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识别反问动词,正确理解诗意

2017-02-16叶栋良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 2017年1期
关键词:尾联鹊桥名句

正确理解诗词的文意是鉴赏诗词的前提和保障。“肯”、“忍”、“敢”、“可”等常用于诗词语句中表达反问语气,可以借助一定的文句结构特征去把握,有时可以参考标点符号加以识别。这是诗词阅读中必须突破的字词知识和理解能力。进行诗词鉴赏,首先必须疏通文意。只有读懂了诗歌内容,才能把握古典诗词的情感。有一类自带反问语气的动词,对其在具体的环境中常常产生出否定意义和反问语气,阅读时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以2015年高考全国新课标Ⅰ卷示例:

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 岑参

闻说轮台路,连年见雪飞。春风不曾到,汉使亦应稀。

白草通疏勒,青山过武威。勤王敢道远,私向梦中归。

这首诗的尾联是什么意思呢?是“勤王”敢于“道远”,还是不敢“道远”?从字面上看是前者的意思。但结合上下语境,这句话的正确翻译是:为王事岂敢说路途遥远,只希望能从梦中返回。在这样的基础上,回答“诗的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对全诗的情感抒发有怎样的作用”这两个问题就找到了方向:“尾联表达了作者思乡的思想感情。对全诗的抒发有点染和升华的作用。报效祖国当然不能因为距离遥远、环境恶劣而有所报怨,但思念家乡和亲人的感情却难以控制。”由此可见,“敢”字的理解不仅重要,而且用法十分特别。

检点近年高考诗歌试题,这样的例子屡见不鲜。

2010年安徽卷,诗歌尾联“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杜甫《岁暮》),其中的“敢爱死”(岂敢惜命)。2011天津卷,颈联“政缘在野有幽色,肯为无人减妙香”(杨万里《野菊》),后句的意思是:哪肯因为无人,就减掉自己的幽香呢?2012全国大纲卷,颈联“翻思向春日,肯信有秋风”(修睦注《落叶》),后句的正确理解是:哪里肯相信自己在凭借秋风而飞舞呢 ?

一、特征概括

这样的词语大致可以归纳有“敢”、“肯”、“忍”、“可”等词。它们在具体诗句特殊运用时,前面不加疑问词,本身就可以表示反问。它们具有以下几个表征:

1.后接一般动词,如“可+堪”、“敢+爱”、“肯+信”。

2.表反诘语气。按今天标点的规范用法在句末应用问号,以提示读者。

3.释义时应在词前加上反问语气词诸如“哪”、“岂”、“怎么”、“何”等。此时应解释为“岂敢”、“岂忍”、“岂肯”、“岂可”等,或者径直以否定方式作解:“不敢”、“不忍”、“不肯”、“不可”。

4.只在古诗词中常见。这有可能是古诗词因字数限定、表意从简而省略了词前的反问语气词。

二、意义例说

1. 肯

肯,怎肯,岂肯。常见组合:“肯信”、“肯将”、“肯教”、“肯买”等。

课本例译:

欲为圣朝除弊事,肯将腐朽惜残年。(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要为朝廷除去弊端,怎么肯顾惜自己这衰朽之躯的残年呢?)

名句示例:

浮生常恨欢娱少,肯买千金轻一笑(宋祁《玉楼春·春景》)∕江东子弟多才俊,肯为君王卷土来(王安石《叠题乌江亭》)∕气岸遥凌豪士前,风流肯落他人后(李白《流夜郎赠辛判官》)

2. 忍

忍,怎忍、不忍。常见的组合是:“忍使”、“忍教”、“忍将”、“忍看”、“忍见”等。

课本例译: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秦观《鹊桥仙》)

(共诉相思,柔情似水,短暂的相会如梦如幻,分别之时不忍去看那鹊桥路。)

名句示例:

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鲁迅《为了忘却的纪念》)∕少年时,忍把韶光轻弃(柳永《长寿乐》)∕天若有情终欲问。忍教霜点相思鬓(陆游《蝶恋花》)

3、敢

敢,是“怎敢”,“岂敢”的意思。常作谦词,“不敢”的简称。常见组合:“敢忘”、“敢言”、“敢惜”、“敢爱”、“敢辞”等。

课本例译:

奉事循公姥,进止敢自專。(《孔雀东南飞》)

(侍奉时总是顺从婆婆的意旨,一举一动哪里敢自作主张呢?)

名句示例:

老者虽有问,役夫敢申恨(杜甫《兵车行》)∕敢竭鄙怀,恭疏短引(王勃《滕王阁序》)∕笑向春风初五十,敢言知命且知非(杜牧《岁日朝回口号》)

4.可

“可堪”是广泛运用的一个反问词,相当于“怎堪”、“哪堪”,意思是“哪里承受得了”。另外还有“可待”、“可不”等。

课本例译:

可堪回首,狐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哪堪回首,瓜州山上的狐狸祠下,神鸦社鼓响成一片,已没有北伐备战的景象了)

名句示例: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李商隐《锦瑟》)∕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秦观《踏莎行》)∕可独终身数相见,子孙长作隔墙人(白居易《欲与元八十邻先有是赠》)

三、用法辨析

有的还兼有两种情况,如“忍看画图移颜色,肯使江山付劫灰”(秋瑾《黄海舟中日人索句并见日俄战争地图》)。在明白以上表征的同时,还要区别两种情况:

1.如果词前已有反问语气词,就不再表示反诘语气。如“生人作死别,恨恨那可论”(《孔雀东南飞》)。

2. 如果词后没有跟一般动词,词就丧失了能愿动词的功能,也就不存在这种用法。如“别君时,忍泪佯低面,含羞半敛眉”(韦庄《女冠子》),两句里的“忍”都作“忍心”讲。

值得一提的是,“肯”、“忍”、“敢”、“可”,这几个特殊动词,虽然有时自身具有否定意义,但在阅读时,必须一定要结合语境,仔细辨析,这样才能做到万无一失。

(叶栋良 四川省绵阳实验高级中学 621000)

猜你喜欢

尾联鹊桥名句
晚次鄂州
那些你“只知其一”的千古名句
七夕赏“鹊桥”(环球360°)
《登高》尾联新得
《论语》中的名句(二)
《论语》中的名句(四)
《论语》中的名句(三)
鹊桥仙
七夕鹊桥仙四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