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中开放性试题的解题思路与技巧
2017-02-17陕西李文博
陕西 李文博
高考历史中开放性试题的解题思路与技巧
陕西 李文博
全国高考历史新课程卷每年高考都命制了开放性试题。所谓开放性历史试题,就是命题者没有给出试题的明确答案,只是提出评分参考意见的试题。开放性试题立意深刻,涉猎范畴大,视野开阔。开放性试题的命制从独特的角度对有关历史知识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考查,其答案一般具有非唯一性和不确定性,注重对做题过程的评价,并且允许和鼓励学生开拓思路。因而开放性试题能够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能力,能给考生以更大的思维空间,为考生提供了展示自己能力的机会和平台,有利于考生思维空间的拓展和对考生创新精神的考查。
但是开放性试题,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有较大的难度。通常课堂教学的过程和内容达不到这样的提升。限于教材内容和教材内容边缘性知识的开阔性不够,课程资源在一线学习中的缺乏,传统应试教育导致的师生思维僵化等这些问题的存在,都限制了学生开放性试题的作答。下面我通过分析开放性试题的特点来谈开放性试题的答题方法,以供学生备考借鉴。
一、试题设问的开放性
“开放性问题”的答案具有多元化、弹性化的基本特征。开放性试题对考生能力的考查,一般属于“应用能力”层次,比较强调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试题的设问给考生留下了广阔的思考空间,它不是仅仅要求考生谈自己对历史问题的表层认识,而且还要谈对历史问题的理性思考。考生可以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从多角度谈自己的理解,它能让考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而不是让考生“千人一面”“异口同声”。
2010年全国新课程卷第40题,从中外联系的角度考查工业文明的发展历程,以材料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在比较中考查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第1问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清之际江南手工业发展的特点。第2问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世纪中期以前英国工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第3问则是以恩格斯的历史前提为中心,考查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第1问和第2问考查学生对历史问题的表层认识,第3问考查学生对历史问题的理性思考。三个设问,对考生历史知识结构、思维结构的考查层层深入。
二、答案设置的多元化
从开放性试题答案的设置上看,没有给出试题的明确答案,只是提出评分的参考意见。
一等(12~10分)紧扣评论对象,观点明确;合理引用史实,进行多角度评论;论证充分,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二等(9~5分)能够结合评论对象,观点较明确;引用史实,评论角度单一;论证较完整,表述清楚。
三等(4~0分)偏离评论对象,观点不明确;未引用史实;论证欠缺说服力,表述不清楚。
2012年全国新课程卷第41题,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冲击—反应”模式。在做题要求里明确说明,对该模式赞成、反对或另有观点均可。解答此题一方面从题干中明白“冲击—反应”模式的内涵,另一方面结合图示的材料对此观点进行评析,由题目设置可知答案的灵活性。题目提供的“冲击—反应”模式材料是“西方中心主义”的产物,表面上看是考查学生对中国近代化历程的掌握,但题型是开放式的,实际考核的却是考生多元史观的积累。这样的命题也反映了当下高考对多元史观培养、史学思维养成和史学方法运用的要求。
试题答案的多元和不唯一一直是这些年来高考历史试题“痴心不改”的追求,也是开放性试题的一个重要标志。设置了多元答案,考生不必拘泥于一个思路,不必拘泥于单一的、固定的答案,给了考生更大的思维空间。
三、考查能力的多角度
回答开放性试题,要求考生充分运用发散性思维,从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分析和回答问题,要变单向思维、定向思维为多向思维和发散思维。同时考生还必须运用多种思维(归纳和演绎、分析和综合、抽象和具体)才能圆满回答这类问题。
2010年全国新课程卷第40题第3问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对恩格斯所说“历史前提”的认识。要求多角度分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形成的历史前提。这个问题的解答,首先是基于前两段材料和问题解答的事实为前提的,“历史前提”的回答,必须关注到前两段材料和回答中的事实,针对这样的事实看其发生的历史前提。其次,“历史前提”是社会存在的多种要素决定的,所以,答题必然包含社会存在中的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等方面;再次,正向思维可以给我们的思路是,一个新型经济形态产生的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要素;逆向思维可以引发考生从比较熟悉的“明清资本主义萌芽受阻缓慢发展的原因”中得到启示,从“阻碍要素”看“发展要素”。
四、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开放性试题设问的开放性,绝不是漫无目的地乱问一通,也绝不是考生思维的信马由缰。答案的多元化,不是考生随心所欲想怎样答就怎样答,违背题目主旨、不符合题目要求的答案是答而无益的。开放性试题的开放,不是无目的、无条件的开放。这就要求开放性试题的作答必须做到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避免出现没有事实空发议论,或者有事实不能论证观点的现象。
2016年全国新课程Ⅱ卷第41题,以玄奘西行与鉴真东渡路线图,让考生解读材料,提炼观点,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的其他相关史实,加以评述。要求写出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笔者在辅导学生答题时,首先从所提供的图文材料中提炼出一个明确合理的观点,注意必须是玄奘西行,鉴真东渡图文材料具有的共性信息;其次必须从中国古代史的其他相关史实中寻找准确合理的论据;最后要运用相关史实对提炼的观点进行论证,论证时尤其强调必须言之有理,史论结合,逻辑严谨,条理清晰,并能自圆其说。
中国社会踏上了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近代化道路,当然笔者并不赞同西方的一些史学家的论断:鸦片战争的目的是帮助中国的近代化。但是,不可否认的一点,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确实打破了中国封建社会的链条,给中国提早走向近代化提供了一种契机,使19世纪的中国由封建落后走向了近代化。
总之,高考历史开放性试题为高中阶段实施素质教育,利用学科优势,实施学科创新教育,起到很好的导向作用,是一种具有生命力的好题型。开放性试题的出现是对传统命题方式和教学方式的挑战,考生在平时的学习中要摒弃死守书本、循规蹈矩、人云亦云的学习方式和习惯,从而形成不拘泥、不守旧、敢于批判、勇于创新的思维品格,才能够在考试中很好地完成此型试题。 由此,可以归纳出历史观点评价型问答题的解题步骤为:
(1)提炼观点。主要是弄清几个问题:评论的客观对象是什么,评论者的主观认识是什么,有几个观点,各观点之间是什么关系?
(2)判断表态。这又分四种情况:正确的,错误的,对中有错的,错中有对的。
(3)揭示真相。客观对象的真相是什么?用事实说话,最有说服力。
(4)认识升华。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主观认识?上升到理论层次。
陕西省汉中市西乡县第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