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现代文阅读模拟试题

2017-02-16安徽

教学考试(高考语文) 2017年5期
关键词:樊锦诗顺德古董

安徽 姚 锋

现代文阅读模拟试题

安徽 姚 锋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一词的内涵经历了从古代的天下中心之义,到近代的与世界各国并存的民族国家的演变。

中国之“中”在甲骨文、金文中像有飘饰的旗帜,士众围绕旗帜以听命,故“中”又引申为空间上的中央,谓左右之间,或四方之内核;又引申为文化或政治上的枢机、轴心地带,所谓“当轴处中”。

中国之“国”,繁体作“國”,殷墟甲骨文尚无此字,周初金文出现“或”及“國”字,指城邑。《说文解字》有“邑,國也,从囗(音围)”,原指城邑。古代的城,首先是军事堡垒,“囗”表示城垣,其内的“戈”表示武装,引申为武装保卫的天子之都,以及诸侯辖区、城中、郊内等义。

由此可见,“中”指居中集众之旗,引申为中心、中央;“国”指执戈捍卫之城,进而指称军事、政治中心地。“中国”以整词出现,较早见于周初,最早的传世文献《尚书·周书》就有用例,《诗经》《孟子》等先秦典籍也多用此词。

“中国”初义是“中央之城”,即周天子所居京师(首都),与“四方”对称,如 “惠此中国,以绥四方”(《诗经·民劳》)、“然后之中国,践天子位”(《孟子·万章》)中的“中国”,均指居天下之中的都城,即京师。

初义京师的“中国”又有多种引申,一如诸夏列邦,即黄河中下游这一文明早慧、国家早成的中原地带,居“四夷”之中;二如国境之内;三如中等之国;四如中央之国;等等。其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是与“四夷”对称的诸夏列邦之义的“中国”,如三国时,诸葛亮对孙权说:“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不如早与之绝。”唐代韩愈在《论佛骨表》中云:“伏以佛者,夷狄之一法耳,自后汉时流入中国,上古未尝有也。”这些“中国”,皆指四夷万邦环绕的中原核心地带。其近义词有中土、中原、中州、中夏、中华等。

古人心目中的世界,形态为“天圆地方”,所谓“中国”,是以王城(或称王畿)为核心,作“回”字状向外逐层延展,中心明确而边缘模糊。在春秋时期,约含黄河中下游及淮河流域,秦、楚、吴、越等尚不在其内,但后来这些边裔诸侯强大起来,便要“问鼎中原”,试图主宰“中国”事务。至战国晚期,七国都纳入“中国”范围,《荀子》《战国策》诸书所论“中国”,已包含秦、楚、吴、越等地。秦一统天下后,“中国”范围更扩展至长城以南、临洮(今甘肃)以东的广大区间。汉唐以降,“中国”的涵盖范围在空间上又有所拓宽。

自晚周以降,“中国”一词还从地理中心、政治中心派生出文化中心含义。同时,古人还意识到文化中心是可以转移的,故“中国”与“夷狄”往往发生互换,所谓“诸侯用夷礼则夷之,进于中国则中国之”。明清之际,哲人王夫之用唐以来先进的中原渐趋衰落、蛮荒的南方迎头赶上的事实,证明华夷可以变易,“中国”地位的取得与保有,并非天造地设,而是依文化先进区不断流变而有所迁衍。

(摘编自冯天瑜、杨华、任放编著《中国文化史》)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中国之“中”,指居中集众之旗,士众围绕旗帜以听命,由此引申为空间上的中央;又引申为文化或政治上的中心。

B.金文中的“或”及“國”字,即中国之“国”,是军事堡垒,“囗”表示城垣,“戈”表示武装,引申为武装保卫的天子之都及诸侯辖区、郊内等。

C.“中国”一词指中央之城,《尚书·周书》作为最早的传世文献就使用过这个词,《诗经》《孟子》等先秦典籍也多用到此词。

D.“中国”一词不仅可以指地理中心、政治中心,还可以指文化中心,并且在晚周时期“中国”就已经有了文化中心的含义。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中国”一词是由“中”和“国”两个字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结合而成的,其中“中”比“国”出现得早,“中国”最初指的是周天子所居的天下中心。

B.“惠此中国,以绥四方”“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自后汉时流入中国”的“中国”,都是指四夷万邦环绕的中原核心地带。

C.“中国”一词有多种引申义,其中指黄河中下游这一文明早慧、国家早成的中原地带,居“四夷”之中的诸夏列邦这一义项,使用频率最高。

D. 在古代,所谓“中国”,是以王城为核心,作“回”字状向外逐层延展;“中国”一词所涵盖的空间范围大体上随时代发展而向外扩展。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中国”一词词义的演变经历了中央之城、诸夏列邦及与“夷狄”对称的文化中心,到近代的与世界各国并存的民族国家等变迁。

B.“中国”一词的产生和涵盖范围的不断扩大都与战争和政治紧密相关,如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之间的争霸和兼并战争,就使“中国”所指范围明显扩大了。

C.“中”有“空间上的中央”及“文化或政治上”的中心等义,“国”可指称军事、政治中心地,“中国”则由“中央之城”逐渐派生出了文化中心等含义。

D. 作为与“夷狄”对称的文化中心,“中国”所指对象是随着文化先进区的改变而改变的,唐以来中原渐趋衰落、南方迎头赶上就导致了“中国”文化中心地位的迁衍。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古 董

郑时培

顺德爹临死前交给顺德几样古董,叮嘱顺德好好保存,不要四处张扬。不想,顺德爹尸骨未寒,整个相思湾的人都知道了顺德家有几样古董,价值连城。

顺德家有古董,乡亲们都艳羡,都想饱饱眼福。正经问顺德,顺德笑笑说:“没什么,只几样家什,不抵几个钱的。”但乡亲们都认定顺德已是相思湾首富,该翻个身,把媳妇娶进门来了。

村长从镇里开会回来,直接去找顺德。村长说,那古董放着也是放着,不如让他帮顺德拿去卖了,或者作个价卖给他也行。顺德听村长说完,慢腾腾地,并不答话。村长急了,说:“顺德,要不你先给我看看吧。”顺德说:“村长,那东西给座金山我也不卖,爹不让给人看哩。”说完不再理村长。村长很生气,“哼”了声扭头便走。

第二天早晨,顺德蓦地发现后墙上被挖了个大洞,屋里的东西让人弄得乱七八糟。顺德立即到村里报告。一会儿,相思湾的人都知道顺德那几样挺值钱的古董让人给盗了。顺德收拾好屋子,花了一下午工夫挑来碎石把洞堵上,老半天还在想,是哪个贼这样大胆,竟敢挖这么大的洞来偷盗呢?

村上的人都在愁顺德再娶不起媳妇了。村长来了,跟顺德说:“那玩意儿丢就丢了吧,穷人也得讨老婆过日子。这样吧,我把表妹介绍给你,要不要?”顺德呆呆地望着村长,又望望家里空空的屋子,不语。村长笑了,说:“表妹不在乎人穷的。”顺德见村长不像有意开玩笑,也就应了这门亲事。没几个月,村长的表妹雪英和顺德结婚了。两口子倒也恩爱,眼见日子一天一天红火起来。

一天夜里,雪英搂着顺德的脖子,很认真似的问顺德:“我问你,那东西不被贼偷去,你会要我吗?”顺德性急,脱口道:“那东西根本没被偷。”“真的?你不要骗我。”雪英说。顺德拿开雪英的胳膊,起床去取。一会儿,顺德提着个红布包跑进来。雪英兴冲冲地起来一看,大失所望。包袱里包的只是一只土窑烧的蓝边碗和一双黑不溜秋的筷子,嗔道:“顺德,你又骗人!”

顺德拿起那碗说:“雪英,我没骗你。我们祖上都穷,到爹手上连媳妇也娶不起,有个女子却愿意嫁给爹。那女子就成了我娘。娘怀上我时,相思湾闹饥荒,爹实在想不出办法,就和娘去逃荒。娘生下我后,一直有病,爹一个人养我们娘儿俩。有一次,爹要不到饭,偷了店家的洋钱。娘知道后说,宁死也不干那事,就不肯再吃饭,没几天就死了。爹把洋钱还掉,用这只碗,这双筷子养大了我。临终时,爹说,把这几样东西留给我,让我答应靠本分娶妻生子后才瞑目。”

雪英听后,木然地望着顺德,说:“这能算古董?”顺德点点头。雪英长叹一声,笑道:“表哥早知道这东西,他还会三更半夜挖墙洞来偷?嘻嘻嘻……”

顺德愕然。好半天才缓缓地收好包袱站起来说:“这么说,你知道这东西没被人偷去?”

雪英点点头,说:“嗯,表哥劝我嫁过来,说嫁给你后想办法把古董卖了,可以享一辈子的福呢。”

顺德愤极:没想到恩爱几年的雪英竟是这样的女人。他克制着说:“好了,现在你都知道了,我一无所有,你走吧。”

雪英嘻嘻地笑,笑够了说:“顺德,其实你认为它是古董,它就是古董。你认为它价值连城,它就价值连城。给我们一座金山也不换呢。”

顺德放下包袱,紧紧地搂住雪英,泪流满面。

(有删节)

4.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相思湾的乡亲们都知道了顺德有几样价值连城的“古董”后,都为他高兴,并认定他已经是相思湾的首富了,该翻个身,把媳妇娶进门来了。

B.村长主动登门要帮忙把“古董”卖掉或者作价卖给自己,见顺德没有答应,非常生气地“哼”了声扭头便走,这时他就已经打定主意要来挖墙洞偷“古董”了。

C.顺德听雪英说出村长三更半夜来挖墙洞偷“古董”的情况后,非常惊愕,因为他虽然料到村长会来偷“古董”,但没想到雪英是为了“古董”才嫁给他的。

D.这篇小说在人物形象塑造上,主要运用的是动作、语言和神态描写等手法,虽然没有浓墨重彩的精雕细刻,但人物形象却刻画得性格鲜明,栩栩如生。

5.这篇小说,篇幅虽短,在行文上却有多处伏笔和照应。请指出至少四处伏笔和照应的内容。(5分)

6.请探究小说以“古董”为题,在叙述展开、情节推进、人物形象塑造和主题表现等方面的作用。(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樊锦诗:敦煌的女儿

吴志菲

1958年,20岁的樊锦诗考进了北京大学历史系。在大学里,樊锦诗就特别关注神秘的莫高窟,热切地向往着遥远的敦煌。大学一毕业,樊锦诗就投入了莫高窟这座人类文化艺术的宝库,在大漠深处开始了为之奋斗终生的事业。

40多年来,樊锦诗潜心于石窟考古研究工作。她运用考古类型学的方法,完成了敦煌莫高窟北朝、隋及唐代前期的分期断代,成为学术界公认的敦煌石窟分期排年成果。她撰写的《敦煌石窟研究百年回顾与瞻望》,是对20世纪敦煌石窟研究的思考和总结。由她主编的26卷大型丛书《敦煌石窟全集》则是百年敦煌石窟研究成果的集中展示。

樊锦诗和丈夫彭金章是大学同学。毕业后,彭金章被分配到东湖之滨的武汉大学。1967年,樊锦诗与彭金章结婚。此后,两人过了近20年牛郎织女般的生活。1986年,参与创建了武汉大学考古专业并已经在武汉大学工作了23年的彭金章被调到敦煌研究院,做了“敦煌的女婿”。

彭金章到敦煌后,樊锦诗与敦煌研究院考古研究所协商,交给他两块“骨头”,其中之一是研究被当时学界称为“敦煌荒漠”的北区洞窟。接到任务后的8年时间里,彭金章几乎用筛子筛遍了北区洞窟里的每一寸沙土,发掘出大批珍贵文物,证实完整的莫高窟石窟寺院是由南北石窟共同构成的,从而使莫高窟有编号记录的洞窟由492个增加至735个。这一成果,令世界为之震惊、兴奋。然而,最兴奋的还是樊锦诗。

在敦煌40多年的工作当中,保护是樊锦诗最重视的工作,所取得的成果也最为丰硕。

1998年,年届花甲的樊锦诗被任命为敦煌研究院院长。上任伊始,她就遇到了一个棘手的问题:为了发展地方经济,有关部门计划将敦煌与某旅游公司捆绑上市。全面商业化的操作与保护的矛盾让她忧心忡忡,寝食难安:敦煌决不能拿去做买卖,捆绑上市是有风险的。为此,她四处奔走,跑遍了相关部门,向人们解释敦煌石窟脆弱的现状,反复强调保护的重要性:“文物保护是很复杂的事情,不是谁想做就可以做的”“如果莫高窟被破坏了,那我们就是历史的罪人”。在樊锦诗的坚持和努力下,一场将敦煌捆绑上市的风波终于平息了。

1979年,敦煌莫高窟正式对外开放。这座以精美壁画和彩塑享誉世界的“东方艺术宝库”,吸引着世界各地的参观者。然而,游客的急剧增多,使莫高窟长期处于疲劳状态,文物保护与开放的矛盾越来越突出。面对游客增多给洞窟环境和文物保护带来的不利影响,樊锦诗积极探索旅游人数大量增加与石窟保护之间的矛盾的解决办法。她提出的《关于建设莫高窟游客服务中心的建议》已经付诸实施。

为有效保护敦煌的洞窟、塑像、壁画等珍贵文物,樊锦诗提出了“数字敦煌”方案。所谓“数字敦煌”,就是将数字技术引入遗产保护,将洞窟、壁画、彩塑及与敦煌相关的一切文物加工成高保真高清晰度的数字图像;同时,将分散在世界各地的敦煌文献、研究成果、相关资料,通过数字处理,汇集成电子档案。这一方案的实施,不但可以永久地记录下敦煌,而且通过先进数字技术打造的游客中心,能够吸引游客更多地停留在洞外参观,而观赏效果更好。这样,既减轻了洞窟的压力,也达到了保护洞窟、传承文明的目的。

樊锦诗清醒地认识到,面对敦煌石窟灿烂的文化遗产,保护仅靠人和技术还不够,还要立法和制定保护规划。在她的倡导和推动下,《敦煌莫高窟保护条例》和《敦煌莫高窟保护总体规划》近年来先后公布实施。

在樊锦诗的推动下,敦煌研究院与多个国外科研机构合作,将一大批先进技术和理念运用到敦煌遗产保护当中,使敦煌文物的保存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

(有删改)

7.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梳理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本文叙述了樊锦诗热爱敦煌、扎根敦煌的事迹,重点是她在敦煌石窟考古研究和敦煌文物保护两方面所取得的成就。

B. 参与创建了武汉大学考古专业并已经在武汉大学工作了23年的彭金章被调到敦煌研究院,完全是为了成全妻子而做出的选择。

C.“数字敦煌”、 敦煌莫高窟保护条例与总体规划及与多个国外科研机构合作等,说明樊锦诗在敦煌文物保护方面富有远见。

D.“数字敦煌”,既可以将敦煌文物永久地记录下来,又可以吸引更多的游客在洞窟外参观以减轻洞窟的压力,是一举多得的有效保护措施。

8.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两项是(5分)( )( )

A.大学毕业,由于一时的热情和冲动,樊锦诗选择了敦煌,但到敦煌后她却深深地热爱上了敦煌,热爱上了石窟考古研究,40多年来一直在那里潜心研究。

B.面对有关部门计划将敦煌与某旅游公司捆绑上市的做法,樊锦诗忧心忡忡,四处奔走,最终使敦煌捆绑上市的风波得以平息,但却在客观上阻碍了地方经济的发展。

C. 樊锦诗在敦煌石窟考古研究方面的成就,是运用考古类型学的方法,完成了敦煌莫高窟北朝、隋及唐代前期的分期断代,成为学术界公认的敦煌石窟分期排年成果。

D.彭金章被调到敦煌后,以顽强的毅力完成了被称为“敦煌荒漠”的北区洞窟研究工作,取得了令世界震惊的成果,这让樊锦诗十分欣慰。

E. 莫高窟对外开放后,文物保护与开放的矛盾越来越突出。面对这一矛盾,樊锦诗积极探索并推动实施了多种解决办法,收到了明显的效果。

9.有人认为,本文题为“樊锦诗:敦煌的女儿”,因此文中写樊锦诗丈夫彭金章的两段文字应该删去。对此,你是否同意?请依据文本加以分析。(4分)

参考答案

1.C(“‘中国’一词指中央之城”错,原文是“‘中国’初义是‘中央之城’”,除此外还有多种引申义)

2.B(“惠此中国,以绥四方”中的“中国”指“中央之城”,即周天子所居京师,“都是”错)

3.A(表述不全面,“中国”一词的词义在演变过程中,还有“国境之内、中等之国、中央之国”等)

4.D (A.“都为他高兴”不妥,是“艳羡,都想饱饱眼福”;B.“这时他就已经打定主意要来挖墙洞偷‘古董’了”于文无据;C.顺德“惊愕”的原因是村长偷盗不成,竟然又想出把表妹嫁给自己的办法,而雪英这个恩爱了几年的妻子“竟是这样的女人”)

5.①“古董”的真相和来历照应了开头顺德爹临死前交给顺德几样古董并叮嘱他好好保存(或别人问到古董时,顺德的回答)。②村长想要买“古董”遭到拒绝和冷落,很生气,与夜里有人盗窃“古董”相照应。③村长偷盗未成与把表妹雪英介绍给顺德相照应。④村长把雪英介绍给顺德与雪英说出偷盗者是村长(或“表哥劝我嫁过来……”)相照应。⑤“表妹不在乎人穷的”与雪英说出关于“古董”的道理相照应。(答出一点得1分,两点得3分,三点得5分)

6.①“古董”是贯串全文的叙事线索。这一线索,使故事的叙述井然有序,集中而紧凑。②“古董” 的价值、保有、真相等推动了情节的发展。③“古董”见证了人物的品质。面对据说价值连城的“古董”,村长先是要替顺德卖掉或自己买回,后是偷盗,偷盗不成又把表妹介绍给顺德,说明了他的贪婪和卑鄙。顺德一直珍藏着“古董”;在知道“古董”的真相后,雪英说出了偷盗者是村长及关于“古董”的道理,说明他们都是本分的人,都很重视真情。④“古董”是本分和真情的象征,是顺德的传家宝。虽非相思湾乡亲们传说中那样价值连城,虽然普通平凡,但却见证了顺德的成长历程,代表了做人的本分,体现了雪英和顺德之间的理解和真情,成了顺德的传家宝,从而凸显了小说的主题。(每点2分,答出三点、有简要分析、意思对即可)

7.B(“完全是为了成全妻子而做出的选择”错误)

8. DE(A.当初选择去敦煌是“由于一时的热情和冲动”错;B.“却在客观上阻碍了地方经济的发展”错;C.以偏概全)

9.观点一:不同意。理由:①这两段文字,交代了彭金章原本有自己的事业,被调到敦煌后在“敦煌荒漠”北区洞窟考古方面取得了成就,令樊锦诗兴奋,是对她的安慰;②体现了彭金章作为“敦煌的女婿”对樊锦诗的理解和支持,是樊锦诗在敦煌石窟研究和保护方面取得突出成就的原因之一;③从侧面衬托突出樊锦诗扎根敦煌的可贵精神;④丰富了文章内容,更全面地展示了樊锦诗的性格,使她的形象更加丰满鲜明。

观点二:同意。理由:①文章题为“樊锦诗:敦煌的女儿”,就应该集中笔墨来写樊锦诗,重点叙述她在敦煌研究和保护方面的成就和贡献,写彭金章显得多余;②删去这几段内容,无损于文章结构和内容的完整,对樊锦诗的形象也没有什么影响;③删去这几段内容,文章结构更紧凑,中心更明确突出;④删去这几段内容,便于集中笔墨来叙述樊锦诗的事迹,刻画她的形象。

安徽省蚌埠市怀远县第一中学)

猜你喜欢

樊锦诗顺德古董
我捡到了明朝古董
7.1声道定制影院+KTV案例 顺德华侨城
心归处,是敦煌——关于樊锦诗的作文素材
樊锦诗:此生命定,我就是个莫高窟的守护人
世界美食之都——顺德
城市级APP“i顺德”即将上线
『敦煌的女儿』樊锦诗
“敦煌的女儿”
——樊锦诗
在马德里淘古董
三国漫——古董中情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