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新探究
2017-02-17齐婕
齐婕
摘 要: 小学开展信息技术教学已有多年,其目的是让小学生学会基本的计算机的使用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信息技术作为一个前沿学科,我们要紧跟时代的脚步,不断地探索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 小学信息技术 兴趣 自主学习
我个人认为,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在了解计算机文化、初步掌握一些计算机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信息意识和创新意识,有效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造能力,下面我具体谈谈自己的看法。
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放在教学的重要位置。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老师是引导者,只有具有创造力的教学主体,才能焕发学习主体的创造力。比如在Word的教学中,学生已掌握基本编辑方法时,对一些修饰性操作可让学生自己学习体会,通过多媒体系统的传送,使学生在不断的成功体验中增强自信,并逐渐养成求知探索的习惯,才能在应用中有所创新、有所收获。
一、通过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自主学习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解决学生学习的首要问题。那么,信息技术教学的最大特色就是它本身就有着吸引小学生学习的特点。教师们应该利用信息技术的这一特色,实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策略,让学生对信息技术教学产生浓厚的兴趣,自己主动投入学习。
二、针对小学生的共性进行有目的的教育
教師可以针对小学生的共同性进行有目的的教育。比如,教小学生使用鼠标的时候,可以结合电脑自带游戏——扫雷、纸牌等,简单地介绍鼠标的左键、右键、滑道的作用后,让小学生在游戏中掌握使用鼠标的窍门。这样不仅让学生认为自己是在玩游戏,还让学生学以致用,真正体会到使用鼠标的方法,并积极挖掘鼠标的使用方法,达到一举两得的效果。同样的道理,让小学生最快掌握键盘上字母的位置的方法不是只有死记硬背的方法,可以让学生在电脑上玩“打老鼠”或者“敲字母”的游戏。所谓熟能生巧,学生在游戏中为了提高自己的速度,会不断地练习,最终自然而然地记住键盘字母的位置。这些办法都是利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帮助小学生主动学习的策略。
三、自主学习与评价
在网络协作平台系统应用过程中,首先进行的操作是教师和学生分别用自己的用户名和密码在教师端和学生端登录,通过用户名和密码进行身份验证,验证无误后就可以进入协作平台。
学生进入系统后就可以进行自主学习,教师将学习内容划分出学习目标、学习重点、学习难点。当学生将这些内容浏览过后,就可以点击“我已看完”的按钮进行积分,然后进入课堂活动模块。课堂活动内的学习内容是教师根据本课特点对教材进行提炼后放入系统中的,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学生学习完后,可以进入课堂检测系统进行学习效果的检验,检测题一般设置为5道~8道,题型为单选题或者判断题,学生的检测结果能够自动地送到教师端并转化成相应的学习积分。学生积分的多少可以用来评价学习状态的好坏。比如,一名学生在完成自主学习后,得到相应的学习积分,但没有做相应的练习题,那么练习题的积分就不会得到,积分的得失情况将会在系统最终得分情况中呈现,从而客观地评价学生的自主学习情况。
参考文献:
[1]张玉民,范天成,主编.教师创设教学情境能力的培养与训练[M].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施良方,崔允都,主编.教学理论[M].上海:华东师范人学出版社,1999.
[3]钟启泉,崔允沸,张华,主编.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