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王琪在蒂罗迪的47年

2017-02-16

南方周末 2017-02-16
关键词:王琪南方周末村庄

“我难以想象一个异国之人,如何在这么艰难的环境下生存下来。” ——《印度时报》调查记者纳文说。南方周末记者 姚忆江

南方周末特约撰稿 彭奕菲

徐曼菲 郑宇钧

1969年,王琪刚刚在印度结束了长达7年的牢狱生活。重获自由身的他,衣食无着,如一片随风飘零的树叶,被送到了一个人烟稀少的偏僻乡野——印度中央邦的蒂罗迪村。

蒂罗迪村位于印度大陆中部、中央邦西南部的巴拉卡特县内,印度纳巴达河以南的德干高原,从地理位置来看,大致可类比为中国陕西省内一个偏远村庄。

这里盛产锰矿,有很多炼石工厂。古老的地质赋予了这里丰富的矿产资源,山地也阻碍了与外界的联系。

“印度政府释放王琪时,承诺给他房子和土地,但是从未兑现。”王琪的儿子雅树笼说,刚到蒂罗迪村时,王琪语言不通,像一株野草般自生自灭。

顽强

初到当地时,王琪被村民误以为是尼泊尔人。

尼印两国接壤,经常有尼泊尔人活跃在印度中北部一带。从外貌来看,尼泊尔人与中国人极其相似。村民给他起了个尼泊尔名字Raj Bhahdur。

Bhahdur在尼泊尔语中的意思是“勇敢、顽强”。

“我难以想象一个异国之人,如何在这么艰难的环境下生存下来。”《印度时报》调查记者纳文说。

2015年,纳文在调查左派游击队时偶然听闻王琪的故事。“当地警察只是随口一提这里有一个外国人……我感到意外。这里荒凉闭塞,连地图都难以定位,他是如何来到这里?”出于对新闻的敏感,纳文开始尝试搜集王琪的资料。

2016年1月,纳文在蒂罗迪与王琪相见。

村庄荒凉偏僻,大部分村民只会讲印地语。当地人不看英文报纸,更不知道如何联系媒体来寻求帮助,当王琪见到纳文的时候,显得非常激动。

“他的儿子拜托我一定要帮助他们,我向他保证会尽我所能。”纳文对南方周末记者说。

变迁

闭塞的环境,艰苦的生活条件,蒂罗迪确实具备成为一个便于安置、控制发展的“流放之地”。

据《环球时报》驻印度特派记者苑基荣的报道,蒂罗迪“在当时是一个流放各种人的地方,四周是湖泊和森林,出去的路被封死,四周一片荒凉”。

但在当地村民的眼里,蒂罗迪再普通不过:“我们的村庄很平常,这里几乎都是印度人,大多数家庭从事农业活动。”

“这个村庄人口大概有一万左右,大都是印度人。这个村子和其他村子一样普通,没有任何重要历史。”纳文说道。

王琪也并没有被村民特殊对待。“其他人甚至不知道爸爸是中国士兵,他们只知道他是个中国人。”雅树笼对南方周末记者表示。

现在,蒂罗迪属于印度的“人口普查镇”。“人口普查镇”是指一些达到了印度城市化标准,但仍被法定为农村,并按照农村模式管理的地区。

村庄的变迁,王琪用47年的时光见证:1975年后,他在这里结婚生子,从一个年轻力壮的小伙子,变成一个儿孙绕膝的老人,而蒂罗迪也慢慢发展起来。

“我们现在有医院、车站、网络……”王琪的邻居帕万说道,“我们以前并没有像现在有这么好的基础设施,我们已经过得比从前好多了。”

与当地村民的沟通中了解到,人们非常喜欢王琪的谦和、善良。

在蒂罗迪,虽然家家户户并不富裕,却总是在王琪家庭困难之际伸出援手。“经常收到街坊邻居送来的食物和日用品。”雅树笼不善言谈,但说到邻里关系时,他憨憨地笑了,“因为我们对他们很好,他们也对我们很好。”

王琪一家在村中的房子,是他在工厂上班的朋友送的。十几平米的小院,一个铁皮房和两个房间,七个人住。雅树笼开玩笑说,“我们是‘三室一厅。”

活着

在雅树笼的记忆里,爸爸身上有着军人的训练有素,对待自己亦是非常严厉:“如果我犯错的话,他就会给我点颜色看看。”

无法离开蒂罗迪的老兵,开始写信给印度政府、给中国的亲人。

1986年夏天,王琪的哥哥王致远第一次收到一封印度来信。

2008年,王琪辗转联系到新德里的一位资深华侨,那位华侨得知王琪的情况后,很快向中国驻印度使馆进行了汇报。中国使馆得知后,表示会尽快按程序协助王琪办理相关回国手续。

与此同时,那位华侨还联系上了王琪在中国的侄子。2008年前后,王琪才和哥哥通上电话。

2009年,在中国家人支持下,王英军以游客的身份去印度看望了叔叔王琪。

2013年,王琪在中国驻印度大使馆帮助下拿到了自己的中国护照。

活着,王琪每天5点起床坚持练45分钟瑜伽——那是一口气在撑着。

因为生活条件比较艰难,一家七口一天的伙食费仅仅三元,王琪经常一人干几份工作,从看门人到售货员,从开小卖部到饲养牲畜……

王琪尝试自己搞生意,可是他模糊的身份常令警察找上门来。他的邻居辛格忆述王琪因为拒绝贿赂当地警员被殴打:“王琪是一个诚实的人,警察却打断他的腿。”

由于王琪与当地一名退休高官交好,在这名官员的干预下,当地警察局局长被调走,王琪的境况才有了好转。

王琪曾一心培养大儿子,做好了把回国的愿望交给大儿子的准备,“如果我回不去,你一定要回去。”可身患重病的大儿子花光了家里的积蓄,在28岁早逝。

久居异国他乡,王琪的身上浸染着乡下人的勤劳和淳朴,一口流利的印地语与当地人无异。雅树笼非常尊敬父亲:“爸爸是我生活的标杆。”

当王琪老去,生活的重担落到了雅树笼身上。

家境贫困,加上哥哥治病花掉了大量积蓄,雅树笼没能完成他的学士学位。他继承了父亲的责任。他是家里唯一有收入的人,每月能赚到6000卢比,约合人民币600元左右。

“离开印度前的那三天,印度政府说要给爸爸印度身份,但是爸爸不想要,因为他是中国人。”雅树笼说。

猜你喜欢

王琪南方周末村庄
画与理
Research and practice of formative assessment in college English listening and speaking teaching under new media environment
初 春
一份来自南方周末的特别邀请
更多评论,请见南方周末APP
更多评论,请见南方周末APP
更多评论,请见南方周末APP
Brief Talk about Knowledge Management (KM) and Digital Workplace
二则 :王琪
村庄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