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对高考历史思维盲区的策略探究
2017-02-17四川陈尚富
四川 陈尚富
应对高考历史思维盲区的策略探究
四川 陈尚富
高考作为高校选拔人才的选拔性考试,关键是衡量考生是否具备进一步深造的潜力,潜力的关键是考生的思维能力水平。因而高考历史突出考查考生的学科思维能力。就大多数考生而言,在高考中的差距关键不是基础知识的储备,而是应用相应的思维能力将储备的基础知识调动、发挥到什么程度。就历史学科而言,考生思维能力上的差距具体表现为在高考历史中的思维盲区的严重程度。而考生的思维盲区一般体现在缺乏思维的完整性和创新性。所谓历史学科思维能力的考查很大程度上考查的是考生思维的完整性和创新性。所以,应对高考历史思维盲区主要从培养提高思维的完整性和创新性两方面入手。
一、确保思维的系统性或完整性
1.高度重视历史学科基本思维的培养和审题能力的提高,贯穿整个高考复习过程,确保思考角度的系统、全面,为应对思维盲区打下扎实的思维能力基础。
历史学科的基本思维包括作为学科核心素养的时空意识、史证意识、历史理解、历史解释,以及较为强调的在科学史观指导下,从政治、经济、思想、军事、社会,内外因,主客观,国际、国内等全方面、多角度对历史背景原因,以及在此基础上从积极、消极(或局限)、短期、长远等角度和层面对历史影响进行比较联系、分析判断、归纳概括、线索梳理、阶段把握等思考探究,历史叙述和价值判断。如2015年全国卷2第40题关于孟子和苏格拉底不同法制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分析,即从战国时期的中国和古希腊不同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归纳。
历史学科审题的基本要求有着明显的历史学科特征。总体而言,无论是审题要求,还是审题技巧,都与特定的时间和空间限定存在密切关系。具体而言,选择题的设问一般是关于史料信息中说明了、反映了、实质是、表明了什么,可以得出或推知什么,是由于什么,导致、引起什么,结果怎样,是何时,相同的是什么,大多实际上无非是关于历史背景、原因、特点和影响。即便是非选择题的设问,大多也是关于历史背景、原因、特点和影响。甚至是作为有关历史现象或历史问题的综合性探究题——第41题,无论是评价观点,还是先发现问题,再提出并阐释说明观点,虽然不是单纯针对关于历史背景原因、特点和影响的考查,但其实很大程度只不过是关于历史背景、原因、特点和影响的综合理解,应用于思考、解决新问题的考查。
2.基础知识的复习全面、系统、细致,不留死角,多角度、多层次的全面、深入地理解把握基础知识和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夯实知识储备,主要在一轮复习,为应对知识点的理解、联系可能出现的思维盲区。
一轮复习时,对基础知识的扎实掌握而言,切忌只重视或迷信教辅资料而轻视教科书。因为虽然对基础知识的系统化掌握和深刻理解需要借助教辅资料对基础知识进行的系统化整理和补充提升,但全面、详实地掌握基础知识则离不开教材。对教材的重视,以人民版教材为例:不仅包括其中重要的史实、论述,还包括正文中看似无关紧要的史实介绍、资料卡片、史学争鸣和历史图片资料等,以及仔细体会教材表述中一些谨慎的用词,特别是程度性用语。
以上是确保以不变应万变的最基本的防备策略,是应对高考历史对思维的完整性即系统思维的考查,以免思维的片面。
二、创新思维的培养
1.注重联想思维能力的培养提高
作为使不同表象或事物发生联系的一种没有固定思维方向的自由思维活动,联想思维对于思维的创新性,以灵活调动知识储备应对新材料、新情境,解决新问题十分有效而显得格外重要。就历史学科而言,联想思维的培养、提高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时间联系:
一是时间上前后相连的史实之间联系。如:洋务运动与甲午战争,时间上前后相连,其中不少史实也存在一定的联系,像洋务运动的成就与战前的预判,洋务运动的局限与战争的结局;再如:我国在20世纪70年代初外交关系突破,70年代末80年代初开始改革开放,二者时间上前后相连,是不是存在某种关系呢?
二是同时段或同年代的史实之间联系。如:20世纪80年代,国际形势趋于缓和,我国开始改革开放,同时我国对外关系调整,三者之间有没有什么关系呢?再如:20世纪30年代,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美国罗斯福新政下资本主义发生重要变化,德国法西斯下国家对社会经济的干预盛行,中国官僚资本主义快速发展,四者之间有无某种关联呢?
三是把历史事物置于历史发展长时段的线索中审视历史事物之间的联系,从中得出不一样的历史认知。如:将秦汉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的建立,置于人类政治文明由专制到民主、由人治到法治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可知从辛亥革命对中国历史发展的意义层面上考虑,更大意义上则是在对于中国政治文明的转型,以及对于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世界意义,而不仅仅是救亡图存和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的定位。再如:把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期间颁布的《通商航海条例》和工业革命后实行的自由主义贸易政策置于英国近代资本主义发展和近代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发展的历史阶段之中认识,会发现二者都是英国资本主义发展的产物并促进了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同时二者都是英国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和发展的适应,只不过是在不同历史背景下不同的特殊表现而已。
(2)空间联系:
一是相同空间下的史实关联,如:在中国大地上发生的事,明末清初民主启蒙思想、维新思想以及改革开放三者之间看似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事,但经过一番认真、细致地深究,就会发现一些有趣而深刻的相关性:三者实际上都涉及经世致用、思想解放、与时俱进、改革创新和历史使命,特别是前两者都涉及对专制的批判、对民主的追求,后两者都涉及民族复兴,第一与第三都涉及对民生的关注;再如宋明理学与宋元科技之间,理学理性思辨的特征和格物致知的思维方式对科技发展是有一定意义的。
二是相关或相邻空间下的史实关联,如中日两个邻国,日本明治维新与中国戊戌变法,不仅仅可以进行同类事物的比较,还可以从相邻空间下彼此影响的角度进行联系:中国的戊戌变法一定程度上是受到明治维新成功的鼓舞。再如:空间上近代关联度较大的欧美关系,欧洲启蒙运动与美国近代民主政治、美国近代民主政治与法国大革命、美国罗斯福新政与欧洲战后福利国家建设等。
(3)类比联系:
可以从社会经济、政治、思想文化,内外环境等背景,内容或措施特点,以及结果和影响等方面联系同类或类似历史事物的异同点,并从中得出经验教训或历史启示。这主要针对相似或同类的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和历史人物的相似思想和言行。如:我国古代历代行政区划或地方行政管理制度的比较,古代中国的法制与古罗马的法治,古代中国的德治与古罗马的法治,中国的改革开放与苏俄的新经济政策,中国明清时期的闭关锁国与近代西方的殖民扩张,近代英国与法国截然不同的民主历程等。
(4)历史事物内在逻辑联系:
主要是针对历史事物之间的原因、结果和影响等方面进行联系,从而揭示出一些不太注意或不明显的历史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如美国资产阶级代议制对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借鉴,美国精神文化对欧洲近代思想解放成果的继承,近代中国新思想萌发残留的“天朝上国”思想与近代向西方学习历程的艰难和洋务运动失败的内在关系,孟子、董仲舒、朱熹、王守仁等历代大儒,都继承了孔子民本思想、德治主张和历史使命感、责任感,儒学在汉代新儒学和宋代新儒学的两次大发展都是在继承了传统儒学核心理念的同时开放包容、兼收并蓄、与时俱进的结果,商品经济对传统等级偏见等观念的冲击、对自由平等观念等人文精神的促进和对文艺世俗化的影响,经济中心与科技文化中心的关系,以及改革开放与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近代民主革命中凝结出来的实事求是的思想作风的继承关系和20世纪80年代中苏关系、欧美资本主义新一轮改革与我国改革开放之间的关联等等。
2.逆向思维即非常规思维或另类思维的培养提高
逆向思维促进创新思维养成,且有利于帮助考生应对思维盲区,如:教材上关于古代中国政治制度,一般强调或突出中央集权的强化这一思路,其实可以反向思考,难道古代中国在中央与地方的政治制度安排上只是单纯的重视中央集权而不重视地方政府的作用吗?在为了削弱地方对地方政府进行分权,难道就没有认识到让地方政府的权利适当集中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吗?古代中国虽然政权的总趋势是君权不断强化,相权不断削弱,但毕竟只是总趋势,难道在这个总趋势下就没有相权膨胀、君权相对收缩的情况吗?工业革命后,西方资本主义盛行自由主义,难道政府在社会经济的发展上就纯粹是“无为而治”吗?罗斯福新政强调政府的干预,难道就不重视市场的作用或企业的自由吗?二战后,欧洲呈现一体化的趋势,教材上的表述基本上是一帆风顺、高歌凯奏,难道其中就没有曲折,没有隐患吗?教材上往往对经济快速发展赞誉有加,难道发展速度快就一定是好事吗?特别是无论发展处于何种阶段,都应该快速发展吗?顺应潮流,利国利民的改革,民众就一定予以理解或支持吗?民主化、工业化虽然是近现代历史发展潮流,但某国成功的经验一定就值得他国模仿吗?理论上的美好设计就一定应该或能够付诸实践吗?等等。
3.重视史证意识下严密的逻辑推理思维的培养提高
当前的高考历史不拘泥于教材的表述,不拘泥于教材的结论,给考生提供新材料,新情境,解决新问题,没有创新思维是不行的。创新的灵魂是什么?说得简单点,就是不能被既有的认识或结论所束缚,不能被既有的思维模式所束缚,不能先入为主。这其实是对考生求真意识、科学思维、科学精神的考查。解决这个问题的根本或关键在于:思维上注重史证意识,根据史料提供的史实或问题提供的角度为出发点,进行严密的逻辑推理,论从史出,一分材料说一分话,从而得出与平常所熟知的不一样的结论或认识,以达到创新能力考查的要求。
如:2015年全国新课标卷第28题提供的史料,可以推理出“英国棉布在中国滞销”的结论,这就与平常所了解的鸦片战争后西方对我国的经济侵略不太一样;特别是第30题提供的史料,可以推理出“国民政府对日持久防御作战的战略意图”的结论,这与平常所强调的国民党不抵抗的对日卖国政策很不一样。如果不是重视史证意识下严密的逻辑推理,乍看到原本正确的答案时,反而容易先入为主的排除掉。
4.关注细节、留心细节
针对教材上不太注意或不易想到的,细想、深思却有着重要启发价值或现实借鉴价值的隐性信息,是知识点本身的深化或知识点联系的拓展,为的是直接解决学习思考中存在的盲区,是应对思维盲区“亡羊补牢”式的针对性补救。这项工作贯穿平常学习的全过程,特别是高考复习阶段。策略上讲,可以从以下角度落实此项工作,对历史名词概念的全面、准确理解,如: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是针对西方或大国主导的不公平、不民主的失衡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追求国际政治秩序的民主化,国际经济规则的合理化和经济利益的均衡兼顾;对零散知识的梳理、概括,如:近代中国救亡图存的阶段特征和贯穿各阶段的主题;对教材上某些审慎严禁的表述,特别是某些程度性副词的表达的理解体会,如:彻底、基本上、实际上、根本上、一定程度上、逐渐、正式、一系列、全新、深远、所有、最终等用语;对教材前后知识内在联系的挖掘,如:法国1875年制宪工作上资产阶级共和派与保皇派的妥协,一方面是鉴于当时局势的复杂性,另一方面是鉴于法国大革命后长期政局动荡的历史教训,再则是吸收了之前美国、英国民主政治建设的经验;对教材上隐性知识或信息的挖掘,如: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这句口号,整体意义上的进步性,仍然以“夷”称呼西方和学习内容为“技”的局限性,而洋务运动中改“夷务”为“洋务”的发展,二者之间都以“技”为内容所反映的共同心态、认知等问题。
希望以上复习建议可以对高三复习有所帮助,提高考生应对高考历史思维盲区的能力,并在此基础上提高灵活应用知识的能力,以至在考场上能更好地应对新情境、新问题。
四川省壤塘县中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