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办甘薯合作社携手乡邻奔富路
2017-02-16张帮安
张帮安
提起焦运林,那可是远近闻名的农业土专家、甘薯大王、全国科技农业推广示范户。他牵头成立明凡甘薯专业合作社,去年销售甘薯收入突破120万元,带动了周边三十多户村民通过种植甘薯致富。
2016年6月的一天,笔者来到明凡甘薯专业合作社,与中等个头、标准的农民打扮却又透着书生之气的焦运林进行交谈,了解了他的过去。
路在脚下
焦运林人生坎坷,6岁没了母亲,12岁父亲去世,成了孤儿后与16岁的哥哥相依为命。大集体年代的生活十分艰辛,生产队里凭工分分粮食、农产品、柴草等,由于哥哥不够壮劳动力标准,这些东西往往分得不多,兄弟俩只有勉强过日子。
过了几年,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焦运林一边上学,一边帮哥哥耕种十几亩望天收的瘠薄山岗地。为了以后有出息,跳出农门,哥哥让弟弟好好读书,小小的焦运林很争气,常常在挨饿受冻中学习,立志要用知识改变自家的贫穷生活状况,实现富裕梦。在中学读书时,学校一放假,焦运林就回到家里放牛、放羊、种地。艰苦的生活磨练了他的意志,使他比同龄人显得更懂事。
焦运林勤奋刻苦,学习成绩也比较好,他还喜欢上了画画,学校的美术老师见他有美术天赋,就用心培养他,班上的黑板报也交给他来办。
18岁那年,焦运林高中毕业了,仅六分之差,没有考上大学,但幸运之神没有忘记他,他被乡政府选拔为电影放影员。3年的走乡串村,在给农民带来欢乐的同时,他也精通了放映技术,在此期间,市文化馆发现了焦运林这个美术方面的好苗子,专门在他的家乡办了几期美术培训班,焦运林技艺突飞猛进,成了远近闻名的农民画家。1988年,湖北美术学院到老河口市招收农民美术人才入校进修,六十多人报考竞争,焦运林名列全市第二名,由于家庭困难交不起学费,最终没有去成,这成为他永久的遗憾。
虽然学没有上成,但是不等于脚下没有路,崔运林立志在农村创业的信念更加坚定了。有了信念,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这是焦运林的人生感悟。
科技领路
电视的普及,使农村电影放映走了下坡路。1988年,焦运林被迫改行在离家不远的江山机械厂开办了一个广告装饰部,当时他并不想做广告生意,而是想回乡村干农业,后来经不起别人夸他字画水平高、开广告店肯定能赚钱的劝说,就糊里糊涂开起了广告店。后来焦运林结婚了,家里用钱的地方多了,小小广告部的收入根本不够开支,崔运林听说乡邻们都在农村脱贫致富,决定回乡创业,走科技种田之路。
1999年,焦运林毅然关掉了广告门市部,返乡回村。回乡那年正赶上村里土地承包,焦運林两口子也分得了一份土地,看到村里的农户们家家户户施肥用袋装化肥,锄草用灭草剂,治虫用农药,焦运林陷入了沉思,他想:现在虽然用化肥农药省事省力了,但土壤被破坏板结不说,农产品也没有了绿色品质,农业怎么能够健康发展呢!
焦运林决心用科学技术领路,给乡邻们带一个生产绿色农产品的好头。为了把田地种得更好,他一头钻进农业科技书里吸取营养,跟书打上了交道。每次到市里办事儿,新华书店他是必去的,看到农业科技书,只要感到有用就买下来,市图书馆书架上的农业科技书都被他翻了不知多少遍,工作人员为他的精神所感动,只要他来看书,不受时间限制为他大开绿灯,2013年,老河口市图书馆特地为他颁发了“荣誉读者”证书,使他备受鼓舞。
焦运林还不放过被人们瞧不起的废品收购站,一有空闲时间就到那里淘宝,那些收购来的有用的农业书刊都成了他的宝贝,有不少都被他买了回来。
焦运林喜欢看电视,他看电视与众不同,专看农业频道,以获得有用信息。先进的耕作技术使他种植的十几亩小麦抗病力强、不倒伏,比村里其他农户种植的产量高,籽粒饱满,色泽也好,亩产达到500千克左右。
焦运林尝到了科学种田的甜头,劲头更足了,他看到种植芝麻经济效益好, 2001年,便用鄂芝二号、豫芝11号异花授粉法进行芝麻杂交,取得了成功,普通芝麻的角都是两到三个,他杂交出的竟然有7个之多,一棵芝麻上密密麻麻的角成熟后就能倒出将近一两芝麻,1亩地单产一百多千克,比别人家的一亩地多收获50千克左右。
看到粮油高产了,焦运林自然很高兴,但是他想,高产不等于优质,他要生产出优质绿色高产的农产品。但是,由于地多、农家肥少,他觉得力不从心。一天晚上,焦运林在电视节目里看到河南有一家企业生产有机肥,就主动与之联系,虽然有机肥价钱比普通化肥贵,但他还是豪不犹豫地买了不少,经过试用效果很好。
潜心钻研
机遇都是给有心人准备的。2003年的一天,焦运林打开收音机,听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食品论坛栏目中的专家们对甘薯给予了高度评价,专家们说,甘薯可以和水果相提并论,一是产量高,二是有益人体建康,特别是在食用大鱼大肉的今天,甘薯能起到清理肠道、美容健身,以及抗癌防癌排毒等重要作用,是天下第一绿色食品。焦运林异常兴奋,他从来没有听到过人们对甘薯有这么高的评价,心想:当地黄黏土壤微量元素多,适宜甘薯生长,应当大力种植,让黄土山岗产出金银来。
想种植甘薯,土地成了大问题,当时村里的土地都承包出去了。焦运林没有其他办法,就打起了荒山的主意,焦湾还有很多荒山坡没有人愿意承包,他就承包了70亩,而且一包就是30年,承包的70亩地都被他开发出来种上了甘薯。
焦运林种植的甘薯不施化肥,只施用农家肥和价格高的有机肥。为此,村里好多人不理解,说他不会算账。焦运林不以为然地说:咋能只算当前账,不算长远账,只算经济效益账,不算社会效益账!
焦运林有着自己的主见和做法,甘薯发生虫害,他就自制农药和自制捕虫器来对付。甘薯地里易产生的几种害虫,农村人叫蛐蛐、地蛆、土狗子,都生长在土层里面,专拱甘薯,好好的甘薯往往被拱得尽是洞,品质损坏严重,就是打药也奈何不了它们。焦运林发明了简易的捕捉工具‘逢进不逢出,就是把矿泉水瓶从中间截断,把瓶口倒装在里面,里面放点糖水,害虫自动往里钻,钻进去就出不来,一亩地放六七十个,一般都可以把虫子捕捉完。地蛆不钻糖水瓶子,焦运林就采用生物防治,在甘薯地周围种篦麻引来野黄蜂采蜜饮露,野黄蜂繁育后代有在地蛆身上寄生的习性,而且野黄蜂能轻而易举地找到甘薯地里地蛆的藏身之处,地蛆一旦被野黄蜂找到,它的体内就会被注入虫卵,地蛆就活不了几天。
肥料和治虫问题解决了,并不等于万事大吉了,第一年,焦运林种植的甘薯除了产量比别的农户高一些和没有虫蛀外,其他品质和当地甘薯并没有多大的差别。他暗自想:不可能呀,我比别人多付出很多,换来的就是这些?他又动起了脑筋,从嫁接、制种选种、授粉、施肥、脱毒、田间管理等方面认真查找原因,最后发现,甘薯必须进行多次脱毒才能更新换代。
2005年,焦运林利用马铃薯制种原理,开始了甘薯杂交试验,他首先用泰国甘薯藤和本地甘薯藤各半靠接,取得成功,结果产出了甘薯,且产量很高,但两种甘薯的基因很难溶合在一起,内外色泽极不稳定,一株甘薯竟然出现了红心、白心和花皮多个品种。焦运林不甘心,第二年继续做实验,他让甘薯开花,用异花授粉的方法将泰国甘薯和本地甘薯进行杂交,取得成功,甘薯品质得到了提升,产量也高,一亩地达到了4000~5000千克,但是好景不长,这种甘薯种植两年后基因就自动退化了,那么,怎么才能得到长效的优良品种呢?
焦运林再次感到困惑,有一次,他看到农户种的韭菜时受到启发,心想,韭菜苗经过多年根茎分裂,菜苗就老化了,但让它开花结籽再种后,菜苗经过新陈代谢就旺盛起来。为何不让甘薯也开花结籽再种?说不定再种的甘薯脱毒效果会更好。很多人,包括有些专家都认为焦运林的想法不现实,说他是异想天开,甘薯开花勉强可以,结籽实在是难上难。
焦运林不信邪,坚持做他的试验,每当甘薯快要开花的那些天,他就住在实验田里,观察甘薯生长情况,今年失败,再等来年,第三年终于收获了成熟的种子。他把种子精心地种在地里,第一年秧苗出来了,但是很瘦弱,结的甘薯也小,然而,第二年秧苗就壮实起来,他开始大面积繁殖,不但产量没减,生产出来的甘薯还没有裂口,大小基本一样,里外颜色完全一致,更加可喜的是甘薯脆甜无筋,成了一个新的甘薯品种,一上市便受到了人们的青睐。
焦运林总结了甘薯籽收获经验,考虑如何才能得到大量、高质量的甘薯籽,他想到了塑料大棚,坚信只要温度适宜,肯定能够实现甘薯大面积结籽。焦运林的杂交甘薯成为种苗后,又经过四五年的脱毒自我改良,成为了比较稳定的新品种。这是与他十年在黄土岗上坚持科学实验分不开的,也是他利用甘薯开花授粉杂交制种的结果。甘薯开花结籽成功后,焦运林又做了另外一项实验,2012年霜降过后,他把甘薯秧的秧头割了一大捆,栽入简易塑料薄膜大棚的地床上,看看來年能不能成活,经过恒温培育,这些秧头都活到了第二年开春,成了甘薯秧苗,这让他喜出望外。这种方法不但降低了生产成本,而且又快又省力,解决了甘薯育种的大问题。以秧育种的成功,是甘薯开花结籽的继续,对甘薯生产有重大意义。
焦运林的科研成果引起了有关农业部门及媒体的重视,2015年,他被授予“全国农业科技推广户”的光荣称号,事迹也被多家媒体报道。
现在,焦运林已经有了制种权,下一步就是通过塑料大棚生产出更多的优质甘薯种苗,让老河口市的广大农户都能尽早种上新的甘薯品种,共同开发甘薯市场。
(作者联系地址:湖北省老河口市光化办事处农办 邮编:441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