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17煤炭行业:去产能、调结构、降成本、防风险

2017-02-16马俊华

能源 2017年1期
关键词:去产能

马俊华

结合产业现状、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精神,我们不妨大胆对2017年的煤炭行业发展做出

自己的预测。

2016年的煤炭市场没有出现年初所预料的“上窜下跳”行情,反而应验了鸡年的“一飞冲天”。11月份动力煤价格较年初上涨近83%,煤炭部际联席会议的主题由年初的“脱困”到“限产”再到“增产保供应”,全年行情波澜壮阔,煤炭价格大起大落,最终凭借长协价和讲政治,煤炭市场重归平静。

面对悄然来临的2017年,坊间频多猜测,大体是以稳和温和为主,认为不会出现今年的波动。笔者认为,对于明年煤炭市场及产业政策的预测,不能脱离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的大背景。结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不难看出2017年的煤炭行业发展的关键词:去产能,调结构、降成本和防风险。

煤炭去产能,重点是小型高危矿井,难点在于债务处置和人员安置,路径是兼并重组

2016年,全国煤炭去产能的目标2.5亿吨,已经提前超额完成。但是,今年煤炭市场的供需改变,更多是得益于“276个工作日”的限产政策,去产能任务将在未来进入深水区,面临的都是企业兼并重组、债务处置和人员安置等硬骨头。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最终目的是满足需求,提高供给质量,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结构的适应性。去产能,再次位列2017年“三去一降一补”五大任务之首,说明产能严重过剩是当前经济运行中的主要矛盾。去产能工作主要从三个角度展开:淘汰落后产能、严控新增产能、有序退出过剩产能,逐步引导技术、规模、质量不达标且存在安全隐患的矿产有序退出。在所有煤矿中,小煤矿、高瓦斯矿井、煤与瓦斯突出矿井属于高危矿井。这三类矿井的事故占整个煤矿事故的60%,产量却不到30%。根据发改委的数据,2016年,全国年产30万吨以下的小型煤矿6000多处,已有2600多处列入去产能的范围。

据煤炭运销协会预测,2017年,煤炭“去产能”的政策重心将从“降产量”转向实质性的“去产能”,将充分推进减量置换政策,继续加快关停小型高危矿井,优质高效矿井的新建产能将在减量置换的前提下释放;减量置换可以跨区域进行交换,不影响整体去产能的目标。

去产能千头万绪,要抓住处置“僵尸企业”这个牛鼻子,严格执行环保、能耗、质量、安全等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债务处置是去产能的核心问题。过去两年,煤炭企业的平均资产负债率逾70%,可谓负债“压力山大”。对于拟退出的矿井而言,其债务负担更重,偿债能力更弱,甚至会陷入信贷相互担保的链条,在退出时,更需慎重处置企业债务,可以选择兼并重组、破产重组等模式,保护债权人的合法权益。

职工安置是煤炭行业去产能的难点,煤炭是劳动密集型行业,涉及职工人数多,职工再就业难度很大,一个企业的关停往往会使一个家庭丧失经济来源。去产能波及煤炭的上下游行业,需要平衡去产能、保就业和防风险间的关系,降低去产能的“负效应”。对于大型国有煤炭集团,可以尽量在内部分流消化关停企业的员工,但是,对于民营企业而言,内部安置分流职工的空间不大,需要合理利用政府的产能退出补偿,以企业自有资金作为辅助,妥善安置职工,不让流失到社会上,影响职工生活和社会稳定。

去产能的路径是创造条件推动企业兼并重组,纽带是退出企业的剩余煤炭资源和其他有形资产,以及减量转换指标,通过股权式投资,推进龙头企业兼并周边小型企业,盘活遗留的煤炭资源,提高行业集中度和资源利用效率。

山西焦煤集团利用山西省国有资本投资公司改革试点的契机,向政府申请承接央企退出的炼焦煤资源,同时,以股权投资或者贸易采购等方式,重组省内的民营企业的炼焦煤资源,实现炼焦煤资源的集约应用,打造国家级炼焦煤大集团。

毋庸讳言,随着去产能的深入推进,尤其是企业间的兼并重组和僵尸企业的退出,将会对煤炭市场形成一定的冲击,但其影响应在可控范围之内。

调结构,重在转型发展,做好“非煤”大文章

短暂的煤炭价格上扬不会改变煤炭产业严重过剩的基本格局,一时的效益好转难以掩盖煤炭企业非煤产业的短板,2017年的煤价也不可能到达今年的高度。因此,明年更要做好内部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调整,依托现有煤炭产业,积极探索转向新型产业,做好“非煤”产业这篇文章。

供给侧改革要求提高供给质量,适应需求发展。就煤炭产品而言,本身是高碳能源,生产和利用过程都会产生污染,增加碳排放量,损害大气和环境。如何实现高碳资源,低碳利用,黑色资源,绿色发展,提高煤炭的清洁利用技术,同时,技术要具有一定的经济性,让企业能够用得起,有效益。这是摆在所有煤炭人面前的大问题,需要大家不断持续地去创新。

就煤炭行业来说,正如煤炭工业协會副会长姜智敏所言,煤炭行业不能再依靠规模扩张实现价格上涨,必须坚持转型不动摇,坚持下功夫控制增量资产和优化存量资产。

资源型省份更要把握煤炭供给侧改革带来的契机,积极发展文化、旅游、新材料等新型产业,摆脱对于资源的依赖,适应低碳、清洁、绿色、协调发展的要求,真正实现转型跨越发展。

无论是调整产业结构、创新发展模式,还是探索转型路径、开发新市场,都是知易行难,需要政府、企业和个人坚持不懈的努力,代表煤炭产业发展的方向和希望。

降成本,提高资产收益,降低财务费用,控制物流费用和交易成本

作为大宗商品,由于资源赋存地和消费地相隔较远,煤炭运输存在“北煤南运”和“西煤东输”的格局,物流对于煤炭行业至关重要,物流成本更是占到煤炭总成本近一半。今年9月21日实施的公路货运限载新政,导致煤炭公路运费上涨30元-50元/吨,11月份,太原铁路局和兰州铁路局将部分煤炭运费基准运价上浮10%。所以,降成本首先要从降低物流成本入手,发改委力推的煤炭长协价也是与2017年的铁路运输计划相挂钩,利用低成本的铁路直达运输能力来督促企业执行中长期合同。

煤炭的生产成本压缩空间有限,煤炭价格上升动力不足,企业要想提高效益,就得在其他领域降成本上下功夫,比如,处置无效和低效资产,盘活存量资产,减少资源占用,压缩非生产经营性费用开支。

以往由于项目建设投资大,企业的信贷规模大,而且在金融机构对于煤炭行业限贷之后,更多通过民间渠道融资,财务费用高成为煤炭企业的“软肋”。因此,2017年,改变融资模式,降低融资成本也是企业降成本的重要路径。

此外,煤炭交易具有“体量大、环节多、周期长”等特点,产品难以标准化,市场营销依然以人员交流为主,交易成本较高,如何通过电子商务平台,提高洽谈、交易、质检和结算等环节的效率,切实为买卖双方降低交易成本。

防风险 ,减债,保现金流,价格下跌

煤炭企业身处市场竞争之中,随时面临各类风险,既然无法回避,就得想法缩小企业的风险敞口,为企业的发展加保险。

煤炭企业面临的最大风险是债务风险,即使是在煤炭价格“牛气冲天”的2016年,山西的一些民营煤炭生产企业由于以往无力偿债而被迫破产重组,同时,国有企业的日子也并不好过。据21世纪经济报道,今年三季度,山西省的七大煤炭企业负债总额1.18万亿元,利润总额2.73亿,净利润却亏损15.7亿元。所以,煤炭企业需要利用今年有利的时机,积极减债,去杠杆,既减少了企业的财务费用支出,也提高了企业的偿债能力和盈利能力。

现金为王,现金流是企业运营过程的“血液”,许多企业倒闭并非是缘于亏损,而是资金链断裂。2016年,煤炭资源紧俏,下游买方大多缩短付款账期,甚至会预付款,所以,煤炭企业的现金流会较为充裕。但是,未雨绸缪,2017年市场或将会出现波动,企业在经营过程中,还是要设法降低应收账款,减少在途资金的积压,利用保理、仓单等金融衍生品盘活债权和库存,挖掘安全的投资收益渠道,提高企业资金的利用效率。

任何商品的价格有涨就有跌,暴涨后会有大跌的风险,随着期货等衍生品的发展,煤炭市场的交易主体多元化,资本对于市场的影响力越来越大,煤炭的金融属性也在2016年发挥得可谓是淋漓尽致,所以,煤炭企业在2017年应探索利用期货和场外期权等方式,为煤炭价格未来的下跌买保险,防范价格暴跌风险。

供需动态平衡 实施煤炭储备

供给和需求是商品的正反两面,在市场自由竞争机制下,双方通过博弈改善资源配置,商品供需由失衡到平衡,价格也由暴涨骤跌到风平浪静。煤炭的需求具有极强的季节性,受高温影响,每年7-8月电煤需求量会急剧上升;冬季的11月至次年的2月,伴随着取暖供热需求,煤炭的消耗量会上涨。而3-5月和9-10月则为煤炭消费淡季。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最终目的是满足需求,提高供给质量来适应需求。2016年7、8月份,电厂急于补库存,煤炭产量有限,导致煤炭价格直线上涨。2017年,为了避免因季节性煤炭紧缺而导致价格上扬,政府会提前引导先进产能的煤矿按照330个工作日的标准生产,从源头上加大供应;同时,提升煤炭的铁路运力,提高煤炭的供应效率。

此外,2017年,政府可能会推行“煤炭的最低和最高储备制度”,即在煤炭消费旺季时,电厂的煤炭库存量和可用天数不得低于最低储备标准,港口的煤炭库存量应达到最高储备标准,用高庫存来保证供应和抑制煤炭价格上涨。

政府将加大对于煤电双方(包括煤-焦-钢等其他行业)中长期合同履约情况的检查,督促执行长协价,减少煤炭市场价格的波动,减轻发电企业的负担。

总之,通过推行276个工作日制度,煤炭限产颇有成效,煤价由“慢熊”到“疯牛”,长协价和中长期合同被企业接受,岁末年初,煤炭市场重归平稳。

2017年,政府希望煤炭价格能够在一个合理的区间波动,但是,市场的本质是自由竞争,资本是逐利的,各方对于远期的预期会有所差异,政府有形的手和市场无形的手在博弈,煤电双方在博弈,进口煤和国内煤在博弈,国有煤企和民营煤矿在博弈,众多的博弈促使2017年的煤炭市场充满不确定性,就像一个调皮的孩子,会让家长头痛,但是,也让人充满想象和希望。

猜你喜欢

去产能
优化资源配置助力供给侧改革
我国产能过剩现状及对策分析
朔州市煤炭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如何平稳度过“去产能”的阵痛期
武钢“去产能”之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