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为什么要向死难者“致敬”

2017-02-16冯双全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 2017年1期
关键词:刽子手死难者原罪

在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一课中,有这样一句:“来人的目的各不相同,有人为了亲眼看看事情是不是像说的那样可怕,有人为了不使自己忘记过去,也有人想通过访问死难者受折磨的場所,来向他们致敬。”对于向死难者“致敬”的态度,学生心生疑惑,感到难以理解。在他们的思想意识中,只有那些品节高尚,功绩卓著的人才值得我们尊重,而奥斯维辛集中营中的死难者,虽惨遭德国纳粹的屠杀,值得我们同情、悲悼,但无论如何难跟“敬意”联系起来。我们为什么要对死难者致以“敬意”?学生的不解,根源在于对西方宗教文化的陌生。下面笔者就这一问题试作解说。

一、他们是为我们每一个人而死

在奥斯维辛集中营,400万人被德国纳粹残酷杀害。从人类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他们是为我们活着的每一个人而死,他们用自己的生命换来了今天的和平生活。人类社会总的趋势是向前发展的,是走向文明的,但在漫长的历史中,由于人性之恶,不可避免地会发生一些人间惨剧。而正是这些不幸的死难者,作了历史错轨的牺牲品,是他们的死难使得历史形成一定的纠错能力,促使人类社会逐步走上正轨。我们后人是幸运的,我们现有的美好生活正是建立在前人牺牲之上。因此,可以说,奥斯维辛集中营中的死难者,是为人类社会的进步而死,是为我们活着的每一个人而死。是他们的惨死时刻警示着人类,是他们拯救了我们。他们是伟大的牺牲者,是时代的推动者,因此值得我们后人向他们致以崇高的敬意。

约翰·多恩在《丧钟为谁而鸣》里说:“没有人是自成一体、与世隔绝的孤岛,每一个人都是广袤大陆的一部分。如果海浪冲掉了一块岩石,欧洲就会减少。如同一个海岬失掉一角,如同你的朋友或者你自己的领地失掉一块。每个人的死亡都是我的哀伤,因为我是人类的一员。所以,不要问丧钟为谁而鸣,它就为你而鸣。”每个人都是人类社会的一部分,都是历史链条中的一部分。我们不是孤立的存在,我们不只是现在,我们跟未来有关,也跟历史有关。未来如何,取决于当下人类文明的进步,同样,我们今天能有和平幸福的生活,是一代代死难者用他们的生命铺垫出来的。死难者是为谁而死,他们是为我们后人而死,因此,他们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尊敬。这正体现了以基督文化为代表的西方文明的内涵。奥斯维辛集中营中的死难者,正像耶稣基督一样,他们为我们后人而死,替我们每一个人赎罪,我们应该表达对他们最诚挚的敬意。

二、我们都是刽子手

我们除了要向死难者致敬,还要深深地忏悔我们自身的罪恶。人类所有的罪恶都是由人性之恶引起的,是由贪婪、自私、冷酷的本性引起的。邪恶的人性如果和权力结合在一起,就会制造出巨大的灾难,德国纳粹就是最好的例子。要理解人性之恶,就要从西方基督文化说起。上帝抟土造人,创造了人类的始祖亚当和夏娃。亚当和夏娃经不起诱惑,吃了伊甸园中分别善恶的果子,被上帝赶出了乐园。这是人类自创世纪以来所犯的第一条罪,在教义上,被称作原罪。从此,人类就背负着这种原罪,每一个人生来都带有这种原罪。死难者的惨死,不是跟我们无关,相反,跟我们每一个人都有很大的关系,我们都是刽子手,我们摆脱不了与生俱来的原罪。为什么说我们都是刽子手,因为我们每个人心中都住着一个魔鬼。正是我们身上潜藏着的魔鬼、潜藏着的人性之恶,促成了历史的灾难。虽然我们不是纳粹,不是法西斯,但我们心中的人性之恶和纳粹心中的人性之恶是一样的;虽然我们没有杀人,但我们身上具有杀人的人性之恶。我们是隐性的杀手,我们心中暗藏着一个刽子手。所以,奥斯维辛集中营中的死难者,虽然不是我们杀害的,但是他们是被我们心中共同的人性之恶杀死的,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对他们的死负有责任,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忏悔,都应该替自己赎罪。

这才是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所在。这篇新闻虽然“没有什么新闻”,但能振聋发聩,唤醒人类的良知,促使每一个读者进行自我反思、自我忏悔,进而告诫后人不要重蹈历史的覆辙。这也是对死难者最好的纪念,也是对自己最好的救赎。如果我们没有这种赎罪意识,看不到自己身上的罪恶,甚至纵容自己身上的罪恶,而只是一味地谴责德国纳粹,那么历史的悲剧随时就有可能重演。

学习在西方基督文化背景下所产生的这篇课文,要启发学生向内审视,审视自己的灵魂,审视自己的人性;要启发学生建立忏悔意识,忏悔自己身上的恶、自己身上的罪。引导学生从自我出发,进而悲悯整个人类。只有个人的救赎,才会有整个人类的救赎。就像普利策奖在对这篇新闻的颁奖词中所说的:“它召唤起人们关于灾难的记忆、关于生命的思考、关于人性的自省。”

历史已经过去,人类的现在和未来怎样,是由时代共同的人性基础所决定的。所以,反省人性,自我忏悔,是走向光明的必经之途。学习这篇课文,如果只是停留在“反对战争,热爱和平”的层面,显然没有挖掘出本文的深刻内涵,也就难以理解这篇“没有新闻”的新闻为什么会获得最高新闻奖“普利策奖”。而要深入地理解这篇文章,就需要了解西方的文化背景,不然,我们难以理解甚至会误解作品的深意。经过这样的启发,学生似有所悟,频频点头。这也就达到了学习这篇文章的人性教育意义。

(冯双全 甘肃省秦安县第一中学 741600)

猜你喜欢

刽子手死难者原罪
你听
阿奎那关于原罪的实在论解析
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侨界寄哀思
南京大屠杀
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
“刽子手……”
斯里兰卡刽子手因怕绞刑架辞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