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斯福新政并非以凯恩斯主义为指导
2017-02-17河北李瑞红
河北 李瑞红
罗斯福新政并非以凯恩斯主义为指导
河北 李瑞红
凯恩斯主义主张国家干预经济、扩大需求,这与罗斯福新政的做法一致,所以很多师生想当然地认为罗斯福新政是以凯恩斯主义为指导的,其实真实的历史并非如此。
一、时间角度分析
凯恩斯的代表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发表于1936年。罗斯福新政开始于1933年,当时凯恩斯的理论体系还未成型。一个尚未成型的理论,是不可能被像罗斯福这样务实的政治家作为重大改革的理论基础的。我国学者厉以宁教授认为“在美国,直到三十年代末期,作为‘新经济学’的凯恩斯宏观经济学说才被美国最高当局所接受。”罗斯福新政使美国经济形势的好转也极大鼓舞了凯恩斯,新政的实践丰富了凯恩斯《通论》的写作素材,促进了凯恩斯理论的成熟与完善。
二、实施过程分析
罗斯福新政中相关措施的制定并非事前计划好的,而是应急性的、试验性的。罗斯福曾一再表示:自己“既没有整顿经济的灵丹妙药,也没有什么奇特的计划”,他所信奉的是“如果失败了,就试行另一种”。因此作为应时而作的措施,新政的内容既不系统,甚至有自相矛盾的地方。比如,有关赤字开支政策的问题,新政中几度反复。罗斯福在竞选总统时曾痛骂胡佛政府,指责其联邦赤字达到16亿美元是挥霍浪费。而当他就任总统后,新政庞大的资金需求迫使他不得不一再提高赤字指数。不过从罗斯福内心上讲,他始终希望能保持预算平衡,每当经济有所好转,他就迫不及待地削减政府开支。1933年3月,他提出了“紧缩政府开支”的法案,以期能有效控制政府财政赤字。但此后的一系列法令,如1933年5月通过的《联邦紧急救济法》和《全国产业复兴法》政府分别拨款30亿美元和33亿美元用于救济失业者和公共工程计划,这些措施又明显与之前的紧缩开支政策背道而驰。而到1935年和1937年罗斯福政府又相继开始削减公共工程和救济开支,减少财政赤字。直到1938年因为收缩赤字缩减“新政”规模所带来的经济大衰退,罗斯福才最终放弃平衡预算的保守思想。正如经济学家小施莱辛格所说:“不能说罗斯福政府增加开支是由于凯恩斯的原因。赤字是环境造成的,不是理论引导的。”“新政”的实施完全是在“摸着石头过河”。如果“新政”一开始就是以凯恩斯理论作为指导,也就用不着在措施上摇摆不定了。
从罗斯福的态度上看,罗斯福对凯恩斯的经济思想不以为然。1934年5月,凯恩斯在美国拜会了罗斯福,这是他们的第一次会面。在这次会谈中凯恩斯试图说服罗斯福放手实行财政赤字,但根据各种资料显示,这次会谈并不成功。罗斯福说凯恩斯“留下了一堆毫无意义的数字,他是个数学家,不是政治经济学家”,凯恩斯则认为总统对经济学所知不多。直到1938年凯恩斯理论正式形成后,罗斯福仍未阅读过凯恩斯的著作,对其理论也仅限于身边一些智囊团成员的介绍。1938年,缩减开支导致经济大衰退,此时凯恩斯写了一封长信劝说罗斯福采用其经济理论,总统仍不为所动,仅让助手代为回复了一封客套的短信。可以看出,罗斯福对凯恩斯理论始终抱有“半信半疑”的态度,也就绝无将其理论作为施政准绳的可能。
从政策的源头看,罗斯福新政是美国政府干预经济传统的延伸。人们通常认为罗斯福新政时期的“国家干预经济”是一个前无来者的新鲜事物,实际上政府干预经济是美国的传统。美国的1787年宪法就明确规定,政府有权调节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干预经济的权力。尤其是在一战期间,为了适应战争的需要,美国政府组织了大规模干预经济的尝试,政府和国会采取了改组机构、调整生产、扩充军备、协调运输等一系列措施。此间成立了不少管理部门经济的组织,以加强对国民经济的计划和统制,并且总统直接任命充当运输、军需、劳工等部门的顾问委员会成员,这些国家管理经济的经验对于后来的罗斯福反危机措施具有借鉴意义。如果说“新政”是某种经济理论指导下的产物,还不如说“新政”是美国经济政策自身发展与完善的结果,是出于当时美国经济和政治的实际需要而制定出来的一套实用主义计划。
总之,当资本主义在经济危机中挣扎之际,凯恩斯和罗斯福新政在某些内容方面不谋而合,分别从理论和实践上走出了一条通过国家全面干预经济来缓解经济危机、维护资本主义民主制度的新路,共同开创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新时代。
河北定州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