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诗人笔下的历史都是心灵史

2017-02-17蒋登科

星星·散文诗 2017年34期
关键词:心灵史记忆诗人

蒋登科

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这个说法流传很广,也很有冲击力。

历史的概念其实很简单,每一个刚刚过去的瞬间都是历史。我们每个人都在体验历史,也都在创造历史。无数过去的瞬间汇合起来,就是浩浩荡荡的历史潮流。

历史的内涵太复杂了。我们既是历史中的人,也置身历史之外。作为历史之外的人,我们看到的、感受到的不一定是真正的历史,我们无论如何也难以回到历史的真实面貌,更无法回到历史的细节。

揣摩历史的细节、重现历史的风云,是历史学家的任务。诗人不会复述历史,但他们可以感受历史。诗人无法重现历史的风云变幻,但他们可以在历史的点滴之中体验历史的深厚、丰富甚至残酷。诗人只是以自己的眼光打量历史,尤其长于抒写属于个人的心灵的历史。

这组作品所关注的其实不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历史,只是“那些秦砖汉瓦上的只言片语”而已,是诗人对悠远的历史、个人历史的点滴回应。有人说,所有的历史都是当代史。诗人笔下的历史往往都是当代史,因为他们只关注个人的心灵史。

姚彬关注的是纯粹个人的历史。他是一个很有天赋的诗人,他追求个人化写作,对细节的把握和对语感的控制,构成了他诗歌独特的发现和意味。他关注的历史主要是个人史,心灵史。《古意》在我与“黑”的“掐架”中体验到一种错位的茫然:“只有我,不是生错了时间/就是生错了地点/偶尔我生出了古代的一场叛乱/偶尔我生出了天上的一场情迷意乱”,他在虚与实、内与外、我与他者的处理上很见工力。他过去的很多作品属于原生态的,感觉很特别,但在表达上却存在语言打磨不够的问题,而现在,他越来越注重弥合诗意发现和表现之间的缝隙,以求实现它们之间的和解,最终实现文本的精致化。

对于诗人来说,童年的记忆就是生命的底色,因此,很多诗人都以不同的方式关注故土,延伸开去,也包含着对土地、文化、亲人的记忆和审思。白发科的这组诗有点“冷”,他是通过异乡写故乡,写记忆。“异乡月”下,“夜的冰窖,霜刀剔着历史的骨头”,冰窖、霜刀、一个人影、飞蛾与火……这些尖锐的事物及其对立,写出了人世之驳杂,写出诗人之孤寂,于是借着薄酒,独饮月光,反思历史及至自身,“千年前的仙子李太白/也是斟满月光,饮着/千盅忧愁的天上水/泊满身世与命运的人间二月河”,他在诗句中找到了一种方向,冰冷中的温暖油然而生。《秋风摇曳着忧伤的叶子》写的是遥远的思念,“泛滥的秋水,淌过长满皱褶的/眼角,胸中浪涌击打堤防的脆弱篝火”,诗人企望“窗前的喇叭花不停写诗/祈求明朝一定记得,把夜晚绽放”,依然是在冰冷中渴望着温暖。原音关注的是故乡的历史,《老宅的木栅栏》对于很多人来说都是难忘的记忆,在诗人那里也是如此,“每一次雨后的村史/噼里啪啦生出/寂静的蘑菇,我害怕生长/骨头拔节的声响/深陷在蘑菇/刻意想象的毒里”,诗人害怕“生长”,因为他的生长都会陷入木栅栏上的“蘑菇”以及蘑菇的“毒”里,因为故乡在生命里、在骨子里刻得太深,构成了生命的底色和元素,也构成了诗人的生长历史。梁永利笔下的树,是诗人曾经的记忆,是诗人寻找家乡的坐标,它们相互依偎,独自生长,带给诗人的自然是一种力量,一种记忆和怀念。高坚的《卑微辞》写的是乡村,或许也是故土。“卑微”二字让人感觉震撼,但恰好也体现了诗人对自己的定位和思考。其实,卑微不可怕,它恰好带给诗人安静而又无尽的感受和想象,让他去体会生命的地位和价值,“村庄里,有一口石井,闲置了下来,/就像等待的记忆,在一篇文章里睡着了。”历史睡着了,诗人醒着,诗醒着。牛金刚的《老村之上,那些虚妄的影子》写的是记忆中的故乡的女性,尤其是自己的祖母。这些女性一辈子生活在封闭的地方,如今变成了影子,在诗人看来,她们是“虚妄的影子”,“她们躲在村庄的背后,躲在潦草的生灵背后/我把她们一一安放在苍凉的梦里/安放在非虚构的厚厚的村史底层”,但诗人记住了她们,并为她们写诗。作品中蕴含着生命的苍凉感、历史的残酷性,读后让人不只是若有所思,而且有一种对生命的提示。

对生命的终极关怀是优秀诗歌的重要标志之一。生命关怀不是表象的描摹,而是内在的体验和省思。彭争武追求一种古典味道,《我是谁》的追问由来已久,但诗人把自己放在古老而又年轻的戏剧场景,体会古人,同时反思自己,寻找“我是谁”的现代思考。《旧屋》只有四行,写出了诗人对故乡的怀念,对童年的记忆,究竟为什么会这样,每个人都可能有自己独到的体验,也都有自己独特的答案,回味悠长。韩月莉的《土地庙》写的是乡村很多地方都存在的一种现象。在不少地方,土地庙是连接阳世、阴间的地方,但是,诗人却在思考另外的问题:“只是不知道:这小神负责收容废弃躯壳/是不是也负责/收容散失的良心,及早夭的魂灵”,诗人更看重良心、灵魂。

蔡宁是用画笔感受历史,“我挥动一支笔纵横古战场/笔墨逐渐生动他们的汗青/那些秦砖汉瓦上的只言片语/依旧咚咚咚地轰鸣战鼓/箭镞,雨点般从我的笔峰上倾泻”,在他的笔下,悠远、安静、战场一一复活,带给我们的是一个现代诗人的深思。王世虎的诗属于读画作品,从画面读出了历史、色彩,读出了生命的构造,读出了群山的巍峨,而这些其实都是诗人对历史、艺术的个人体悟,婉转、悠长而令人回味。赵金中读的是萧红的文学作品,但也从中读出了人生的感悟,人物故事、过往的经历似乎就在眼前。水子的《饯行》重新解读张骞的西行,大漠风光、无悔的选择、艰辛的旅程以及其中所融合的对故土的思念,构成了诗篇的苍茫和苍凉,“所有的细节皆存在于草原之夜/从第一棵草到最后一棵草/丝绸之路只臣服于一头骆驼/顽强的走势//下马酒不下马,旧址先行入境/汗血马的一滴汗水滴落在/古长城的一块青砖上”,历史在诗篇中浮现,既沉重,又有一股浩然的内在力量。方其军将特别现代的速度和特别舒缓的古代旋律交融在诗中,时空交错,感觉交错,历史与现实交错,似乎在转瞬之间,又似乎经历了几生几世。这就是诗的力量,可以穿透和超越一切。

在诗人那里,时间、空间都不是物理的时间、空间,而是心灵的时空,他们可以在古代穿梭,可以在未来飞翔,可以在浩渺的宇宙畅想,但最终呈现给我们的是诗人对历史、现实、未来在诗人情感和心灵中产生的回响。就历史来说,无论他们关注的是宏大叙述,还是个人呓语,是遥远的人物,还是模糊的事件,他们所抒写出来的最终都是个人的心灵史。所有历史都打上了诗人的烙印,都经过了诗人情感、心灵的选择和加工,都是当代史,都是重新打量历史的当代心灵史。

猜你喜欢

心灵史记忆诗人
《贝加尔心灵史》
我理解的好诗人
诗人猫
“被遮蔽的心灵”
——从叙述者“我”的角度解读心灵之作《心灵史》
儿时的记忆(四)
儿时的记忆(四)
记忆翻新
诗人与花
想当诗人的小老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