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绘宏图,英才尽其用
—— 2016年山东人才事业盘点
2017-02-17
改革绘宏图,英才尽其用
—— 2016年山东人才事业盘点
“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我们也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渴求人才。”“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关键在人,关键在人才。”……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才工作一系列重要论述,充分诠释了人才在实现“中国梦”伟大历史征程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人才”二字,区区五笔,重若千钧,是一个国家登高望远的动力源泉,对一个地区亦是如此。2016年,改革的山东,求贤若渴;发展的山东,海纳百川。
——2016年是山东人才竞相迸发、充分涌流的一年
这一年,山东省人才资源总量超过1400万。
据统计,全省人才资源总量达到1477万人,其中,企业经营管理人才208.4万人,专业技术人才513.7万人,技能人才504.3万人,农村实用人才212万人。总体来看,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人才总量增长较快。
全省人才资源总量从2010年的975万人增加到1477万人,增长51.5%,人才资源占人力资源总量的比例达到18.3%,每万人中的人才数量达1500人,有力地支撑了我省经济社会发展。
人才素质稳步提升。
全省企业经营管理、专业技术、技能三类人才年龄结构均呈金字塔形,35岁以下的比例分别为41%、37%、47%。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中具有研究生学历的近3%,技能人才中大专及以上学历水平的近30%。
人才结构更趋合理。
从人才分布的重点领域看,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和技能人才主要分布在装备制造、农业科技、金融财会、社会工作等领域,占三类人才总量的54.4%,充分说明我省经济结构正在加快调整。技能人才主要集中在制造业,占61%,是我省推进“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主力军。在引进的国外人才中,农业领域引进的外国专家占 30%以上,畜牧业占20%以上,技术改造、制造业等传统工业领域占40%左右,突显了农业大省、制造业大省的特点。
重点领域需求旺盛。
非公有制企业人才需求占总需求的92.9%,其中,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占24.9%,专业技术人才占27.8%,技能人才占47.3%。装备制造、能源资源、金融财会、现代交通运输、科技等重点领域需求较大,占总需求的65%。
人才聚,则事业兴。正是这一组组数据,构筑起我省转型升级实现由大到强战略性转变的“驱动器”。
——2016年是山东人才布局改革、创新发展的一年
改革是时代的声音,创新是活力的源泉。
这一年,随着国家、省、市重大改革战略的出台,一幅波澜壮阔的人才发展蓝图徐徐展开。
勇破体制机制的“藩篱”。
我省将体制机制改革作为最大限度激发人才创新创造活力的首要之举。2016年7月19日,省委印发《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实施意见》。
“政府人才管理简政放权,用人单位自主决定,市场社会有序承接”“对人才实行区别化管理,不把人才当党政干部管,为人才‘松绑’”“‘特事特办、一人一策’引进国际顶尖人才团队,最高支持可达亿元”“职称外语和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成绩不作为职称评审的必要条件”“鼓励科技人才到企业兼职,提供‘3年+3年’的离岗创业期,实行股权期权激励”……一系列突破性的改革举措,令人振奋。
将“放权放活”作为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核心,消除有形无形的栅栏,打破院内院外的围墙。省人才改革意见直面问题、创新突破、对策务实,得到中组部及社会各界广泛好评。
争立政策创新的“船帆”。
省直部门牢牢握住改革的大旗,政策创新呈“遍地开花”。
省委组织部牵头制定了《关于支持省级人才改革试验区建设的若干政策》《引进顶尖人才“一事一议”实施办法》《支持重点企业加快引进高层次产业人才实施办法》《山东省人才工作领导小组重点工作督办制度》;省人社厅牵头制定了《关于加强基层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关于改革完善博士后制度的实施意见》《山东省鼓励社会力量引进高层次人才奖励实施办法》。2016年12月28日,省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召开会议,审议通过以上7个政策文件。
省编委出台《关于创新公益类事业单位机构编制管理方式的实施意见》,明确高等院校、公立医院实行人员控制总量备案管理,由其在总量内制定并执行用人计划;省经信委制定了《关于加强企业家队伍建设的意见》,提出实施企业家队伍建设“111”工程;省教育厅制定了《推进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方案》,未来5年,投入50亿元,下大力气推进高校人才培养;省科技厅制定了《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创新驱动发展的实施意见》,加快推进科技“放管服”改革;省财政厅、省科技厅出台《关于完善财政科研项目资金管理政策的实施意见》,进一步完善符合人才创新规律的科研经费管理政策;省农业厅制定了《山东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创新团队考评细则》,建立“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成果留在农民家”的人才评价导向和评价标准;省卫计委出台《山东省“十三五”卫生计生人才发展规划》……一系列配套文件构建起了人才发展改革坚实框架。
统筹推进改革的“试验田”。
我省立足“两区一圈一带”发展战略,着眼东、中、西不同特点,分别设立了济莱协作区、青岛西海岸新区、济宁市3个省级人才改革试验区,为促进德州加快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支持德州创建鲁北人才改革试验区。4个区域围绕人才改革热点难点问题和一时难以推开的政策设计,大胆实践,先行先试,为全省人才改革趟出了路子。
济南以试点为契机,对原有人才政策进行优化整合和系统完善,形成济南人才新政“2.0版”;莱芜和济南积极开展“星期日工程师”活动,探索了一条柔性引进人才的新途径;青岛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实施第三方评价,提高人才评价的专业性;济宁打造了人才联盟服务综合体,开设“一站式”人才服务窗口,成为人才服务的特色品牌;德州大力实施“非对称”竞争战略,不重“头名”重需求,不看“来头”看效益,打造“1小时人才圈”。
人才改革的号角已在齐鲁大地吹响,改革大势如长江奔涌,必将开创一片新的天地。
——2016年是山东人才海纳百川、百舸争流的一年
不拒众流,方为江海。
这一年,山东以周公吐哺之心招才,以三顾茅庐之怀引智。
“千人”“万人”再创新高。
2016年,我省新入选的国家“千人计划”“万人计划”专家人数均创历史新高。26人入选第十二批国家“千人计划”专家,其中省属人选19名,居全国第4位,目前全省“千人计划”专家达到174名。79人入选第二批国家“万人计划”专家,全省“万人计划”专家达到113名,居全国第3位。“千人计划”“万人计划”专家是我省高层次人才中的杰出代表,大多掌握世界前沿技术,分布在海洋科技、纳米材料、信息技术、先进制造等新兴产业,是我省产业转型升级重要的人才支撑。
“泰山”“齐鲁”并驾齐驱。
山东人才工程品牌的精品——“泰山学者工程”“泰山产业领军人才工程”,再次雕琢,再抹亮色。泰山学者工程自2003年提出并着力实施,2014年拓展为泰山学者工程和泰山产业领军人才工程。
作为每年山东纳才的主打篇,今年,泰山学者工程的攀登计划和青年专家计划及泰山产业领军人才工程计划相继遴选,共遴选泰山学者攀登计划专家10名、青年专家79名、泰山产业领军人才180名,为高层次人才金字塔再筑新基石。
各项齐鲁人才工程为建设实用人才队伍添砖加瓦。省委宣传部选拔出第四批30名齐鲁文化英才;省教育厅深入实施第三批齐鲁名师、第二批齐鲁名校长建设工程,各遴选100名;省人社厅遴选出齐鲁首席技师149名;省公安厅遴选出齐鲁公安英才123名;省民政厅遴选出第二届齐鲁和谐使者140名。“齐鲁”系列人才队伍再添生力军。
重点领域人才队伍新军突起。
为加快集聚海内外智库高端人才,省科协牵头建设智库高端人才队伍,面向海内外首次公开遴选出山东省智库高端人才183名,汇聚了大批高层次专家,涉及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6大领域,64.3%获得过院士、“千人计划”、“万人计划”、长江学者、泰山学者等省级以上人才称号。
省金融办向破解金融业人才瓶颈发力,推出了《关于加强全省金融人才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计划用5年左右时间,面向海内外集聚一批善创新、会经营、业务精的金融高端人才。还提出新设省级重点人才工程“齐鲁金融之星”,对创新能力强的金融高端人才,按其社会贡献给予奖励,每年奖励100名。
市级人才工程精彩纷呈。
青岛出台《顶尖人才奖励资助暂行办法》,首批引进戴宏杰、吕志明两个人才团队,分别给予1亿元的财政综合资助;东营完善提升“黄河三角洲学者工程”,出台《关于规范使用黄河三角洲学者资助经费的若干意见》;潍坊启动实施鸢都产业领军人才(团队)工程,对顶尖人才每人给予500万元、领军人才团队每个给予300万元经费资助;泰安深入开展“泰山人才金桥工程”,对接专家252名、现场签约156项;威海按照“领军人才+团队+项目”的模式,大力实施蓝色产业领军人才团队支撑计划;日照安排市级人才工作投入资金1.6亿元,占一般预算支出比重超过2%;临沂大张旗鼓开展“百千万”引才工程,引进 “千人计划”专家、“泰山学者”等省级以上人才146名;滨州举办了“2016滨籍英才·博士故乡行”活动,59名来自海内外的滨州籍博士返回家乡。
事以才立,业以才兴。山东纳才的“金字招牌”,正持续释放远播效应,构筑起人才积聚高地,筑牢筑强“智力”支撑。
——2016年是山东人才聚焦战略、重点突破的一年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人才是第一战略资源。
这一年,山东人才工作聚焦“西部经济隆起带”、脱贫攻坚等重大发展战略,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基本目标,抓基础,补短板,打出人才扶贫“组合拳”。
以人才交流添智力。
2016年,山东加大向西部经济隆起带和省扶贫开发重点区域选派高层次人才挂任科技副县(市、区)力度,第二批又有90名高层次人才走上了科技副职的岗位。他们在挂职地分管或协管人才、科技、产业、金融等工作,通过发挥各自专长, 助推当地经济转型升级,为实现脱贫攻坚发挥重要作用。
为促进人才双向流动,从省内选派了500名教师、200名科技人员、301名医务工作者、152名文化工作者到基层一线服务,同时从受援县(市、区)选派160名中青年业务骨干到省内高校、科研院所、文化单位、医疗机构等上挂研修,使人才、信息、技术等创新要素加速向基层流动。
以人才项目促转型。
为有效服务西部和贫困地区重点产业发展和转型升级,省发改委牵头制定了《西部经济隆起带和省扶贫开发重点区域引进急需紧缺人才项目管理办法》,每年支持受援地77个县(市、区)引进100个急需紧缺人才项目,引进一批带项目、带成果的创新创业人才,研发和转化一批技术创新成果,攻克一批关键核心技术。
2016年,支持力度进一步加大,安排重点项目30个,每个项目资助由50万元提高到150万元;优秀项目70个,每个项目资助由20万元提高到75万元,资助资金总量达9700万元,是2015年的4倍。项目涉及装备制造、现代农业、新材料等8个领域,引进人才112名,研发关键技术143项。预计年增加产值395.8亿元、利税10亿元。
以重点扶持助脱贫。
菏泽是全省脱贫任务最重的地区,为帮助菏泽改善创新创业环境,切实解决高层次人才引进难、留住难等突出问题,省委组织部等9部门联合下发《关于支持菏泽市人才发展的若干政策》。“科技副职选派由每县(区)一名增加到两名;每年按高于全省平均数量的50%,安排支持菏泽市西部经济隆起带急需紧缺人才引进项目;放宽菏泽市申报省级人才工程名额限制,申报单位产值、营业额等规模减半要求”……19条力度空前的支持措施为菏泽创造了重大发展机遇。
菏泽市牢牢抓住难得机遇,充分释放政策红利,优化环境,大力引才。2016年,引进高层次人才(团队)109人;在山东省泰山产业领军人才工程评选中,有12人入选,不仅实现了近三年来在省级以上重点人才工程评选上零的突破,而且在全省排名靠前;2人入选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18个项目入选西部经济隆起带引进急需紧缺人才项目计划,占全省总数的近1/5。入选的人才工程项目直接争取国家、省财政扶持资金7400万元。人才平台载体建设也有了新成效,新增省级工程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等平台载体16个,新增产学研合作基地51个。一项项突破性成绩标志着菏泽正在“科学赶超”的路上阔步前行。
我们相信,在省委、省政府的统筹领导下,后发地区定会奋发努力,砥砺前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路上“一个都不会少”。
——2016年是山东人才团结凝聚、汇集人心的一年
鸟择良木而栖,士择良主而仕。
这一年,山东凝心聚才,拴心留才,着力在团结服务上下功夫。
深化落实党委联系专家制度。
党委联系专家2016年在我省呈现出“范围广、层次高”的特点,省、市、县三级党委、人大、政府、政协和省直有关部门、高校、科研院所、省管企业领导班子成员都确定了联系对象。全省县级以上党员干部联系专家5659人,特别是28名省级领导每人联系1名院士,与院士结对子、交朋友,为院士搞服务、解难题,充分体现了省委爱才的诚意、用才的胆识和聚才的良方。
王恩东院士表示,省委、省政府如此关心重视人才,将会把党内外、海内外各方面优秀人才吸引过来,凝聚起来。省直部门先后举办3期党史国情研修班,200多名高层次专家参加,切实增强了政治认同,凝聚了发展共识。
不断完善服务体系。
每年春节前夕,省领导以及组织人事部门都走访慰问专家,对有生病住院等特殊情况的,及时探望慰问。一些部门和地方整合服务资源,放大服务功能,人才服务效率明显提升。省委统战部成立山东省欧美同学会,首批会员733人;省公安厅认真受理引进人才及其配偶户籍、“绿卡”、签证等业务,急事急办、特事特办,为其落户、停居留、出入境提供最大便利;烟台市实施了集成20多个服务事项的“优才卡”工程;淄博注重人才发展氛围营造,一年内《中国组织人事报》四次对该市人才工作进行报道;枣庄市成立留学人员及眷属联谊会,进一步团结凝聚海外留学高层次人才;聊城继续开展专家休假考察活动,遴选了20名优秀创业创新专家参加,充分体现了党和政府对人才的关心关怀。
我省还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服务人才,省高层次人才发展促进会成立3个代表处、4个中心,以及医药生物、先进制造、能源环保、金融、现代农业专委会,不断加强“一网一库一平台”建设,联系服务人才的渠道更加丰富、体系更加健全。
2016年,全省各级开展联系专家活动6500多次,帮助解决难题近2700个;组织专家培训2400人次、休假720人。真诚的服务,贴切的关心,坚实的保障,使各类人才有心扎根,安心发展。
布大局、突重点,促改革、求创新,揽英才、聚人心。一年来,全省各级各部门深入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大兴识才爱才敬才用才之风,为建设大而强的新山东提供了坚强的人才支撑。2017年,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山东人才事业必将蒸蒸日上,再创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