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阶段湖北工业的转型升级与自主创新
2017-02-17叶学平孙理军
叶学平,孙理军
(1.湖北省社会科学学院经济研究所,湖北武汉 430000;
2.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经济管理学院,湖北武汉 430074)
·中部崛起与湖北发展
新阶段湖北工业的转型升级与自主创新
叶学平1,孙理军2
(1.湖北省社会科学学院经济研究所,湖北武汉 430000;
2.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经济管理学院,湖北武汉 430074)
在全球工业发展战略调整以及新技术进步、环保约束增强背景下,探讨新阶段中国工业转型升级与自主创新发展的社会支持系统,量化分析并比较新阶段湖北工业转型升级的绩效及自主创新现状,提出世界工业发展新阶段条件下湖北工业转型升级的自主创新机遇及策略建议。
湖北工业;转型升级;绩效;策略
一、引言
世界工业正在经历第三次革命,新兴技术的发展,产品内专业化分工的兴起,产业发展模式的颠覆性变革,资源环境约束的增强,推动全球工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世界主要国家的工业进行着经济、社会、环境的全面转型升级并出现了新的特征,并在2008年金融危机后调整了产业发展战略。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工业快速发展,规模已达世界前列,进一步发展一方面要面对全球产业变革,特别是发达国家依靠高新技术优势占据产业链高端、发展中国家基于要素低成本吸引产业价值低端的挑战;另一方面,要适应中国工业发展的制度红利、国际化红利与人口等要素红利总体上逐步减少,整体进入由规模扩张向效益改善、要素和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重大调整的新阶段要求,自主创新的功能日益突出。[1](p107-119)湖北省具有良好的工业发展基础和自主创新资源禀赋,拥有包括武汉东湖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含武汉出口加工区)、武汉临空港经济技术开发区等12个国家级开发区,在国家工业转型升级与自主创新战略中具有独特的地位和示范功能。科学认识新阶段湖北工业转型升级的绩效与自主创新关键问题,是湖北抓住新的历史战略机遇,构建新的竞争优势,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前提。
论文运用可持续发展理论、创新理论,揭示世界工业发展趋势与主要变革特征以及新阶段区域工业转型升级中自主创新的作用;根据权威性、一致性和可比性要求以及可得性、便利性原则,选取数据来源,实证分析、比较湖北工业转型升级的经济、社会和环境绩效,说明湖北工业转型升级的主要优势及差距,探讨湖北工业转型升级中自主创新的现状及战略机遇,在此基础上提出新阶段湖北工业转型升级的自主创新战略及对策建议。这一讨论有助于为新阶段湖北工业的经济、社会与环境全面转型升级与自主创新绩效改善提供支持。论文的其他内容如下:第二部分讨论世界工业发展新趋势与新阶段的主要变革特征,分析新阶段中国工业转型升级中的区域自主创新作用与湖北的困境;第三部分探讨新阶段中国工业转型升级的自主创新环境;第四部分实证研究、比较新阶段湖北工业转型升级的绩效,探索新阶段湖北工业转型升级中自主创新的现状,第五部分分析新阶段湖北工业转型升级的自主创新战略选择及对策建议。
二、新阶段的工业转型升级:世界趋势与湖北困境
1.世界工业发展的新趋势与主要变革特征。世界工业在国际金融创新和一系列新技术推动下,呈现出加快能源与自然资源保护,积极推进员工、社区和消费者安全及经济可行的可持续发展主导趋势,并表现出智能化、全球化、绿色化等特征。[2](p123-127)[3](p427-448)新阶段的各国工业正在进行经济、社会和环境的系统性变革与基于可持续发展的转型升级,自主创新被认为是实现产业转型升级的有效途径。[4](p82-84)由于新阶段的工业转型升级是一个受需求、供给、制度环境等因素影响的动态过程,国家或区域的工业转型升级与自主创新不仅需要技术创新,更需要宏观社会基础与发展思路的深刻变化,通过政策调控实现变迁。目前,主要发达国家调整、完善了工业发展的国家战略,利用用户创新、开放式创新、外包等模式,继续保持工业关键环节及其利润的递增;一些后进国家遵循“从模仿到创新”的追赶发展战略,通过引进、消化、吸收与再创新,实现产业系统的调整与转型,在积累、加强创新能力的基础上,利用技术变迁机会从局部实现前沿创新。面对世界工业发展的新趋势,各国工业的自主创新都是基于自身国家产业发展的阶段与创新环境,解决实践中的重大问题。
2.新阶段工业转型升级中区域自主创新的作用。转型升级是实现工业持续发展战略目标的重要路径,自主创新是实现工业转型升级的驱动力量。但是,现代科技只是解决工业问题、开拓新兴产业领域的一种常规手段,并非所有的技术创新都能使国家或区域创造价值与致富,不断加大的工业自主创新投入,带来的工业自主创新绩效可能很低,甚至由于政策制定者与学术研究者对于高研发强度带来期望创新绩效的着迷,使国家或区域的自主创新努力偏离了对其更重要的产业发展方向。[5](p39-44)如何在我国工业转型升级的新阶段进行区域自主创新功能定位、提高区域工业转型升级绩效,是实践中的一个关键问题。
3.新阶段湖北工业转型升级中自主创新的困境。改革开放以后,尤其是金融危机以来,湖北省坚持“竞进提质、升级增效”的总要求以及“绿色、市场、民生”的战略目标,工业发展取得了良好成效。但是,湖北工业总体仍处于全球产业价值链的中低端,产品在国内市场的占有率在3%左右,自主创新能力较低,加快推进湖北工业的转型升级与自主创新非常关键。[6](p39-41)对此,必须客观认识湖北工业转型升级与自主创新实现的环境和现实基础,揭示新阶段湖北工业转型升级中自主创新的机遇,这是解决湖北工业增长质量理论难题以及新阶段湖北工业转型升级中实施自主创新战略重大实践障碍的关键。
三、新阶段中国工业转型升级与自主创新的支持驱动系统
良好的支持驱动系统是各国工业阶段跃升与创新发展的基石。2009-2013年期间,中国工业转型升级与自主创新的支持驱动系统正在逐步改善(见表1),为新阶段中国及湖北等区域的工业转型升级与自主创新提供了难得机遇。其中,以移动电话年末人数增加率作为信息技术采用的测度指标,该指标同比增加保持两位数,但是增长幅度趋于下降,说明中国的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发展迅速、应用广泛,良好的信息网络设施有助于推进技术升级、经济转型以及社会、环境绩效改善的认知与实践。中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率保持在10%左右,以此为测度指标显示的中国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持续改善,从而成为中国工业转型升级的稳定支持、驱动力量;中国R&D强度同比增加率维持在大于2%的水平,显示科学技术创新活动已经成为中国工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支持、驱动因素;中国失业保险参加人数增加率一直大于6%,且总体上趋于下降,说明有利于工业转型升级与自主创新过程的人力资源优化配置社会条件日益成熟。2009-2013年期间,以教育经费占GPD的比例增加率为指标测度中国教育发展状况,共有4年升级、1年降级,升级幅度大于降级幅度,降级幅度较小,但升级幅度也不高,说明教育投入增加的不足及波动仍是中国工业转型升级与自主创新的难点问题。
表1 中国工业的支持驱动系统转型升级绩效(2009-2013)
四、新阶段湖北工业的转型升级绩效与自主创新现状
1.湖北工业的总体发展情况。2014年,湖北工业生产总值占全省生产总值的40.2%,产业贡献率达33.0%,拉动生产总值增长3.2%。从经济总量来看,2014年湖北工业保持稳定增长,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比上年净增1463家,增长10.9%,完成工业增加值按可比价格比上年增长10.8%,完成主营业务收入比上年增长9.6%。从经济结构上看,2014年湖北轻工业增长12.7%,重工业增长9.6%,高新技术制造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7.0%。比较中部地区6个省份,湖北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在资产总量、主营业务收入及利润总额方面均处于第2位,在企业单位个数、总资产贡献率、工业成本费用利润率方面位于第3位,在流动资产周转次数方面位于第4位。与全国水平相比,2014年湖北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总体平均规模、工业成本费用利润率均低于同期全国水平(见表2)。另外,2014年湖北工业企业的利润增长率仅5.9%,远低于同期GDP增长速度,且汽车、钢铁、石化、食品、电力、纺织等高能耗、低增长的传统产业依然占据湖北省工业产值的较大比重,战略新兴产业的贡献偏小(湖北省统计局、国家统计局湖北调查总队,2015)。由此可见,湖北工业的总体发展基础相对扎实,但发展质量与创新绩效不够理想。
表2 湖北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014年主要指标及其比较
2.湖北工业转型升级的经济绩效及其比较。面对国内外工业发展的新变化,有必要认识并比较中国及湖北省近年来工业转型升级的经济绩效。以工业增加值、出口交货值,计算产业的总体经济贡献、国际竞争力及经营管理能力状况,量化测度、判断工业的经济转型绩效,见表3。2010-2014年间,湖北工业持续保持良好的经济转型升级趋势,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率、出口交货值增长率远高于中国同期相应水平,总体上反映了湖北工业具有良好的经济获利能力和国际竞争力,获得了较好的经济转型升级绩效。这可能与湖北位于中部地区,工业发展期阶段晚于东部地区、早于西部地区,近年来正进入工业发展速度和质量不断提高的阶段有关,也可能与湖北强调工业经济增长的目标取向相关。但是,要注意的是,同中国工业整体发展状况类似,2010年以后湖北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率、出口交货值增长率呈现逐步降低的趋势,说明全球金融危机后各国工业发展战略的调整给中国工业发展及其国际竞争力带来挑战,对新阶段湖北工业经济转型升级绩效的影响作用在加剧,支持性因素的力量在减弱。表中,湖北规模以上企业的出口交货值增长率为中国工业规模以上企业出口交货值增长率的2倍左右,但是湖北工业规模以上企业2014年的出口交货值仅为1456.40亿元,只是同期中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出口交货值的1.2%,所占比重很低,表明湖北工业的国际竞争力尽管提升较快,但整体实力有限,与湖北工业的规模不匹配,需采取适当政策稳定推进。
3.湖北工业的社会转型升级绩效。以工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口增长率、工业城镇单位平均工资增长率计算,见表4。数据显示,2009-2013年期间,中国工业城镇单位的就业人员增长率、工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增长一直大于0,并且就业人员平均工资增长率持续维持两位数的大幅度增长,保持了良好的社会转型升级趋势。湖北工业的社会转型升级绩效与上述情况存在较大差异,一是湖北工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增长率呈现很大的波动,2010年、2012年出现降级状况,2011、2013年与上年同期相比出现了两位数的大幅升级状况;二是尽管2009年以来湖北工业的就业人员平均工资增长率一直大于0,但在2010年大幅增长以后的几年增长幅度持续降低,其趋势与中国工业的整体状况差异较大,说明湖北工业的社会转型升级方面存在约束,需要引起关注。
表3 新阶段湖北省工业的经济转型升级绩效及其与中国整体比较
4.湖北工业的环境转型升级绩效。以工业能源消耗降低率、工业废水排放降低率以及二氧化硫排放降低率计算,见表5。2009-2014年期间,湖北工业的整体环境绩效由降级逐步改变为升级状态。在环境转型升级绩效的持续改善过程中,工业废水排放以及二氧化硫排放降低率近年来一直大于0,工业能源消耗降低率2010、2011、2014年出现了降级状况,但降级变动幅度越来越小,并日趋稳定地收敛于0,说明工业的环境转型升级已经成为湖北工业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能源效率,实现绿色发展,已逐步推动湖北工业的环境转型升级绩效改善。
表4 新阶段湖北省工业的社会转型升级绩效及其与中国整体比较
表5 湖北工业的环境转型升级绩效
5.湖北工业的自主创新现状。
(1)产业技术创新活动投入较低,自主创新的技术创新能力较弱。研发活动是产业技术创新活动状况的主要判断标准,与国内重要省区相比,湖北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经费投入强度处于较低水平,仅为0.816%,在全国排名第10位。以2013、2014年为例,湖北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有研发活动的企业分别占11.5%、12.3%,这一指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在企业总数中有科技机构的企业仅仅分别占比6%、5.8%,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左右。
(2)产业技术创新活动类型主要依靠简单的技术引进,自主创新未成为湖北工业发展的主要驱动力量。2013年,湖北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技术改造强度为84%,低于全国水平88%,更低于中部地区其他省区达到90%以上的相应强度;技术引进支出强度,湖北为11.6%,高于全国的8.5%,也远高于中部地区其他省区,说明湖北的技术创新类型更依赖于外部引进,自主创新的贡献较小;消化吸收支出强度,湖北为4.2%,高于全国的3.3%,也高于中部地区其他省区,但湖北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消化吸收支出强度不到湖北技术引进支出强度的40%(见表6),结合技术改造强度相对较低,说明湖北工业企业在引进基础上进行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自主创新方面比较滞后。
另外,如表7所示,2010-2014年,湖北大中型工业企业研发强度仅1.0%多一点,原始创新实力较弱。由于湖北的大中型工业企业新产品经费支出强度普遍大于同期的研发强度,技术改造强度远远大于同期的技术引进、购买国外技术以及消化吸收强度,说明湖北大中型工业企业可能更重视新产品上市的相关工作,创新活动主要集中于渐进性的技术追赶工作。技术引进强度远远大于同期购买国外技术以及消化吸收强度,进一步说明湖北大中型工业企业可能更重视购买国外的先进技术设备,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两类自主创新模式还未广泛采用。据此判断,自主创新还未成为驱动湖北工业企业发展的主要力量。
表7 湖北省大中型工业企业创新活动类型
五、新阶段湖北工业转型升级中的自主创新机遇与对策建议
1.历史机遇与功能定位。
新阶段的世界工业发展变革势必引起新一轮全球工业空间布局的变化,推动产业组织形态和制度安排的演化;中国工业全面融入全球产业网络,为湖北工业的全面转型升级与自主创新提供了多维路径以及国际化的难得历史机遇;中国工业转型升级与创新支持环境的持续改善,为湖北工业自主创新战略的选择与实施提供了良好的基础与动力。新阶段湖北工业转型升级的自主创新,必须凸显中国工业转型升级促进全面实现小康、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国家意志,服务于提高工业投资的经济与社会收益,推进关键性战略新兴产业的集聚与传统工业的转型升级进程,进而提升产业在国内及全球产业价值链中的主导地位及治理能力,形成新的工业生态系统。
2.策略选择及主要对策。
(1)实施自主创新的主要策略。
一是新型工业生态系统战略。湖北绝大多数工业企业产品利润率低,创新资源积累不足,进行高投入、高风险的规模化研发,采用原始创新的自主创模式新既无实力也无动力,这一状况在短期内难以从根本上改变。面对大爆炸式创新、产品生命周期缩短,顾客综合性与系统解决方案需求的增加,湖北工业要实现全面转型升级,必须实行系统性变革,超越甚至决定产品、技术创新及经济创新,以工业园区和高新技术园区为平台,加快产业的整合与集群化,通过集群创新升级、产业共性技术的协作创新与分享机制,提升区域工业企业的整体创新能力、区域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以及基于速度和上市时间为竞争基础的适应能力。
二是知识产权环境领先战略。单纯依靠工业企业自身资源难以获得大爆炸式创新、颠覆式创新时代的创新收益,而新技术成果的及时获取与集成,高层次人才智慧的引入与知识创造成为企业收益的决定因素,这也是湖北工业企业通过实施开放式创新应对自身创新资源约束的必要选择。完善知识产权环境,实施知识产权保护规则的国际接轨,形成创新成果转移的稳定收益预期,有助于在湖北率先形成国内领先的国际合作创新平台与创新型区域,促进湖北省高水平、大规模引进与消化吸收再创新自主创新路径的形成,实现低成本、高质量自主创新的独特模式。
(2)湖北工业实施自主创新策略的主要对策建议。
一是采用新思维,尽快促进新的工业发展生态系统的形成。加强自主创新教育与培训,培育自主创新的社会氛围和支持创新的有利环境;建立经济、社会、环境协调综合发展的监测评估机构,通过社会创新、环境创新促进经济创新与转型升级,通过经济转型升级,支持、推动社会创新与环境创新,推动经济、社会、环境三者之间的相互协调、促进的机制形成;充分利用湖北创新示范区先行先试的政策支持以及众多国家级高新区的有形载体,合理寻求日益改善的国内创新支持环境的支撑,依据开放式创新、协同创新、联盟创新等模式的要求,选择、采用、创新适宜当地产业的创新模式,主动、积极推进新一轮高新技术引进与消化吸收,推动工业发展资源的全球整合和供应链协同创新,形成新的工业生态系统。
二是加快国际化进程,以投资收益及全球产业价值链治理能力提升为导向完善政策体系。国际化进程,是与国际先进技术与质量标准接轨的过程,也是与供应链合作伙伴协同创新的过程。要加快湖北工业企业的网络化建设,提高企业的社会合法化认同与资源获取、交易能力,减少对当地资源环境的依赖,弥补湖北地处中部地区创新资源不足、创新目标不明确等方面的缺陷;进一步提升各种创新园区的创新服务能力,提高湖北产业创新发展要素及其组合的适应性与活力;要以产业投资收益回报和价值增值为导向,调整转型升级与自主创新政策,提升湖北工业在全球产业价值链的主导地位与治理能力。
三是坚持并完善学产研协同发展,探索湖北工业转型升级的自主创新新路径。湖北科研院所、高等教育规模在全国名列前茅,拥有包括7所211工程院校在内的66所高等本科院校,仅在校大学生人数就达130万,占湖北常住人口的2.25%,其中,武汉市大学生人数超过118万,占武汉市常住人口的11.69%。高素质的人力资源蕴含着巨大的创新潜力,是湖北工业转型升级、自主创新独特的战略资源。为此,要转变大学封闭式发展、研究机构与产业企业单纯依靠自有资源创新的模式,通过有意识地开发、转化,将丰富的人力资源转化为服务于湖北工业升级与创新发展的战略资源;通过引导大学与科研院所嵌入并积极服务当地有潜力的工业企业发展、当地产业主动支持大学的学科建设与科研创新,密切大学、研究机构与产业之间的联系;通过学产研在湖北工业升级与创新发展中明确定位,构建当地社区发展的新竞争优势,为湖北工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1]周亚虹,贺小丹,沈瑶.中国工业企业自主创新的影响因素和产出绩效研究[J].经济研究,2012,(05).
[2]王玉燕,林汉川,吕臣.中国企业转型升级战略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4,(15).
[3]Peneder.Michael.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aggregate growth[J].Structural Change and Economic Dynamics,2003,(04).
[4]陈栋.自主创新与中国工业结构升级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1.
[5]项本武.中国工业自主创新绩效研究[J].科研管理,2013,(07).
[6]周锋.新形势下湖北工业转型升级的战略思考[J].政策,2014,(07).
责任编辑 周刚
F127.63
A
1003-8477(2017)02-0057-06
叶学平(1968—),男,湖北省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孙理军(1968—),男,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经济管理学院教授、湖北省区域创新能力监测与分析软科学研究基地研究员。
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低技术制造企业创新类型、吸收能力与绩效关系研究”(12YJA630105)、湖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国制造业全面转型升级的绩效测度研究”(2015189)的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