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看人,透过诗的三棱镜

2017-02-17程继龙

星星·散文诗 2017年34期
关键词:特校造桥平凡人

程继龙

聚焦于“人”这一点上,可以发现,当代新诗已发展出三种写法、三种诗。第一种,生命体验的诗。生命不是凝固的东西,而是一条春天的河流,时而欢快,时而澎湃,浩荡东去。生命既是诗意发生的强劲动力,又是诗意关照的对象,还是诗意最终追求和塑造的目标。诗这把利器,这道犀利凝视的目光,深入生命的血肉内部,将晦暗者照亮,给无名者命名。这样,诗与生命深度契合,形成同构和相互生发的复杂关系。这一组诗中,诗意最浓郁的就是这类抒写个人生命体验的诗。盛友红的《我是一个喝醉酒的人》,借助“醉酒”进入了“生命体验”的混沌境界。“我的身体还在酿酒”“酒精分子/漫天飞舞——天地都随我!”眼酣耳热之际,人整个的情感、激情、潜意识被调动了起来,消泯了自我与他人、与天地万物、与无限过往未来的界限,开始在自我沉醉的灵光中舞蹈而且口吐莲花。“朝我滚涌而来的是尘土,还是小时候上学路上/初起的晨雾”,早年生命里的记忆杂着身边现实印象的碎片涌来。最妙的是后半部分,天地宇宙变成了床铺,眼眸里闪着动人的风暴,“以淬了酒的语言/跟星星谈你和我”,带出了对一场刻骨的情爱历程的深情回忆。酒神的癫狂、诗性的体验、生命的迷醉糅合成一体,散发着焰火和光波的颜色。阿未的《独坐》是一首孤独的狂想曲。“在江边独坐”,创设了一个独思、冥想的情境,接下来七个“约等于”展开了幻想的具体内容。“约等于”失守的梦境一泻千里,“约等于”鸟群在草木竖起的萧瑟中远去,“约等于”在淤泥中拔出自己的人用清澈的江水漂洗灵魂,等等。诗境界沉潜大气,类似于大解、雷平阳的生命体悟。

第二种,重在展示现实血肉感的诗。这类诗喜欢依托“现实生活”的壳儿,楔入生存现场的局部和暗面,揭示生活中那些令人不堪的悖谬和不公,发掘苦难中弥足珍贵的良善和温暖。保持烟火感,靠生活经验取胜,接地气,这是近年新诗创作的一个重大趋势。徐源的《造桥者》塑造了一个无私造桥的平凡乡民形象。“年轻时,他砍掉自家的杉树/在村东,造过一座简易木桥”;人到中年,“他瞒着婆娘,挪用新修房的基脚石/在村西,造过一座粗糙的石拱桥”;年老多病,人们记着他造桥时“像地鼠一样”掏土的样子,走在桥上像走在他厚实的背上。没有夸张、变形,贴着现实写,一个伟大的平凡人的精神从纸面上弥散开来。惠建宁的《扛梯子的人》,抓住一个扛梯子走五十里山路和情人幽会的山民的心理:“不知自己啥时才能练习好穿墙术”,生动地体现了爱情的真挚和乡村生活的朴素。这类诗都是眼光向下看,发现、刻画平凡人、边缘人的生活情态和真实品格。

第三种是平衡前两种写法,兼容生命体验和现实经验的诗。徐源的《在特校看孩子们学习》,紧贴“特校”这一环境,借助体验的变形、抽象和夸张,写出了“特校”之特。写特校的孩子们“瞳孔上,站满事物间神奇的密码”,“对残缺的明天/发出浑浊而颤抖的热爱”,这爱“是草芥的坚韧,是流水的不息”。飞跃到诗的想象的自由空间,把握住表面之后的本质,又回落到现实的情境中来。张英的《老奶,我们今天慢慢过》,依托象征古典精神的“鹤鸣书院”,以亲切絮语的口气和老奶聊天,“我们今天慢慢过”,“看一场《拾玉镯》”皮影戏,“看牛皮做出来透亮的美”,亦真亦幻,出乎幻想之外,入乎现实之内,有木心“从前慢”的妙意。再如南慕容《入殓师》,用诗意之眼打量入殓的行为,他“羽毛般轻柔的手”“建筑最后的时光”,“在冰冷的嘴角开出一朵彼岸的花”,化腐朽为神奇,原本骇人的敛尸场景有了诗意,也启示了生死的奥义。

这就是棱镜的三个面,透过诗这个亦真亦幻的三棱镜,可以看人。人生如诗,诗如人生。诗在人生的河流里浮沉曼衍,人生也借助诗陪护和修剪着自己的芽儿。

猜你喜欢

特校造桥平凡人
一个“平凡人”,不努力会怎样?
超大吨位造桥机长距离跨越连续梁施工技术
在科研支持下的特校信息技术教学模式探索
平凡人养生术
平凡人
浅谈听障儿童的融合教育
特校美术课堂幼儿想象力的开发和培养
开展兴趣小组活动,丰富特校校园生活
每一个平凡人都是友谊的上帝
造桥机节段拼装64m简支箱梁施工关键技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