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常态高考作文
——2017年江苏高考作文反思

2017-02-17江苏张志远

教学考试(高考语文) 2017年6期
关键词:偏题高考作文议论文

江苏 王 俊 张志远

新常态高考作文
——2017年江苏高考作文反思

江苏 王 俊 张志远

众所皆知,作文是语文的“半壁江山”,直接决定语文成绩的走向。高考语文成绩又决定着大学的生活质量,决定着未来。今年江苏高考作文有两个明显特点:“新”,作文能拉开差距,而且主要靠作文拉差距;“常态”,意味着经常的状态,预示着今后的发展方向。

一、高考作文反思

今年江苏高考作文题,准确地说,是创新了的“话题作文”: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关注时事,关注自我。“生活中离不开车”,这一句客观陈述生活现象。“车,种类繁多,形态各异”,是对车子的种类、形态的阐释,是材料的引子。“车来车往”是关键,更是思维的触发点。“见证着时代的发展”“承载了世间的真情”“折射出时代的变迁”“蕴含着人生的哲理”,这几句是对“车来车往”的理性思考,提示考生从时代、情感、观念、哲理等角度去思考。思维空间较大,为考生提供了施展才华的舞台。作文来自生活,考生有一定的生活经历,有话可说,而且不容易跑题,可以叙述、讲故事,也可以抒发情感,还可以写感悟、思考类的随笔或议论文。审题难度降低,可以满足不同层次考生的需求,有利于考生个性化写作,具有很好的导向和区分度。

然而,事实却并不尽如人意。有相当比例的考生作文“翻车”,高分作文明显少于往年。究其原因:阅卷组制定的评分细则与去年相比有较大分歧;学生没有严格按照作文写作要求,甚至对材料中的“车”视而不见;平时作文教学希望走捷径的投机心理,专题阅读素材难以挂靠,文化散文难以操作等。明年的高考作文可能要做出调整,着重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和思维素养。不过按照《考试说明》要求,遵循写作自身规律,训练记叙文、议论文、散文(议论散文),是永远不会偏离方向的。

作文的差距可以说是命运的悬殊。今年的作文阅卷区分度很好,四类文的比例明显少于以往。并且,阅卷标准对中学作文教学更有助益,让学生回归作文写作的初心,老老实实去写作文。

但是,在中学作文教学和写作中,仍然存在肢解化和模式化的倾向,很多学生就是准备了一些现成的作文来套作。去年就有考生必备的“考场80篇优秀作文”,全班只有一种作文模式,如凡·高的向日葵。模式化的作文,有些年份确实比较讨巧,但是讨巧的年代过去了,我们不能抱残守缺,故步自封。给学生灌输作文开头模式、结尾模式、构思套路,对中等偏下的学生来说,这也许不失为一种办法,但对大多数学生特别是作文程度比较好的学生来说,可能就是毁灭性的打击。两三年之前,这种教学模式的危害已经显现,今年仍然有重蹈覆辙的。

对学生作文套作的现象,今年开始有新的应对策略,就是系统自动扫描,传成文档格式,再比对以往的优秀作文,然后看重复率。这对套作和宿构的作文是一个重大打击。明年扫描范围将扩大。

评分细则强调,作文重点评价写作能力和人文识见。议论文重在评判其概念的界定与剖析,判断的分解与归纳,推理和论证的逻辑性。记叙文重在评价其构思、细节、文采、意蕴等,关注其写作智慧。审题立意方面:一类文要求有独到发现,立意深刻或新颖;二类文要求准确立意,扣住材料中心且能有个人识见;三类文立意只停留在材料提示层面;四类文基本符合材料及提示。语言表达方面:一类文要求语言得体,有一定的语言特色,言近旨远,言简意丰;二类文要求语言通畅、连贯,笔到意随,言能尽意;三类文标准是语言基本通顺,基本能够达意;四类文表达不够流畅,且有明显病句等硬伤。

议论文评分标准量化表格第四列,是关于议论文各档的具体要求。其中,一类文要求有一个好的由头,紧扣“车与人”的中心形成独到的观点,分层展开,纵横捭阖,鞭辟入里,气势恢宏。二类文要求能根据材料提出自己正确的观点,论证过程中扣住材料,概念准确,判断恰当,推理与论证富有逻辑性。三类文能用材料中的四种提示之一二作为观点,提供论据,基本完成议论类文章的写作,或者观点大而全,似乎很有气势,其实不够深透。四类文特点是从古说到今,面面俱到,个个不透。观点虽源于提示,但论点与论据之间不匹配,不紧密,显得牵强。

记叙文一类文要求从生活中的小场景巧妙切入,娓娓道来,细节丰富,真挚感人,以小寓大,引人入胜,意味深长,有文学的味道,有写作的智慧。二类文:用身边的“人与车”的事等演绎材料中的某一主题,有构思,有生活气息,有一定的观察或体验,有一定的场景,是比较优秀的记叙文章。三类文:基本叙写了一个与车相关的人和事,故事基本完整,基本符合生活的真实,是一篇结构完整的记叙文。四类文:故事与车有关,但关联度不高,文章也就是一篇简单的记叙文,点题议论也显得生硬。

议论文只要具有以下五点中的两到三点即可判为一类文。(1)独立的见解。如《车中窥人》开头,一般人想不到。(2)切入小而巧。如《载上生活缓缓归》,“共享单车的新绿与草丛融为一体,是勃发的生机”。(3)说自己的话,不罗列一般化的名言,用鲜活的例证,不拼凑名人事迹。(4)有议论层次,显示了内在的逻辑,文章围绕论点层层深入。(5)文章明朗实在,有内涵,有文采。

二类文是指以上五点中的一点,其他平平。三类文是指以上五点皆平平。四类文是指以上五点皆未做到,但基本切题,文章尚可。

同样,记叙类作文只要具有以下五点特征中两到三点的,即可进入一类文。(1)有自己的发现。如一篇例文《小车摊》中说“小车摊”是晨曦之子,是劳动者;文中的“车”有抽象的意蕴,象征意义。(2)把车写活了。如《那辆自行车》一文中作者把车活化为爷爷,车成为某个人的化身。(3)有一个小而巧的凝聚点。如《转弯口之车》一文中一个精彩的小场景,在弄堂口拐角处发生的一幕。(4)文字有生活气息,读来亲切。如《车载着爱》中写道“爸爸懂我,我懂爸爸……”等。(5)车的特性与故事天然交融,主旨自然由车生发开来,毫不牵强。记叙文二类文是指上述五点只做到一点,其他平平。三类文上述五点皆平平。四类文上述五点都没做到,但基本切题,文字尚可。

评分标准更加准确、科学,更加尊重写作自身的规律,并不是评分标准更严格,只是我们忽略了其中的奥秘。

二、考生作文普遍存在的问题

1.审题出现偏差,因丢“车”失分

尽管审题难度降低,仍然有近20%的考生偏题。今年作文审题必须要紧扣“车”来写,而且必须是与人的生活相关的车。合乎审题要求的文章必须紧密联系人与车的事、情、理、趣、味、境等一个或几个方面。只抓住“见证”“折射”“承载”“蕴含”或“发展”“真情”“观念”“哲理”中的一个或几个词写作,文章与“车”没有必然联系,应视为偏题。去年作文评分时,“话”“说话”“个性”“创新”四个关键词,只要扣住其中之一即可。受去年评分影响,好多老师在指导学生立意的时候,就是让学生扣住其中之一来写,以至考生丢“车”现象严重,不然怎么会出现那么多的偏题、跑题作文?这其中,一些2016年参加阅卷,2017年担任高三教学的语文老师的学生,高考作文吃亏不小。

至于化实为虚,考生犯了写作的大忌:化大为小,化虚为实。写“时代列车”,要突出车的载重大、速度快的特点。“心灵直通车”要突出沟通、“直通”,阐释具体概念清晰到位。只要实的车与虚的车有特征上的关联即可。反之,在文章里把车的物象换掉,不影响主旨的表达,那就说明此文与车关联性不大,视为偏题。

审题实际上反映了考生的语段提炼概括素养,是写作的第一要旨。

2013年的“探险蝴蝶”的作文题,何永康教授在解读评分细则的时候,严正指出原材料最后一句话让学生都不去审题了,全去写“小细节,大影响”了。其实,不是何永康教授霸道,遵循作文教学规律,扎扎实实写作文才是正道。

2.不能扬长避短,文体选择失去自我

如果写的是“人与车”的故事,今年记叙文比较占优势。并不是说,高考作文偏向于记叙文。只要稍微留意一下就可以发现,大凡是与生活有关的作文,适宜写作记叙文;大凡是辩证思维的,适宜写作议论文,否则思维关系表达不清。2008年的“好奇心”,小学生、高一学生、大学生、研究生共同写作“好奇心”。结果显示:学历层次越高,得分越低。根本原因是随着学历的增长,“好奇心”被扼杀了。没有了“好奇心”,还怎么写有关好奇心的作文?2010年的“绿色生活”也是这样。对“绿色”的含义理解有误,认为“绿色生活就是低碳生活”,就是环保,结果是“一见低碳就哀叹”,“三段论”作文遭打压成为必然。今年泰州8个本土作家的高考下水文都叙写了“人与车”的故事,表达情感,感叹人生,感悟哲理。如果把“车”作为一个议论文的话题,切入以后跑偏了,写到了对“规则”“快慢”“封闭的世界”等概念的解读上,而抛离了与“车”有关的论据材料,打分基本在四类文及以下。直接“图解”材料,分段写“车见证着时代的发展”“车承载了世间的真情”“车折射观点的变迁”“车蕴含人生的哲理”,这样的作文最高可达45分。在考场的50分钟内,想要写出高分作文还需要重视平时的积累。

3.素材“撞车”现象依旧严重

狄更斯《双城记》中说“这是最好的时代,这也是最坏的时代”,其实这句名言是对时代的感悟,与车无关。机械套用,偏题而不自知。另外,还有木心的《从前慢》中的“从前的日子很慢”,杨绛的《老王》中的人力车,鲁迅的《一件小事》中的黄包车,“共享单车”,《劝学》中的“假舆马者”等素材,“撞车”现象严重。在记叙文中,写的多是“二八大杠”“凤凰牌”“永久牌”自行车,从小学讲到初中、高中,从乡村写到城市。泛泛而谈,缺少细节描写和场景描写。很多就是简单的三段作文,写的是“童年的自行车(三轮车)——小学(初中)的电瓶车——高中的汽车”,文章前后的关联性也不强。

4.强行挂靠现成的议论文素材

素材的使用也要符合关键词“车”,“孔子的柴车”“慈禧的汽车”“史铁生的轮椅”、马诺的话、木心的话等都可以,但是如果写成“史铁生的坚持”“背影的亲情”“蔺相如引车避匿的谦逊”“诚信”“观念”这些没有“车”的特质的材料,就属于偏题;写成“卿跃飞的坚持”“范素素的执着”等,就更加与车靠不上了。很多同学使用名人时东拉西扯,不着边际。多数议论文是堆砌名人材料,也不做或者不会分析论证,不往“车”上去说。作文缺乏自己的人文识见,体现了学生写作能力的低下。素材和论证的关系,素材为辅,论证为主,素材增加文化味,但绝不能用素材代替说理。“共享单车”是今年十大新闻之一,不少学校都注意到了这一新闻素材。如何思考,如何有一个好的抓手,如何表达,却蜻蜓点水。一味地投机取巧,机械套用,背一些材料强行贴上,导致素材使用不当,作文偏题。

三、新常态作文的应对

1.关注自然、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关注自我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地指出:“写作要有真情实感,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受、体验和思考。”“多角度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能抓住事物的特征,有自己的感受和认识,表达力求有创意。”“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积极向上,表达真情实感。”

叶圣陶先生说过,“生活即教育”。生活也是学生成功写作的不二途径。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让学生关注生活,作为教师,必须充分利用每一次的作文训练机会,对学生进行一次体验生活、感悟生活的教育。知识来源于生活,创造来源于生活,灵感来源于生活。“处处留心皆学问”,这似乎是流传千古的名言,但它确凿是一种从生活中获得知识与发现的最好途径。作文来源于生活,但生活不是作文本身。作文是对生活的加工、提炼、改造。

充实愉悦的学校生活是作文素材积累的基础;温馨和谐的家庭生活是作文素材积累的保证;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是作文素材积累的源泉。“生活、思考、表达”是写作的三要素。文学是生活的反映,生活是文学的唯一源泉,同样也是写作的源泉。利用课前三分钟,学生演讲“我眼中的班级”,观察班级每一天的学习、生活细节,选好一个点,阐述自己的思考和感悟。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人和事,做生活的有心人。带领学生观察校园一景,不同的季节,不同的景点,留下不同的思考和感悟。每一位同学,每一位老师,每一个景点的背后都有一个故事,一段情感,一点哲理。

2.读写共生,灵活化用,强化“悟”性

借用阅卷专家组蔡建明的话来说,高考语文就是“你说的我读明白了,我说的你认可了”,即阅读和写作是语文高考的主旋律。阅读文本是作家用恰当的手法,精当的语言表达对生活的感悟和思考,歌颂真、善、美,鞭挞假、丑、恶,传递正能量,陶冶情操,提升审美境界。写作是作者用恰当的手法,精当的语言,在规定的时间里,写出文本,表达对生活的思考和感悟。阅读、写作有其自身规律可循,任何阅读的文本都是写作的结果。

“重视阅读,勤于写作”是语文的重点,长期坚持,定能奏效。今年的实物类材料加大了挂靠现成素材的难度,但也不是没有办法挂靠。有考生写陶瓷,就写坐着马车去,然后写了一下陶瓷;接着从陶瓷的运输方式变化写车,最后结尾写了时代之车。可以说,全文都紧扣着车用核心素材。有位考生写郑板桥的绘画登上了“古人的马车”;有位考生说,“快更成为了一辆摧毁旧绘画理念的铲车,而且风驰电掣,势不可当”;有位考生说,“京剧这辆马车,在传统唱法的基础上加入了现代唱法技巧,犹如重新加固了马车的地盘”。可以说,这些学生是机智的,而一旦没有核心素材,文章就是大路货。还有一些学生写的“馒头店”“小吃摊”,稍加转化,变成“馒头车”“小吃车”就是好作文。如果没有转化,就直接打入五类卷,只能哀叹这孩子缺少悟性,缺少语文素养。

何永康教授曾多次大声疾呼:高考作文,一要看孩子是否读过一点书,二要看孩子是否有一定的思考。走进生活,读写共生,厚积薄发才能学好语文,写好作文。

江苏省泰州市姜堰第二中学)

猜你喜欢

偏题高考作文议论文
议论文阅读专练
高考作文的得分点
准确界定核心概念规避“偏题”“跑题”
Get两种论证法,一举拿下议论文
高考作文如何用“词”
立准原点 系统构思
高考作文两关注
议论文的标题与首尾
你眼里的2016高考作文是怎样的?
浅谈小学高年段作文如何避免偏题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