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弘扬中山精神 实现民族复兴
——纪念孙中山先生150周年诞辰

2017-08-07山西邢军胜

教学考试(高考历史) 2017年2期
关键词:共和史观辛亥革命

山西 邢军胜

弘扬中山精神 实现民族复兴
——纪念孙中山先生150周年诞辰

山西 邢军胜

【热点材料】

2016年11月11日,纪念孙中山先生150周年诞辰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习近平发表重要讲话指出,孙中山先生是伟大的民族英雄、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一生以革命为己任,立志救国救民,为中华民族做出了彪炳史册的贡献,在中国人民心中享有崇高威望,受到全体中华儿女景仰。中国共产党人是孙中山先生革命事业最坚定的支持者、最忠诚的合作者、最忠实的继承者。我们对孙中山先生最好的纪念,就是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因素,把孙中山先生等一切革命先辈为之奋斗的伟大事业继续推向前进,把近代以来一切仁人志士为之奋斗的伟大事业继续推向前进,把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为之奋斗的伟大事业继续推向前进。

【知识链接】

一、孙中山先生是伟大的民族英雄、爱国主义者、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

1.孙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动

(1)为创建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所做的斗争:成立兴中会与同盟会;提出三民主义;领导辛亥革命;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2)为维护民主共和制度所进行的斗争:领导二次革命、护国运动和护法运动。

(3)与中国共产党合作进行反帝反封建斗争:召开国民党一大,重新解释三民主义;创办黄埔军校等。

2.孙中山的革命精神

(1)反对列强侵略和军阀割据,争取国家统一和平,一生致力于救国救民的爱国主义精神。

(2)为振兴中华民族,自强不息,不计个人安危,处处以民族、国家利益为重。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民族精神。

(3)勇于开拓创新、与时俱进不断追求真理,百折不挠的进取和斗争精神。

(4)天下为公的博大胸怀和放眼世界的开放心态。

二、多元史观解读孙中山和辛亥革命

1.革命史观: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完全意义上的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推翻了统治中国200多年的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孙中山是“民主革命的先行者”(毛泽东)。

2.近(现)代化史观:政治上,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华民国,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权利;经济上,提高了资产阶级的政治地位,颁布了有利于民族工业发展的法令措施,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思想上,使民主共和国的观念深入人心,是一场深刻的思想启蒙运动。

3.文明史观:辛亥革命促进了中国传统文明向近代文明的转变,是中华文明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孙中山在中华文明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4.整体史观:辛亥革命是“亚洲觉醒”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动了亚洲反对殖民主义的斗争,孙中山是“亚洲有世界影响的政治家和革命家”。

5.社会史观:辛亥革命废除了一些陈规陋习,很大程度上推动了物质生活和礼仪习俗的变革,使人们的精神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孙中山是“移风易俗的倡导者”。

三、纪念孙中山先生150周年诞辰的现实意义

今天,我们缅怀孙中山先生为民族独立、社会进步、人民幸福所建立的历史功勋,有利于学习、继承和发扬孙中山先生的爱国思想、革命意志和进取精神,巩固和发展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大团结,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维护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共同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最大限度地把全民族的力量凝聚起来,致力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实战演练】

1.三民主义是国民党一直标榜的政治符号,从发动反清革命到反抗北洋军阀的统治,再到领导全国抗战,三民主义是联合各种社会政治力量和知识分子的重要思想基础。这显示出三民主义 ( )

A.成为中国反侵略的指导思想

B.为国民党赢得广泛的群众基础

C.是近代中国革命胜利的保障

D.迎合了中国革命的阶段性需求

2.一种名为“人造自来血”的补药曾在近代中国流行。图1和图2分别是1911年10月和11月刊登在《申报》上的广告。这两则广告的变化折射出 ( )

①革命党人把广告当作发动武昌起义的宣传工具 ②民国成立后商人积极投身中国政治变革的浪潮 ③商人利用时局巨变及时调整营销策略 ④民主共和已成为中国社会的发展趋势

3.1897—1912年期间,莫理循在给友人的信中写道:“迄今为止,所有迹象表明这纯粹是场内部的、反政府的、反朝廷的运动。这是广泛的反对腐败政治的起义。各种迹象表明这场运动迄今不是针对外国人的。”他的观察 ( )

A.没有准确认识当前“运动”的影响

B.肯定了“运动”对社会转型的意义

C.反映出“运动”对西方利益的维护

D.体现出列强对“运动”的支持立场

4.驾驶汽车的车夫是有能而无权的,汽车的主人是无能而有权的。国民是主人,就是有权的人,政府是专门家,就是有能的人。只有实行权能分开,赋予人民权力,才能管理好国家。这实质上反映了孙中山主张( )

A.主权在民

B.权能分开

C.天赋人权

D.自由平等

5.民国时期,初小四年级课本《平等》一文写道:“共和国无阶级之分,人人平等,受治于同一之法律?虽以大总统之地位,犹必谨守法律,不能恃势以凌人。一旦罢职,即与齐民无异。”这表明 ( )

A.民国时期中国教育发生根本变化

B.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C.民国时期重视公民意识教育

D.追求平等是民国时期政治斗争核心

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最初在兴中会盟书中提出 “创立合众政府”,到去世前一年连续六次发表关于“民权主义”的演讲,孙中山一生中对民权问题持续不断地做了许多理论上的探究。1897年,他在谈及革命宗旨时,就表示要在共和主义之下,“国皆自主,人尽独立”,民皆“自治之民”,由专制之民而一变为“共和之民”。同盟会成立后,孙中山以民权主义作为政治革命的纲领,指出“定要由平民革命,建国民政府”,国家政治权力只能掌握在人民手里。民国建立后,他签署了全面体现 “主权在民” 思想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面对军阀复辟与独裁,他为恢复共和国人民主权的载体——《临时约法》和国会而战。受到十月革命和五四运动的影响,孙中山提出了以“直接民权”和“地方自治”作为建设民国的新“理想”和“新法”,使民权制度真正能够代表全体“平民”的利益。

——宋德华《孙中山“主权在民”思想的演变及其价值》

材料二 “文革”结束后,辛亥革命史研究重新步入正轨,国内外的相关研究得出如下的一些认识。在政治史方面,辛亥革命促进了中国政治近代化的进程;在思想文化史方面,辛亥革命则是一场重大的思想启蒙运动;在经济史方面,辛亥革命有利于工业化的进程;在社会史方面,辛亥革命造成20世纪初中国社会各个层面的深刻剧变,推动了整个中国社会在20世纪的进步;革命史方面,辛亥革命是承前启后的革命分水岭;在民族史方面,辛亥革命极大地促进了民族意识的觉醒;在中国史方面,辛亥革命埋葬了封建帝制,推动了近代化进程;在世界史方面,“辛亥革命在东方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中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

——《走出辛亥革命评价问题的困境》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民国建立前后孙中山“民权思想”变化的表现,分析其原因及影响。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文革”后史学界对辛亥革命的研究体现了哪些史观。说明影响史学研究发展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参考答案

1.解析:D。三民主义包含反侵略反封建的思想,A项说法片面;三民主义是资产阶级的革命纲领,未能彻底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未取得广泛的群众基础,B项错误;中国近代革命胜利的保障主要是毛泽东思想,C项错误;由题干“从发动反清革命……重要思想基础”可知D项正确。

2.解析:C。武昌起义爆发于1911年10月10日,11月起义已经结束,①错误;②在图片中无法体现;武昌起义后,清政府土崩瓦解,民主共和成为历史的趋势,商人抓住这个变局将广告由“救廿世纪贫血症之良药”改为了“专制与共和之过渡”,③④正确。

3.解析:A。由题干时间和描述可知,此次运动是指辛亥革命。辛亥革命是一次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作者没有全面认识此次运动的影响,A项正确;B项中的“社会转型”在材料中没有体现;C项错误,是对“各种迹象表明这场运动迄今不是针对外国人的”的曲解;D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

4.解析:A。从题干材料来看,有能的政府要听从有权的人民的意志,反映了主权在民的主张,A项正确;权能分开是实现主权在民的一种方式,并非实质,排除B项;C,D两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

5.解析:C。仅凭一篇《平等》的课文,不能说明教育发生根本变化,A项错误;材料论述的是平等观念树立的过程,而非强调结果,B项错误;公民意识是指公民个人对自己在国家中地位的自我认识,材料中《平等》正是对这种认识的一种普及教育,C项正确;材料未体现“民国时期政治斗争核心”的问题,D项错误。

6.解析:(1)第一小问的表现依据材料中的“由专制之民而一变为‘共和之民’”“ 签署……主权在民 思想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为恢复共和国人民主权的载体——《临时约法》和国会而战”“ 提出了以‘直接民权’”等加以概括即可。第二小问的原因可从中国国情、革命形势的变化、对西方民主思想的认识等方面分析;影响可从思想、对革命的发展的影响等角度说明。

(2)第一小问“史观”,材料二中“在政治史方面,辛亥革命促进了中国政治近代化的进程……在经济史方面,辛亥革命有利于工业化的进程”,体现了近代化史观或者是现代化史观;“在社会史方面……推动了整个中国社会在20世纪的进步”体现了社会史观;“革命史方面,辛亥革命是承前启后的革命分水岭”,体现了革命史观;“在中国史方面……在世界史方面”,体现了整体史观。

①变化:从反对专制、实现民主共和到依法维护民主共和,再到聚焦“直接民权” 以真正实现人民掌权的理想。原因:革命形势的变化;对西方民主思想认识的加深,借鉴外国经验;对本国具体国情认识的深化。影响:丰富了民主思想;推动中国近代民主革命不断发展。

②史观:革命史观、现代化史观、文明史观、整体史观等作为研究范式。因素:研究者所处时代对研究者的影响。

(作者单位:山西省阳城二中)

猜你喜欢

共和史观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与中国共产党
辛亥革命推翻帝制
论莫言《蛙》的暴力史观——兼及1950至60年代乡村叙事“历史”的重述
共和都市办公室
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入镜管理法
一个不容忽视的高考考察维度——比较史观
和而不同 学以致用——近两年各地高考历史试题中的多元史观刍议
共和思想的内在价值的文献综述
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
日本“大东亚战争史观”阴魂不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