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而优则仕』并非为了做官
2017-02-17臧知非从战国到秦汉士人价值观的转变
文史博览 2017年1期
臧知非 《从战国到秦汉,士人价值观的转变》
『学而优则仕』并非为了做官
臧知非 《从战国到秦汉,士人价值观的转变》
战国时期的士人们体现的是孔子所提出的“学而优则仕,仕而优则学”的传统精神,这可以作为当时士政关系的历史依据和理论依据。但孔子用实践向世人证明其“学而优则仕”之“仕”并非为了做官,而是另有追求。孔子离开母国之前已经官至高位,他周游列国14年,游说未果后归国整理典籍,这期间不乏政治邀请。他具有谋取高官的能力和知识,却毅然拒绝。孔子出仕为官是想要将自己的政治抱负和社会理想诉诸现实,通过手中的权力来影响社会公众,而不是为既得利益集团所左右。
战国时期的士人纵横各国,希望国君能够按照自己的政治理念和治国蓝图来指导国家发展。尽管这一时期的各学派思想不一,但都具有“托古言事”的特点,即借圣王之口明其主张。战国诸子均欲出仕为官,其目的不完全是追求功名利禄,虽然诸学术流派的思想各有长短,但最高目标都是追求圣王之治,正如《易·大传》曰:“天下一致而百虑,同归而殊途。”士人们为了这个目标,一方面尽最大的创造力设计出建设现实的蓝图,一方面尽最大努力游说人民。他们分析现实,批评现实,殚精竭虑以期将理想转化为现实,视利禄为敝屣。
然而,到秦统一前夕,士人在以圣王之道裁量现实时,开始转向对现实问题的分析及对策性解决,而非道义上的指导,从“仕而行其学”到“仕而行其事”。换言之,为官的目的转为了解决现实中影响国家利益之事。
(责任编辑:齐风)
(邮箱:chenjianxin112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