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年味里的湾安康中的人

2017-02-17丁云

现代苏州 2017年3期
关键词:白洋土灶团圆饭

记者 丁云

年味里的湾安康中的人

记者 丁云

给老屋最后一次贴上红艳艳的春联和福贴

王德福的笑容,是对生活最好的说明

即将彻底告别土灶

金阊新城的建设日新月异,一恍惚就会忘了是哪里,脚踏实地,方能体会到江南水乡的韵味:西塘河的水流环绕而过,河面上竟有两只大白鹅游水。这儿是不会混淆的。

白洋湾街道花泾村村民王德福和华秀英夫妇的家门前,支架上挂着为过年腌制的鸡鸭鱼猪肉,阳光下闪着油亮,沾着浓郁的花椒香。

乡间过年,“冬至”是开端,到了农历腊月廿四,就进入了真正的新年倒计时。之后从腊月二十四的一碗“廿四夜团”开始,白洋湾人启动了过年的节奏,送灶、办年货、祭祖,到除夕一家人团聚吃年夜饭,再到大年初二启动并持续到正月十五的“吃年酒”。

掸檐尘、贴对联、祭祖等一系列活动在过年前都必不可少。这都是华秀英当天要做的。

王德福说,以前过年还要杀口猪。那时村里人家家养猪,过年时,你家杀猪,他家也杀猪,技术好的几位村民就成了大家的帮手。猪宰杀后,东家会把猪肉分给大家,自己留下大部分以备过年之用。吃不完的猪肉,腌制后,就挂于梁上,做成风干的肉条,慢慢吃。现在大家都不养猪了,杀猪时的热闹景象只留在了记忆里。

但过年吃“年转”的习俗现在依然还保留着。“年转”,就是到亲戚、朋友家去轮流吃饭。你会去,他们也会来。去吃饭也不用带什么年礼,只是遇到有孩子时,作为长辈,要准备一份压岁钱,给了就是。

王德福的老家,中路厅房有三间,一间连着一间,一对开门相隔,每间横向一侧都附带一个厨房土灶,也就是说,这家竟然有三个土灶头。侧面的厨房与厨房是相通的。到最后一间的厨房时,顶头还有一个供奉祖先的祭台。中路最末间以一个仓库收尾。一棵树在仓库一角穿顶而出。王德福说,房子起于30多年前,树原本就在那儿,他家弟兄三个,起房时,他家“大佬倌”,也就是他大哥觉得树得留着,于是就顺着树盖了搁东西的棚子。

厨房的土灶里生起炉火,房外不多久就升起袅袅白烟。老灶头虽旧,但好使,柴火烧饭香,铁锅煮肉酥。据说过去,白洋湾过年时,灶台的墙体上要请师傅画一幅吉祥如意的年画,有龙凤呈祥,有招财进宝,有牡丹花开,但现在,能在灶台上画画的师傅找不到了,这样的民间文化传统也就消失了。

当天的主食是菜饭,外加蛋饺、豆芽、鱼等一样都不能少。过年期间,最为重要的就是团圆饭。与各地的年俗基本相似,白洋湾当地人的年夜饭桌上,蛋饺、豆芽、鱼等讨口彩的菜肴不可或缺。

一家人其乐融融,在老屋吃顿团圆饭

忙到一半时,华秀英从厨房出来,出门一拐,到地里拔了几颗矮脚青菜。门口的菜地里,挤着菠菜、蚕豆、大蒜、青菜等。回到房前的另一头,又井里打了两桶水洗了洗。

他们家在这里居住生活了好几代。过完年,夫妇俩就要搬入新居,彻底告别土灶。

临近中午,“大佬倌”夫妇眼见炊烟渐渐消散,从远处走来,几个正巧过来的乡亲朋友也亲热地留下来午饭,农村乡里乡亲的亲热劲儿依旧。在大家的帮助下,王德福给老屋最后一次贴上红艳艳的春联和福贴。自始至终,人们的愿望都是美美满满。

热腾腾的土菜摆满,先吃一波团圆饭。菜饭里,除了现拔的矮脚青菜和现割的咸肉,还有王德福种的鸡头米,在猪油的浸润下晶莹剔透。苏州人过年,青菜必不可少,意味着安乐、长寿。白洋湾人的菜饭里还放了猪油,这样才软糯厚实好吃,也象征着生活的富足、滋润。

问王德福,土灶、燃气灶哪种好,他笑着说都好,没做选择。土灶包含了他过往的所有记忆,他是留恋的;但他同时又对新生活充满了憧憬,过完年他将停止大半生的辛劳,先去南方走走,舒舒服服地重启另一段崭新的生活。

猜你喜欢

白洋土灶团圆饭
团圆饭
土灶的光阴书
白洋湾山歌唱进幼儿园
团圆饭
老屋
团圆饭
土灶
白洋港铁水联运车船直取模式研究
关于清明的回环诗
健康饮食,从鱼虾蟹“称霸”团圆饭餐桌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