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2017-02-16徐敏
一、背景
杜甫诗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句话让我们都确信阅读是提高写作水平的不二法门,在当下的语文教学中,也不难找到用阅读指导写作的具体方法,例如模写规定句式和优秀语段,仿照全篇结构成文,同类题材拓写等等,但是这些方法,很大程度上受到既定条件的制约,在脱离“训练”的外衣之后,很难在平时的写作中长期灵活地应用起来,因而不能从本质上提升学生的思考和写作能力,促发学生的写作热情,一到实际作文之时,学生仍会捉襟见肘,所以,最后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往往是矫揉有余,真情不足的文章。
其实,《语文课程标准》对于写作教学提出的第一条要求便是:“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受、体验和思考。”这告诉我们内心怀有真挚的感情,才能实现有价值的表达。而刘勰早在《文心雕龙》中也说过,“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是说文学作品的产生,往往是因“情动”使然,因为有了表达某种思想感情的强烈欲望,促使作者动笔,这欲望能调动作者自己的认识积累、调动作者自己的语言词汇进行表达。虽然学生的写作没有达到文学作品的层面,但是写作的道理却是一致的,只有“情动辞发”的写作,才能一挥而就,文采斐然,真情流露,去除“为赋新词强说愁”的矫饰。
那么“情动”的源头在哪里呢?叶圣陶先生在《文章例话》中有言:“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流,泉源丰盈,溪流自然活泼泼地昼夜不息。”可见,生活便是最好的“源头”。但是,我们的学生却在每日埋头解题的流年中,来不及思考和感悟,所以无论多么丰富的生活,也只能在心里留下一丝淺薄不自知的痕迹。那么如何及时地抓住这一丝痕迹,不让仅有的“源头”消失呢?笔者想,借助书籍中他人的故事和感受,来唤醒学生心底这一抹生活的痕迹,或许是一种可行的方法。那么如何督促学生在阅读时主动地进行有益的思考,关注书本中的那些美妙动人的文字和启迪人心的道理,引发自身共鸣,促发写作灵感,便成了我长久以来一直思考的问题,幸而一次批改作文的经历,给予了我一定的启发。
二、寻寻觅觅 偶得他山之石
初三毕业班,一位学生在考场作文中写了一篇回忆自己小学老师的作文,大意是老师很温和,很耐心,很关心自己,愿意悉心地教导自己,自己非常感谢老师的无私付出。应该说,这样的题材和构思在作文中是很常见的,对于这样的作文,我们一般也就打一个基本分,写一句“取材不新,立意普通”的评语,也给不出进一步的修改建议。但是,这一次笔者却萌生了一个新的想法,因为批改作文的那一阵子,我自己恰好在读台湾作家龙应台的《孩子,你慢慢来》一书,其间有一段话是这样写的:“我坐在斜阳浅照的石阶上,望着这个眼睛清亮的小孩专心地做一件事;是的,我愿意等上一辈子的时间,让他从从容容把这个蝴蝶结扎好,用他五岁的手指。孩子,慢慢来,慢慢来。”这段话展现出了作者对于生命成长的等待与尊重,让我深受启发,而且不自觉地想让自己也成为这样的母亲和老师。而此时,我忽然觉得,如果学生的这篇作文可以把视角放在老师耐心教导孩子,尊重孩子,静待花开,那么一篇普通的作文在立意上便提升了一个层次,于是笔者找来那位学生,和他探讨了笔者的想法,他也觉得这样一修改,既不违背生活实际,又让平凡的师恩焕发了新的色彩。于是,在这一美好立意的引领下,他修改出了如下的作文:
三、等待也是一种尊重
米歇尔·比托尔说过:“只有把时间切断的时候,我们才会感到时间的流动和运动。”而当我把过去的一整段时间划分为块的时候,我确实感受到了时光无情的流逝,但同时我也深切地体会到老师们对我一如既往的耐心等待。
小学一年级的时候,学校开始快节奏地教起了拼音,没有上过幼儿园大班的我,慌张地看着老师不断变化的口型,听着一个个陌生的发音,怎么也跟不上学习的节奏,“阿(a),哦(o),额(e)……”在费尽全力的不断地练习过后,我对自己深深地失望了,低下头,泄气地趴在桌上,心中一股抱怨之情油然而生。但是你,亲爱的老师,却在一旁微笑地看着我,摸摸我的头,耐心地说:“不急,不急,多练几遍就会好了。”感受着您温柔的手掌,听着您亲切的语调,我又重新鼓起了勇气,当我抬起头撞到您鼓励的目光时,我告诉自己:慢慢来,你一定行。就这样,我终于克服了自己的畏难心理。
长大后的我又迷恋上了钢琴。在那个灯光昏暗的琴房里,留下了我难以忘怀的记忆。当我第一次拿到钢琴曲谱的时候,我兴奋地冲进琴房,迫不及待地弹了起来。但结果却让我十分失望,没有一个小节是能顺利地弹下来的。我又试了一次,可还是没有成效。正当我十分苦恼的时候,却又看到了老师您欣慰的微笑,您对我说:“第一次能弹成这样已经很好了,不急,不急,多练几遍会好的。”一边说着,一边就耐心地对我指导起来,告诉我怎样的指法才是最容易把握音准的,怎样的练习才是最有效的。于是,我有了坚持下去的信心,也有了学好钢琴的决心。
回首往事,我想,我明白了:这就是一种等待,老师在等待我们的进步,等待我们的成长,而这不就是对孩子,对生命最大的尊重吗?
这一次成功的作文修改,让这个原本写作水平一般的学生对写作有了新的体验和认识,在之后的几次作文中竟然都有了不俗的表现,而这次经验也让我对于学生的写作指导产生了新的想法,那就是以阅读促写作是有路可循的,书籍中那些可以引起读者深入思考,可以让读者在自己的生活中找到心灵契合点的语句就是看得见的抓手,这个抓手在学生写作立意的环节很重要,可以让学生对生活的认识不至于低幼化、肤浅化,看来寻觅多时的“他山之石”终于找到了。
四、点点滴滴 撷取他山之石
如何将这次成功的经验最大限度地推广开来,而又不会陷入作文训练的窠臼之中,我想到了每周的随笔会是一个不错的平台。因为随笔是平时写作练习中比较个性化的平台,学生自由选择生活中的题材,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付诸于笔端,更侧重于有感而发,不像命题作文,千篇一律地强加。只是很多随笔呈现的是比较私密的事情和感受,难于公开分享和交流,渐渐地随笔也就流为一项比较随意和浅白的作业,而将以阅读促写作的思维融合到随笔中来,刚好可以弥补随笔过于随意和浅白的不足,而且学生各人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书籍,摘录各自受触动的语句,把握语句中所包含的直抵人心的至理,以感动唤醒生活的记忆,以睿智带动别样的视角,抒写个人经历,议论社会百态,这不就是真正的贴近生活的阅读和思考吗?有了这样的设想,我便大胆地调整了随笔的要求。经过几年的实践,我确信自己的尝试是有效的,因为从学生的作业中,我真切地感受到了他们阅读的成效和写作的成果。按照写作灵感的阅读来源,我将优秀作品分成三类:
(一)从课内诗文中撷取“他山之石”
叶圣陶老先生曾经指出:“课文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习阅读和写作的技巧。”(《叶圣陶教育文集》)可见,课文的作用是可以衍生到写作层面的。八年级下册书中选用了李白的名作《行路难》作为课文,在学习诗歌的过程中,很多孩子对于李白结合自身处境所发出的感叹,颇有感触,他们也纷纷感叹自己的青春之路不平坦。于是就有学生在随笔中借这句话为启发,写了如下这篇作品:
路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李白《行路难》
不知为何,冬之神好像不太喜欢这座城市,细细碎碎的雨丝又再次布满了城市的上空,密密地交织着,如一张微凉而细腻的大网,将人禁锢,无法逃离。风杂着雨,无声地飘荡,淋湿了屋,淋湿了树,也淋湿了路。
撑着一柄伞,在凄瑟的雨中行走,指尖的凉意在这冷冷的时空是那样刺骨。斑马线的对面,只有我在等待那抹希冀的绿,在车水马龙的街上,一辆又一辆呼啸而过的车,溅起了肆意的水花。滴落在伞面沉重的破碎声,湿透了我的心情,倒映在瞳孔内的红光也不知何时能够消失。
红色那样夺目,又那样讽刺,仿佛书桌上那一摊凌乱而刺目的数字,嘲笑着我的愚蠢,父母的失望,前路的彷徨,未来的迷茫,历历在目,挫折与辛酸一股脑地涌上心头,让我无力挣扎。青春的时代在何时变得灰暗而单调,一次次压得我喘不过气来的繁重考試,似乎成了我生活的重心。一次次的希望,换来的是心灰意冷;一次次的的努力,换来的是颗粒无收;我的人生,好像披上了最沉、最重的阴霾——什么时候我才能够拨开乌云见到明月呢?
漫长的等候不禁有些烦躁,心中思绪飞扬,看着路上的人来人往,看着路上的车从远方驶来,又从这驶向远方。他们有着明确的方向,沿着蜿蜒的路,走啊走,走到自己的目的地,即使是风雨交加,也似乎阻挡不了他们的脚步——那我的路又在何方?
站在十字路口的交点,该怎么走?
我终究是没有更多的勇气,坚强走过这段路旅。因为我害怕,害怕路上的荆棘,害怕路途的艰辛,害怕形单影只的孤寂。可即使害怕,我也在被迫地不断挣扎,挣扎着摆脱,挣扎着寻找。父母的期盼,自己的不甘,愤怒而坚定的情绪仿佛又使我不能安于现状,内心好像萌生了一股力量,促使着我坚强,促使着我奋起。
我怔怔地看着脚下的路,看着它被雨打湿,晕染,吞没。清洗着禁锢的世界,清洗着尘封的心灵,内心似乎受到了莫名的悸动。
——我要找寻我自己的路!
当束缚的绿芒终于冲破牢笼。我抬起脚,不管这漫长的路还有多少泥泞,不管它有多少曲折,坚定走下去便好。
(二)从必读名著中撷取“他山之石”
“名著是能够经过时间考验,经久不衰,被广泛认识以及流传的文字作品,能给人以警示和深远的影响。”(《百度百科》)所以,提倡中小学生广泛阅读名著,并将其列入考试范围,是一个很好的举措。但考试也是一把双刃剑,它会让原本的精品阅读,沦为应付考试的可悲命运,使得孩子们拼命地记忆情节,分析人物,体会主旨,却忘记了阅读最为重要的心灵需求,那就是作为读者的思想认同,作为读者的情感共鸣。《名人传》在众多必读名著中算是比较深沉而少有趣味的一本,但尝试了以阅读为抓手的方法之后,学生依然能把握住其中熠熠生辉的语句,表达出自己对于生活的深刻体悟,写出了如下作品:
你还热爱生活么?
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那就是在认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
——罗曼·罗兰《米开朗琪罗传》
你知道贪污受贿之事遍地皆是,你知道有人为了金钱不惜一切,你知道世界的某个角落有人正贪婪的吸食着毒品,你知道这个世界充满了黑暗。那么,你还热爱生活么?
幼时总爱在草地上奔跑,满目的绿意总会让人身心愉悦。偶尔跌了一跤,就躺在草坪上干脆不起来,任由衣服被糊满泥土被妈妈嫌弃。趴在草地上呼呼地喘着气,看看面前或红或白比小草还矮小的花朵。有时会把它们摘下来。攥在胖乎乎的手心里飞奔去给爸妈看,告诉他们这朵花是最高的,这朵花居然有两种颜色,这朵花有六片花瓣,这朵上面还有露珠呢……我总会挑一朵最美的带回家,可还没等我回到家,花朵就被汗水浸湿,毫无活力了。那时的自然还是自然的,那时我还毫无保留地热爱着生活。
漫步在校园的树丛间,逐渐对自然的美好熟视无睹。我早已忘记了第一次进入校园时那样的惊喜,每天途经一样的风景,一切都在匆匆忙忙的脚步中被抛之脑后。然而在期中考的午后,我又坐在草坪上沐浴阳光。我知道空气中弥漫着PM2.5,但我仍愿大口呼吸午后的空气;我知道路旁的花朵都被农药灌溉,但我仍愿尽情感受它的芬芳;我知道自然再也不会是自然的,但我仍愿置身于此。
我仍愿在草丛中寻找四叶草,我仍愿采集七种不同颜色的花朵,我仍愿漫步在林荫小道上享受自然所带给我的一切。
我知道生活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坏。
既然未来还没有到来,我们仍能改变这一切。
世上有那么多秽事那又怎样,享受你所能触及到的每一份美好便已足够。
愿你仍能毫无保留地热爱生活,愿你成为自己的太阳。
(三)从选读书籍中撷取“他山之石”
除了课内文本和必读名著之外,学生阅读的兴趣更多是在没有特定限制的选读书籍上。这里有让他们随时翻阅的报刊杂志,有让他们废寝忘食的各类小说,有让他们感叹唏嘘的散文佳作……遨游在文字的海洋,他们可以各取所需,选择更多样的“他山之石”,展现他们的生活情趣,表达他们的个人观点,所以,这里也是佳作面貌最为丰富多彩的一类,鉴于文字篇幅,我只选择一篇加以示例:
海味的秘密
原来吃也可以像宗教一般庄严肃穆的。
——张晓风《香椿》
一盘红烧望潮摆在了我的面前。冒着热气,暗红色的酱油,在灯光下微微闪亮,伴着几片生姜,闻起来没有腥味,只是让我垂涎三尺,这就是象山海鲜菜肴之一 —— 红烧望潮。
晚饭后,我曾经问过奶奶,为什么望潮会那么脆,而且又不腥呢?奶奶笑道:“这你就不懂了吧!过几天我再告诉你。”
有一天下午,奶奶突然喊我过去,穿过围墙,来到柴房。我看到她在地上堆了一些望潮,还有一些开着紫色小花的草。“这就是秘密”她说。我不解:“什么意思?”“把望潮和这种辣蓼草一起摔,望潮就会脆,而且辣蓼草也能除腥味。”奶奶说。我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我又问:“这些草哪里采的?”“山上有,遍地是。你爬山时一定没注意吧!”她答道,“来帮我跌望潮吧。”
一开始,我对于奶奶的话是不相信的。奶奶看出了我的心思,便说道:“我们祖祖辈辈在海边都是这样跌望潮的,如果你不信,可以留出一只不跌,等煮起来,你便知道味道不同了!”我半信半疑地开始了,学着她的样子,把望潮和辣蓼草混在一起,用力地向地上砸。一开始,望潮摔在地上的時候声音是呯,呯,呯……这样闷闷的。过了一会儿,我渐渐累了,便问道:“什么时候才好呀?”“等到望潮的头硬了就好了。”啪,啪,啪……渐渐地,望潮与地面敲击的声音变得清脆了。我捏了捏望潮的头,总算好了。夕阳西下,奶奶洗好跌完的望潮,拿进厨房。晚餐时分,我尝到了那只没有跌过的望潮,果然是毫无嚼劲的,而跌过的个个都是又脆又香。
现在,我们还是年年用辣蓼草跌望潮。每年,我们都尝着海味的秘密,感受着先辈们的聪明才智。但从那以后,我对于吃已经产生了不同的认识:饮食文化,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人们经过长期的实践,精心研究的成果。是的,吃,有时候,不仅是为了填饱肚子,更是为了体验食物背后源远流长的文化。这些文化,也算是一种饮食宗教吧。
从上述作品中,我们可以切实地感受到,无论是课堂之内的经典诗文,还是课堂之外的必读名著以及浩如烟海的选读书籍,都是“他山之石”的撷取之处,都可以作为思想的触发点,给学生无尽的思考空间和无限的写作启发。
五、细水长流 琢玉成器
学会了在生活中阅读,在阅读中思考,在思考中写作之后,随笔中的佳作也就不断地涌现了出来,而此时,我作为第一个读者,秉承鼓励全体同学的原则,细看精改每一篇随笔,尽量避免“中心突出”、“结构完整”、“语言流畅”等此类冷冰冰的评语,力求挖掘每一篇随笔的亮点,为其针对性地点赞,同时,每周都坚持选出几篇优秀随笔刊印出来,在课堂之上进行交流分享,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感受为交流而写作的乐趣,体验写作带给他们的满足感,写作兴趣自然提高了不少。有了兴趣的支撑,学生就会有意识地去体察生活,会结合老师的讲评去潜心研究表达的方法,会主动积累优美的词句……这样一来,很多写作上的问题便都能迎刃而解,文章的“琢玉成器”也不再是遥不可及的目标了。同时,为了让绝大多数学生都有被认可被欣赏的成就感,我会尽可能关注平时写作能力一般的同学,对他们的随笔加强指导,让他们感受到写作不是无奈地完成老师的任务,不是在低水平上无休止地重复,而是一次比一次写得好,进而创造机会让他们的作品也刊印成范文。
通过一段时间的随笔写作,班级里绝大多数的孩子都尝到了成功的滋味,自然倍受鼓舞,进而会加倍努力地去阅读课外的书籍,找寻能触动他们心灵的语句,感悟属于他们的生活真谛,抒写出文质兼美的篇章,细水长流的阅读和写作的氛围也就逐渐形成了,而更有意义的是,在这项作业中,笔者明显地感受到他们在阅读和写作中学会了思考,达成了自我认知的进步和精神世界的成长,这样的孩子,对于他们的将来,我们是否有了一种更好的期待呢?而这不就是我们语文学习的终极目标吗?
(徐敏 浙江宁波外国语学校 315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