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建设研究述评与展望

2017-02-16张象林孙琦马慧

关键词:智库特色建设

张象林+孙琦+马慧

摘 要:高校智库是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主力军。文章主要运用文献法,对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的建设背景、特征、路径与政策保障等方面的研究成果系统地梳理与分析,并指出了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研究的趋向。

关键词:高校;智库;研究述评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7)02-0059-04

高水平、高层次的智库是一个国家软实力的重要体现,十八大以来,党和政府更加重视智库的发展建设。2013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了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目标。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要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建立健全决策咨询制度”。2015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标志着我国新型智库建设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与此同时,学界掀起了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研究的热潮。高校作为新型智库建设的主力军,在推进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高校的新型智库建设也成了学者研究的重点。通过CNKI 检索的方式,对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2013年4月—2016年4月)收录的相关论文进行检索,共梳理出与高校新型智库建设相关的论文270余篇,并对这些文章中的核心观点、主要论断进行了提炼、归纳和整理,对相关研究进行了述评,以期对未来的研究给予参考与借鉴。

一、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建设的背景

高校作为知识精英的汇聚之所,承担着社会服务、

咨政育人的重要职能。我国的高校智库由来已久,并与党政军智库、社科院智库、民间智库共同组成我国的智库体系。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的概念是通过与传统高校智库相比较而提出的新概念。由于传统高校智库在功能定位和作用发挥上与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际地位还不相匹配,因此急需建设新型高校智库更好地为党和政府决策服务。

(一)传统高校智库特色不鲜明

传统高校智库大多不能及时把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智库应有的解决现实问题的发展定位没有得到有效的贯彻落实,发展优势不明显,研究特色不鲜明。陈斌认为,我国传统高校智库普遍存在发展定位模糊、研究力量分散、资源难以共享、队伍素质不高等问题,高校智库具有的比较优势难以充分显现[1]。王辉耀认为,高校智库的研究多是从学术层面着手,研究成果的可操作性和应用价值比较有限[2]。沈国麟、李婪进一步指出,知识生产的封闭性导致了传统高校智库研究成果的“不接地气”,致使高校智库在党委和政府决策咨询中作用发挥不够,在与其他智库竞争过程中处于劣势[3]。事实上,大部分高校智库建立之初就缺乏十分明确的功能定位。在运行过程中,由于高校智库工作人员长期从事教学科研工作,大都缺少在政府部门工作经历,缺乏决策咨询所需要的问题意识,以致很多研究成果理论色彩浓而实用价值差,很难对党委和政府的决策起到直接帮助。长此以往,很多高校智库在政府的决策咨询体系中将处于边缘化的位置。

(二)传统高校智库评价体系不科学

学术评价体系是高校智库研究者选择研究方向、呈现研究成果的指挥棒和风向标。由于高校普遍存在学术评价方法较为单一的问题,致使智库研究者开展应对策略研究产出的研究成果不能得到相应的认定,严重制约了高校智库的发展。江胜尧认为,高校以基础研究为主,对科研成果评价和考核体系普遍存在重学术轻应用的问题,对智库所从事的应对策略研究缺乏科学的考核机制,对研究成果所产生的社会影响和贡献缺乏足够的认可与重视[4]。张新培、赵文华进一步指出,高校智库倾向以学术性指标为依据,在高校对科研成果和智库对科研成果的评价方式上存在一定程度的重叠与不一致,不应该仅仅使用学术性指标评价智库的质量和水平,也不能单纯关注成果的应用性和智库的影响力而忽视了学术逻辑以及思想的创新[5]。刘晓茜同样认为,数字化、过度量化、忽视学科差异性的高校科研评价体制,不利于高校智库研究人员形成以政府的政策性问题和前沿需求为导向的研究意识[6]。此外,在学术评价中,主要认可项目负责人所做的贡献,忽视团队的整体价值,这也是导致高校智库学者参与决策咨询热情不高的原因。

(三)传统高校智库运行机制不匹配

高校智库的发展需要良好的外部和内部环境,必须建立与之匹配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但是由于受到政策等诸多因素的限制,高校智库陈旧的体制机制已成为制约其发展的瓶颈问题。沈国麟认为,由于很多高校智库在研究中心、研究所的基础上建立,依旧沿袭原有的组织架构、管理机制和考评机制,在人员编制、资金使用、合作交流等方面受到体制机制的限制,智库的发展活力明显不足[7]。特别是传统高校智库的人事分配制度有待进一步改革创新。顾岩峰认为,高校智库不同于民间智库,研究人员拥有事业单位编制,且科研评价体系存在的弊端,导致内部缺乏竞争,缺少降低运行成本的有效措施,从而产生效率低、人浮于事的现状[8]。在推动高校智库发展的外部发展环境的创设与营造上也存在明显的不足。沈国麟指出,当前全国统一、秩序健全的智库市场还未形成,智库作为知识产品的供给方与需求方之间的对接机制尚未建立,供需双方不能形成稳定的合作关系,市场在智库发展过程中的牵动作用发挥不够[9]。此外,通过分析国外智库的发展环境,张胜军认为,我国缺少基金会与智库发展建设的要求不相匹配,智库的独立性难以保障,这将制约高校智库的发展[10]。

二、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的特征研究

建立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必须对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内涵进行研究。关于智库的特征,理论界研究较多,比如智库应该具有非营利性、专业性、独立性等特征,也有学者从智库的组织机构、队伍构成、保障体系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与其他类型的智库具有明显的不同。学界从不同的角度对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的特征进行了較为全面的分析。

(一)从国际视角对高校智库进行比较分析

西方发达国家较早重视高校智库建设,依托高校优势资源建设智库已是比较普遍的做法,高校智库发展相对成熟,在运行方式、作用发挥等方面都已积淀了较成熟的经验。但高校智库具有国别特点,由于国情不同,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不同于其他国家的高校智库。通过中西方智库的对比分析,充分结合我国的国情,学界普遍认为,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的特征主要表现为,具有中国立场,负有国家使命,体现国家利益,必须牢牢把握正确方向;既拥有国际视野,又立足基本国情,产出既有前瞻性、战略性,又有针对性、操作性的研究成果;提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理论概念和关键词,在国际事务中争取更多的中国话语权,成为服务党和国家决策的思想高地,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二)将高校智库与其他类型智库进行比较分析

我国智库可以分为党政军智库、社科院智库、高校智库和民间智库四种类型,不同类型的智库具有不同特征,新型高校智库相比其他类型的智库具有鲜明的特征和明显的优势。陈群通过与其他类型的智库进行对比分析后认为,新型高校智库的特征表现为,研究相对独立,政策研究科学客观;专家学者聚集,研究队伍整体实力强;学科门类齐全,学科专业综合优势明显;教学与科研并重,政策研究与人才培养相互促进;学术交流频繁,拥有国际视野和国际学术网络等五个方面[11]。顾岩峰在分析高校智库研究队伍特点和研究专长后认为,高校新型智库的优势在于基础性研究,在开展长期、跟踪性的研究方面具有不可代替性,应该依托研究优势,发挥好战略研究、人才培养、舆论引导等重要功能[12]。

(三)结合高水平高校智库的案例进行分析

国内外高校智库的发展并不平衡,有学者试图通过选取国内外优秀高校智库对其队伍状况、运行机制等进行分析研究,从而确定新型高校智库所具有的特征。陈英霞研究了斯坦福大学的著名智库胡佛研究所后认为,进行人才培养也是高校智库的特征之一。她指出,胡佛研究所高级研究人员中80%以上在斯坦福大学的其他院系担任教师,给学生讲授课程[13]。张新培,赵文华选取美、英、法3个国家的7个顶尖高校智库为研究案例对象,分析了智库研究人员任职经历网络的结构化特征,发现研究人员绝大多数获得名校博士学位,智库可以根据自身的定位吸收其他行业的专家参与研究,高校智库研究人员任职经历具有多元化的特征[14]。郭婧研究了英国著名的教育智库伦敦大学教育学院的运作模式及资源保障问题,从其研究结果进行分析,注重与其他国内外智库合作,在全球视野下广泛建立伙伴关系也是高校智库的鲜明特征[15]。

三、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建设的路径

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如何建设,从而更好地服务于党委和政府的决策咨询是学界研究的重点。学者们以解决传统高校智库运行中存在的问题为导向、结合新型高校智库的特征,从高校智库的定位、队伍建设、管理创新等不同纬度对新型高校智库的建设路径进行了思考和分析。总结学界的研究成果,当前高校新型智库建设需要把握好三个核心词暨市场、人才和机制,其建设路径大体可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明确自身定位,建立稳定的市场供需关系

高校新型智库要明确研究领域,结合学科特色和优势选好研究领域,形成自身的研究特色和风格,要把为党和政府决策提供咨询服务作为第一要务,凸显研究成果的应用价值。同时必须充分认识到,高校智库产出研究成果本质上是一种特殊的知识产品,要着力建立稳定的市场需求关系,在智库供给与政府需求之间形成良性循环。陈群认为,高校智库建设应立足自身的优势,深化管理体制改革,通过组织形式的优化促进多学科的交叉融合,开展前瞻性、战略性研究[16]。张象林、杨锐锋指出,在明确自身功能定位的基础上,高校智库必须建立稳定的服务目标市场,与政府之间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17]。高校智库建立的逻辑起点是为党委和政府提供决策咨询,因此有必要和政府保持适当的关系,以便及时掌握政府的需求信息以及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各项数据,通过与政府的协同合作提高研究成果的应用价值,从而得到政府的支持,推动智库的持续健康发展。

(二)重视队伍建设,注重研究人员交流互动

人才是智库的第一资源,思想是智库的第一要素,高水平的研究队伍是高校智库持续健康发展的根本保障。学界普遍认为,高校智库的队伍建设包括两方面。一是研究人员的选拔和使用。智库研究人员不仅需要具备渊博的知识、开阔的思路以及丰富的经验等,对待决策咨询工作还要有踏实、严谨的作风,为此必须形成更加有效的用人机制,建立人才“旋转门”,为政府人员和智库研究者之间双向流动搭建有效平台。同时高校智库要积极接纳访问学者,并将其作为智库重要的人员构成部分,增加研究人员与外界沟通、交流的机会,增强研究活力。二是行政管理人员的配备。高校智库在重视研究队伍建设的同时,要重视行政管理人员的培养和使用,保持一定数量的行政管理人员,使智库日常的管理和服务工作更加科学有效,为研究人员提供支持,保证整体研究工作的高效率。

(三)完善管理机制,全面释放智库研究活力

新型高校智库与传统智库的本质区别在于管理机制的创新,必须在智库的治理结构、管理方式、制度建设等方面进行积极的探索,从而全面释放智库的研究活力。吴付来总结了中国人民大学智库管理机制创新方面的经验并指出,新型智库在顶层设计上应重点建立“五大体系”,暨建以理事会为主体的“三位一体”的治理体系;以首席专家制、高级研究员、智库科研岗位为核心的专兼职滚动人才管理体系;以内部成果购买制为核心的智库激励体系;以专报为主体的、多元的智库供求对接体系;以智库发展专项基金制为核心的资金保障体制[18]。也有学者对管理机制建设的某一方面进行了研究和思考,沈国麟认为,可以将高校智库与二级学院同等对待,突出智库的地位,增加智库的自主权,用灵活的机制解放研究人员的生产力[19]。张象林、杨锐锋认为要创新高校智库的知识生产机制,应以成果是否得到决策部门采用以及产生的影响作为主要评價依据,发挥评价体系的导向作用,增加专家学者参与决策咨询的积极性[20]。

四、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的政策保障

中国特色高校智库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高校和政府以及社会的共同推动。学界普遍认为,政府必须在高校新型智库建设过程中给予足够的支持和帮助,多数学者甚至认为离开了政府的顶层设计和相关政策支持,中国特色高校新型智库建设也只能是昙花一现、难以持续。学界对政府在推进高校新型智库建设方面的建议,可以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发挥政府的宏观引领作用

高校新型智库能够保持旺盛的生命力的关键在于良好的发展环境,在发展环境的营造上政府必须发挥主导作用,在智库市场的创设、智库资源的优化配置方面应采取有力措施,为高校新型智库的发展扫清障碍。聂立清、李涵提出,为防止智库建设“一哄而上”,政府要加快智库立法,制定智库发展标准,开展智库行业监督,查处学术不端行为,通过建立智库发展监督机制,引导智库更好地发挥作用[21]。与此同时,政府应对智库进行分类管理,对高校新型智库发展进行总体设计,根据需要和功能的发挥情况对其进行评估,在评估基础上进行调整,引导部分智库走市场化、企业化的发展道路。要积极搭建政府决策部门与智库之间沟通联络、交流合作的桥梁,组织成立智库建设领导和管理机构,及时协调解决智库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二)注重政府的导向作用

我国的高校智库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离不开政府和社会的引导与支持。政府应在人员编制、沟通机制、队伍建设、成果认定等方面给予配套支持,为高水平高校智库的脱颖而出创造条件。学界普遍认为,政府应出台政策扩大高校智库用人自主权,积极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尽快推动建立人才交流的“旋转门”机制,支持智库研究人员到党政部门挂职、政府工作人员到高校智库参与研究。为提高高校智库参与决策咨询的积极性,政府应该采用市场化的运作模式,采取招标、签订合同的方式,鼓励支持高校智库与官方智库同台竞争,为高校智库平等地争取资源创造条件。此外,要建立智库成果推介的公共平台和采购制度,积极帮助高校智库对研究成果进行宣传、推介,明确成果采购的标准和程序,同时根据成果的价值,给予高校智库相应的支持。

(三)加大政府的经费投入支持力度

资金是智库赖以生存的根本,也是智库得以发展的核心。政府应该加大扶持力度,推动建立高校智库筹款机制,在资金上对智库给予足够的扶持。学界普遍认为,现阶段高校智库的经费应主要依靠国家财政拨款,政府可以借鉴国外高校智库在经费投入方面的经验,通过引导社会资源设立基金等方式,为高校智库的发展建立长期的资金支持机制。余玉龙在总结杭州高校智库发展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可以建立具有保障性质的“启动研究基金”制度,政府预付给高校智库一定经费,支持智库的前期研究,若成果获得政府采纳或获得批示,则给予智库奖励性科研经费补助,通过“预付—补助”的方式,缓解高校智库保障性科研经费投入不足的问题[22]。

五、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研究展望

当前,中国特色高校新型智库建设正处于起步阶段,应进一步加强对高校新型智库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总结,更好地指导高校新型智库建设。一是当前的研究成果多集中在服务于国家发展战略的高水平高校新型智库建设,对于普通地方高校如何建设新型智库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研究成果不多,应加强对地方高校新型智库建设的属性特征、发展定位以及建设路径等方面的研究,为地方高校新型智库建设指明方向、探索路径。二是对于国外高校智库建设研究过于宏观,应针对治理结构、队伍建设、运行机制、经费筹措方式等其中的某一项进行系统研究,从而对我国高校新型智库建设给予指导和启发。三是高校新型智库的评价体系研究还是空白,对于高校新型智库建设评价标准体系的研究应给予足够的重视。四是对国内高水平高校智库建设已经形成的经验总结得不够,应注重对国内高校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进行案例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可供参考和可复制的高校新型智库发展路径,通过理论研究和实践总结相结合,提高新型高校研究成果的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陈斌.高校智库建设:服务社会的应然与实然[J].高校 教育管理,2014,(6).

[2]王辉耀.中外智库发展模式及特点[J].中国智库,2013,(3).

[3][7][9]沈国麟,李婪.高校智库建设:构建知识生产和社 会实践的良性互动[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 学版,2015,(7).

[4]江胜尧.中国大学智库的发展现状及转型之策[J].中国 高校科技,2014,(10).

[5]张新培,赵文华.研究型大学与高水平智库协同发展及 启示[J].中国高教研究,2014,(8).

[6]刘晓茜.提升高校智库影响力的策略[J].中国高等教育 评估,2015,(2).

[8][12]顾岩峰.我国高校智库建设路径探析[J].河北大学 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6).

[10]张胜军.中国高校智库建设离不开创新机制[J].管理 观察,2015,(2).

[11][16]陈群.如何理解与建设高校智库[J].大学:研究 版,2014,(7).

[13]陈英霞,刘昊.美国一流高校智庫人员配置与管理模式 研究——以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为例[J].比较教育 研究,2014,(2).

[14]张新培,赵文华.谁在为著名高校智库工作——基于人 员任职经历的结构化网络分析[J].清华大学教育研, 2014,(6).

[15]郭婧.英国高校教育智库运作模式及资源保障研究 ——以伦敦大学教育学院为例[J].中国高教研究, 2014,(9).

[17][19]张象林,杨锐锋.地方高校与政府合作共建新型智 库的动力机制及策略[J].中国高教研究,2015,(12).

[18]吴付来.汇聚资源创新体制构建高校新型智库[J].中 国高教研究,2015,(8).

[20]沈国麟.创新知识生产机制推进高校智库建设[N].光 明日报,2015-01-28.

[21]聂立清,李涵.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建设发展路径 [J].中国高等教育,2015,(9).

[22]余玉龙.政校共建新型智库的制度创新与协同效应 [J].中国高等教育,2015,(7).

猜你喜欢

智库特色建设
特色种植促增收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中医的特色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完美的特色党建
微智库
微智库
什么是真正的特色
智库能为我们做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