮士》看到宁死不屈的精神;从《开国大典》看到共和国成立时第一天的壮丽场面。学生从艺术家创造的形象和意境中感受、体验、领悟到革命真理,使爱国主义情感不断升华。又如在教学小学二年级美术《儿童题材的绘图作品欣赏》一课时,要指导学生欣赏《三毛流浪记》,在指导过程中引导学生了解图中三毛穿得很破烂,生活很悲惨,同时指出三毛的这种悲惨生活是由旧社会的黑暗制度造成的,再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學习条件,对学生进行热爱生活、珍惜生活的品德教育。再如漫画一类的作品,使观众通过对画面的观赏,受到应有的启迪和教育,从中明确应爱什么、恨什么,从而达到抑恶扬善的效果。
三、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搞好课外兴趣小组活动。
小学美术课要求按“课内打基础,课外出人才”的原则进行教学。因为学习美术不一定是让每个学生将来都成为画家,而是通过对造型美与创造美的培养,使他们将来成为有创造性和开拓性的现代化人才。这就要求在课内教好美术基础知识,完成美术教学任务。在这个基础上,在课外成立美术兴趣小组,单独培养那些在美术方面有特殊才能的学生。组建好美术兴趣小组后,要认真制订好活动计划,设计好教学方案,定期进行兴趣小组活动,在活动中培养学生互相帮助、互相学习的良好品质,在活动中树立自觉遵守团队的纪律意识,以及爱护环境与安全等意识,在活动中培养他们学习美、欣赏美、创造美的意识与能力。有条件的还可以订阅《少年书画报》、《书法报》、《中国书画报》等刊物和组织参观各级书画展,以便开阔学生的视野,了解全国的书画信息和发展趋势。
四、既教书又育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思想情操。
苏霍姆林斯基说:“道德准则只有当他们被学生自己去追求,获得亲身体验的时候,只有当他们变成独立的个人信念的时候,才能真正成为学生的精神财富。”作为一名小学美术教师,我认为不仅要在课堂上教学生书法绘画,让他们写好字,同时还要明白中国汉字的方正,从而让他们方方正正写字,堂堂正正做人,而且要在教给他们写字的同时让他们明白字要一笔一画地写,路要一步一步地走,饭要一口一口地吃,明白“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九层高台,始于垒土”的道理,更要在教给他们绘画技巧的同时让他们明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明白“做任何事,不能仅靠一时兴趣,而要持之以恒”的道理,通过教学逐渐对他们进行道德思想教育,从而把他们培养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
总之,美术教育的最终目的,是通过其特有的艺术形式教育和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完成其他教育方式难以完成的任务。既是艺术又是道德思想教育的重要方式和渠道,应在中小学教育中确立它的地位,引起广大中小学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