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见微知著

2017-02-16刘海燕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 2017年1期
关键词:江南故乡语文课堂

微课是微课堂的简称,微课因其容量小、时间短、主题集中等优势,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得到广泛运用。然而随着微课运用的不断深入,同质化现象成为微课运用迫切需要改变的现状,如何提升微课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效率成为一个新的研究话题。本文基于微课自身特点,见微知著,探索如何于小中见大,发挥微课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威力”。

一、入境--运用微课激发学生兴趣

每一节语文课,都是学生一次探访语文的过程,激发学生探访语文的兴趣是关键。微课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将发挥微视频直观形象、情景化等优势,打开语文课堂的切入口,于微小之处快速导入课文,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意识,使学生以积极的情绪,在微课作用下快速入境,为语文课堂教学凝神聚情。在微课的“威力”下,学生学习注意力一下子被抓住,思维迅速被唤醒,快速进入课堂学习,并且有效聚情,调动学生语文学习的积极情感,激起学生与教师、作者等互动的热情。

例如舒婷的《致橡树》,在导入这一节课时,笔者借助微课,将中外爱情故事的经典片段截取出来,中国截取了《梁祝》的经典片段,国外截取了《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精彩片段,时长各约一分钟;再将中外经典爱情故事,以流动字幕的形式展示出来,中国的有牛郎织女、白蛇传、西厢记、卓文君与司马相如、天仙配;国外的有埃及艳后和安东尼、蓝瑟和吉娜薇、斯坦和伊索尔德、帕里斯和海伦、奥菲斯和尤丽黛、拿破仑和约瑟芬等。再将丁建华的《致橡树》朗诵作为视频画面的配音。整个导入时长约为三分钟,主要是依据丁建华的朗诵时长为依据。

三分钟的微课融合了两个爱情故事片段,一系列中外经典的爱情故事,以及丁建华先生的朗诵,可谓图文并茂,音视频兼具,聚焦“微处”,却收到威力无穷的效果。学生在微课的作用下,快速地进入学习主题,视频的运用又强化了朗诵的效果,使学生快速入境,进入《致橡树》这首诗的意境,有效激发了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为课堂学习奠定了坚实的情感基础。

二、入戏--运用微课直击教学主题

如果将一节语文课比作一场戏,那么入戏是关键。教师要打造高效语文课堂,必须要善于引导学生入戏,使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主题明显,这样就容易快速引导学生进入主题。微课本身就具有主题集中的优势,能够围绕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主题,将多种教学资源有机整合起来,发挥多种教学资源的整体优势,使学生在主题学习中,强化对语文学习过程中某一类知识、某一个知识点或者重难点的认识,帮助学生形成系统的知识链。运用微课引导学生入戏,明确主题是关键,教师要根据课堂教学的内容与教学目标,科学地设计学习主题,主题不能泛化,要具体,富有针对性。

例如郁达夫的《江南的冬景》这篇文章,文章在表现江南的冬景时,主要运用对比的手法,将北国的冬天与江南的冬天作对比。为此笔者运用微课将主题集中在“对比”手法上,通过微课全方位展示对比:

第一组:北国的冬天与江南的冬天

北国的冬天:屋内,围炉煮茗,吃涮羊肉,剥花生米,饮白干,必须在屋内躲两三个月的生活;

江南的冬天:屋外,灰云扫尽,落叶满地,晨霜,太阳,鸟雀,泥地水蒸气;人们的行为:曝背谈天

在对比中突出江南的冬景是可爱、晴暖。

第二组:江南的秋天和北方的夏夜

江南的秋天:读读书、写写字的最惠季节

北方的夏夜:微风、星空、美荷、微雨,非常的美,闲适

在对比中帮助学生建构起这样的认识:江南的冬景抵得过北方的夏夜。

第三组:闽粤的冬天和江南的冬天

闽粤冬天人们穿着:有时拿纱衫来穿,夹衣,皮袍棉袄是绝对用不着的,所以是春或秋的延长;景物:有许多杂七杂八的秋花

江南的冬景:芦花,红叶,乌桕树,桕子;色彩:灰白,红色,雪白,赭色,绿色,突出江南冬景的的特征:含蓄生气

第四组:人的习惯

德国;寒郊散步

江南:寒郊散步

江南冬天:逍遥宜人

微课的运用,将对比通过组合的形式加以突出,有效达到突出主题的效果,也使学生在主题学习活动中,感受到对比的艺术效果。

三、入胜--运用微课促进思维互动

高效的语文课堂,互动必然是充分的。语文课堂只有充分推动师生、生生互动,才能充分提升学生语文学习思维的活性,使学生的思维在互动中得到有效提升。微课在高中语文课堂上的运用,将能够起到引学生入胜的效果,推动学生之间、师生之间高频互动,提升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那么如何运用微课引生入胜呢?教师要善于运用微课制造波澜,抓住课堂易混淆处、思维的空白处、矛盾处,制造互动的机会。

例如季羡林的《月是故乡明》这篇散文的教学,在学生全面解读这篇散文的基础上,笔者借助微课展示一组组咏月的诗句: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苏轼《水调歌头·丙辰中秋》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李白《静夜思》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洲》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张九龄《望月怀远》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苏轼《明月几时有》

再结合文本的语句“每个人都有个故乡,人人的故乡都有个月亮。人人都爱自己故乡的月亮。事情大概就是这个样子。”谈一谈:同一轮明月,同一片天空,为什么偏偏“月是故乡明?”

微课的运用,一方面帮助学生调动咏月积累,一方面综合古人咏月诗句,促进学生调动阅读经验,完成对月的阅读迁移,深入到对“月”的内涵的解读,把握“月”的文化内涵:一个人的经验积累以及情感與性格都与家乡的自然风貌和文化积淀有着密切的关系,月正是故乡的浓缩,这里不但有自己的家、亲人,更有自己家族的记忆。季羡林的《月是故乡明》就是以月作为抒情线索,通过对故乡和自己童年生活的回忆,特别是对故乡月色的动人描写,抒发了作者对故乡永远的思念与牵挂。

四、入心--运用微课促进知识内化

语文是一门交际性语言,语文学习的最终目的在于运用,学生能够对所学的知识做到“入心”,促进学生知识的内化。语文教师要善于运用微课,推动学生语文学习的“入心”,唤醒学生运用语文知识的意识。这就需要语文教师善于运用微课拓展语文学习,实现语文学习向课前、课后延伸。

例如苏轼的《赤壁赋》的学习,在学习本文的基础上,笔者借助微课引导学生按照《赤壁赋》的学习方法解读《后赤壁赋》,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对两篇文章进行比较,推动学生知识迁移能力的提升,并且从比较的视角对两篇文章进行深入解读,从而形成自己独特的认识:《前赤壁赋》主要谈玄说理,《后赤壁赋》却是以叙事写景为主;前赋描写的是初秋的江上夜景,后赋则主要写江岸上的活动,时间也移至孟冬;两篇文章均以“赋”这种文体写记游散文,一样的赤壁景色,境界却不相同,然而又都具诗情画意。

总之,微课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对于提升高中语文教学效率具有积极的意义。高中语文教师要根据微课自身的特点与独特优势,见微知著,深入挖掘微课“微优势”,借助微课的“微效应”打造高效的高中语文课堂。

参考文献:

[1]蒋成杰.微课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4,(11).

[2]齐兵.高中语文教学中“微课”的应用价值与策略[J].语文学刊,2016,(4).

(刘海燕 浙江省舟山市普陀中学 316100)

猜你喜欢

江南故乡语文课堂
故乡的牵挂
月之故乡
小编有话说①
小编有话说②
小编有话说①
让语文课堂之树根深叶茂花嫣然
让快乐走进语文课堂
构建开放的语文课堂
绣江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