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乃诗之体 情为诗之魂
——简析2017年语文高考“即景抒情”诗的三大特点
2017-02-16四川
四川 唐 敏
景乃诗之体 情为诗之魂
——简析2017年语文高考“即景抒情”诗的三大特点
四川 唐 敏
2017年“即景抒情”诗仍然是高考命题选材的重点,“一切景语皆情语”,从南朝谢灵运开山水诗先河,东晋陶渊明开田园诗先河,唐代王维、孟浩然发扬光大之后,“即景抒情”诗逐渐占据了古代诗歌的半壁江山,千变万化,五彩缤纷。而这类诗自有其特点,阅读鉴赏时要注意三个方面:一是“景”乃这类诗的主体;二是“情”与“景、事、人、物”的关系;三是“以意绘景,借景抒情”的多样艺术手法。下面笔者结合例题分别阐述。
一、“即景抒情”的“景”乃诗歌的主体
“即景”虽在内容上丰富多彩,但仍以描写自然风光、景、物的变化为主,诗境隽永优美,风格恬静淡雅,语言清丽洗练。“情”一般蕴含在作者所描写的景物之中,作者抒发的情感往往与所描绘之“景”的色、形、态紧密相关,例如:①归隐田园,钟情山水;②描绘山川美景,热爱祖国河山;③厌弃官场黑暗,抒发闲适情调,表达自己决不同流合污的高洁品格;等等。
(2017年天津卷)14.阅读下面的宋诗,按要求作答。(8分)
太湖恬亭
(宋)王安石
槛临溪上绿阴围,溪岸高低入翠微。
日落断桥人独立,水涵幽树鸟相依。
清游始觉心无累,静处谁知世有机。
更待夜深同徙倚①,秋风斜月钓舟归。
[注]①徙倚:徘徊,流连不去。
(1)第二联描绘了怎样的画面?(2分)
(2)简析第三联所表现的诗人心境。(3分)
参考答案
(1)人景相融的宁静画面:断桥边夕阳西下,树影倒映水中,鸟雀在枝头相互依偎,诗人独自欣赏美景。
[解析]题干要求描绘第二联的画面,首先要抓住“日”“断桥”“人”“水”“幽树”“鸟”等意象,在合理想象的基础上把内容翻译出来即可。具体步骤:①找出描绘性的语句,判断哪是叙述,哪是写景,找出描写景物的句子;②细读,找出其修饰语,如形容词、修辞手法;③再看哪些地方可以进行补充。题干要求描绘第二联的画面,“日落断桥人独立”为叙述,“水涵幽树鸟相依”为写景,答题时应用总概括性词语总述,从“幽”“人独立”“鸟相依”可以判断为“宁静”,再联系诗句,运用联想和想象来具体描绘画面。
(2)正因为能“清游”“静处”享受清幽美景,诗人才能放下身边的俗事,觉得心无挂碍。表现了诗人宅心事外、与世相忘的闲适之心。
[解析]心境是一种微弱、平静而持久的带有渲染性的情绪状态,往往与作者所描绘的景相关联。分析心境,即分析思想情感,就是理解诗歌所表现的生活内容,把握其情感基调,分析其社会意义,评判其深层内涵。对古代诗歌中流露出来的复杂情感,一抓诗中哪些诗句带有明显、强烈的感情色彩;二抓诗句中描述的图景与作者情感的关系;三抓注释中的暗示性信息。解此题应关注第二方面,紧扣句中“心无累”“世有机”,联系后句“夜深同徙倚,秋风斜月钓舟归”,抓住“清游”“静处”的情绪状态即可。
二、关注“情”与“景、事、人、物”的相互关系
1.鉴赏“即景抒情”诗重点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①把握形象的特征和寓意;②体味诗歌情景交融的意境;③领会诗人写景所表现的情感;④分析诗歌的写作技巧和语言特色等。
(2017年山东卷)14.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问题。(8分)
早上五盘岭①
岑 参
平旦驱驷马,旷然出五盘②。
江回两崖斗,日隐群峰攒。
苍翠烟景曙,森沉云树寒。
松疏露孤驿,花密藏回滩。
栈道溪雨滑,畲田原草干。
此行为知己,不觉蜀道难。
[注]①五盘岭:川陕交界处峻岭、其山道曲折盘旋,故名。 ②出五盘:攀越五盘山道登上山峰。
(1)“江回两崖斗,日隐群峰攒”中的“斗”“攒”两字,生动传神,所写景物特征鲜明,请简要分析。(4分)
(2)蜀道历来以艰险著称,为什么诗人却说“不觉蜀道难”?请结合全诗,谈谈你的理解。(4分)
参考答案
(1)①“斗”字,描写了两岸崖石耸峙欲错,犹如两兽相斗,凸显了江崖的陡峭、峥嵘之势。②“攒”字,描写群峰相连,层次莫辨,仿佛聚在一起的样子,刻画了峰峦密集、重叠之态。
[解析]本题考查诗歌的炼字,即赏析某字的妙处。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过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解答该题,首先要读懂该句诗所写的内容,细细揣摩该字所要表现的对象是什么,该字能表现其什么特点,有什么效果。答题步骤:①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②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或意境;③点出该字有无修辞,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④点明效果,如“斗”字凸显了江崖陡峭、峥嵘之势;“攒”字,描写群峰相连,层次莫辨,仿佛聚在一起,刻画了峰峦密集、重叠之态。答题模版:字的本义+在合理想象基础上翻译、描述诗句内容+所用修辞手法+表达效果。
(2)①诗人入蜀是为报知己,为蜀平乱,虽然途中山峦重叠、险滩暗藏,但不觉艰险。②诗人登上山顶后,心旷神怡,因此所观之景虽奇险但也感觉富有情趣。
[解析]首先把握最后一联“此行为知己,不觉蜀道难”。前半句已经说明了原因之一:自己此行是为蜀平乱,并追随知己,所以不觉得“蜀道难”。再看前面所写之“景”:一大早驱车进入五盘岭,江水回旋在耸峙欲错,犹如两兽相斗的崖石间,太阳还没有出来,峰峦密集好像聚集在一起,烟霭中的山色一片苍翠,高耸的树木下,阴沉幽暗,在松树稀疏处露出一座孤单的驿站,江边的回滩上开满了鲜花;景色的奇美让作者感到富有情趣,也就不觉得道路艰难了。
很明显这首诗前半部分所写之景是后面“不觉蜀道难”之本,如果没有前面奇美富有情趣的“景”,后面的“不觉蜀道难”就难以生根。诗句中往往一个字或一个词就构成了全诗的线索、感情基调或是思想,抓住这个字或词来命题往往可以以小见大。答题模版:诗句中某字或词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结构上的作用。
2.这类诗从层次结构看,主要从诗歌的景(境)与情、事与情、事与志、景(境)与人、时间与空间的关系等角度来考虑。
(1)景与情的关系:抒情虽然是写景诗的魂,但作者一般要通过“景”来创设“情”的根基,否则这个“情”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2017年全国新课标卷Ⅱ)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送子由使契丹
苏 轼
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
不辞驿骑凌风雪,要使天骄识凤麟。
沙漠回看清禁①月,湖山应梦武林②春。
单于若问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③
[注]①清禁:皇宫。苏辙时任翰林学士,常出入宫禁。②武林:杭州的别称。苏轼时知杭州。③唐代李揆被皇帝誉为“门地、人物、文学皆当世第一”。后来入吐蕃会盟,酋长问他:“闻唐有第一人李揆,公是否?”李揆怕被扣留,骗他说:“彼李揆,安肯来邪?”
15.本诗首联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性格?请加以分析。(6分)
参考答案
表现了诗人旷达的性格,苏轼兄弟情谊深重,但诗人远在杭州,与在京城的苏辙已是天各一方。这次虽是远别,诗人表示也不会作儿女之态,悲伤落泪。
[解析]诗歌首联点题,写兄弟宦游四海,天各一方,已是常事,这次也不会因远别而悲伤落泪。苏轼兄弟情谊颇深,苏辙23岁前与兄苏轼住在一起,未曾一日分离。23岁步入仕途,从此宦游四方,聚少离多。尽管如此,他们仍息息相关。苏轼一生屡遭贬谪,苏辙受累不怨。在“乌台诗案”中,苏辙宁肯舍弃官帽以营救其兄,感人至深。故《宋史·苏辙传》说:“辙与兄进退出处,无不相同,患难之中,友爱弥笃,无少怨尤,近古罕见。”苏辙此去,一向乐观旷达的苏轼也不作小儿女之态。首联“云海”交代了二人的处境,即天各一方;“相望”说明二人情深义重,联系标题可知苏辙即将远赴契丹,此情此景,“那因”道出诗人的豁达胸襟:哪里会因远别而泪沾双襟!
(2)事与情的关系:有些写景诗却是先叙事,再从所叙之事中引出“情”来。
(2017年浙江卷)
采地黄者
白居易
麦死春不雨,禾损秋早霜。
岁晏无口食,田中采地黄①。
采之将何用?持以易糇粮。
凌晨荷插②去,薄暮不盈筐。
携来朱门家,卖与白面郎。
与君啖肥马,可使照地光。
愿易马残粟,救此苦饥肠!
[注]①地黄:玄参科植物名,其根可入药。②插:也同“锸”,铁锹。
19.本诗前八句叙写____________ ,后六句叙写____________ ,反映了中唐时期悲惨的社会现实。(2分)
参考答案
采地黄 卖地黄
[解析]全诗以时间顺序来叙述事情的发展过程,层层深入,脉络分明,诗人寓情于事,貌似不动声色却渗透自己的爱憎之情。诗人将朱门与农家、白面郎与采地黄者、肥马食地黄与采地黄者饥肠无食等对比,揭露了贫富差距。着重突出“人不如马”,深刻揭露了中唐时期悲惨的社会现实。
(3)人与情的关系:古人写诗填词,往往先写景,再借景中人或物的活动来抒情。
(2017年全国新课标卷Ⅰ)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
欧阳修
紫案焚香暖吹轻,广庭清晓席群英。
无哗战士衔枚勇,下笔春蚕食叶声。
乡里献贤先德行,朝廷列爵待公卿。
自惭衰病心神耗,赖有群公鉴裁精。
15.本诗的第四句“下笔春蚕食叶声”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这一句的精妙之处。(6分)
参考答案
①用春蚕食叶描摹考场内考生落笔于纸的声响,生动贴切;②动中见静,越发衬出考场的庄严寂静;③强化作者充满希望的喜悦之情。
[解析]此类诗词先要看诗题所指“进士就试”,很明显是借蚕食叶之声来比喻考生落笔书写之声,再以声衬静,突出考场的肃静;再联系“朝廷列爵待公卿”,作者的喜悦之情也就不言而喻了。答题模板:修辞手法+作用、效果+前后内容。
三、把握“以意绘景,借景抒情”的多样艺术手法
“即景抒情”诗从艺术表现手法上看变化无穷:
①写景角度富有变化。作者观察景物的立足点和描写景物的角度多有变化,如高、低、俯、仰的变化。
②描写景物的方法多种多样。作者描写景物的方法很多,一般着重于从外在表象去绘形、绘声、绘色。如“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还常采用虚实结合如“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以动衬静如“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明、暗对比如“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以小见大如“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粗笔勾勒和细部描绘相结合如“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其他还有白描、衬托,借景抒情、寄情于景等。
(2017年江苏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0,11题。
秋 兴
陆 游
白发萧萧欲满头,归来三见故山秋。
醉凭高阁乾坤迮①,病入中年日月遒。
百战铁衣空许国,五更画角只生愁。
明朝烟雨桐江岸,且占丹枫系钓舟。
[注]①迮:狭窄。
11.简要赏析尾联的表达效果。(5分)
参考答案
以“丹枫”照应“秋”;寓情于景,想象自己将来烟雨垂钓的画面,表达了自己隐逸的愿望,也暗含无奈和苦闷之情。
[解析]“尾联”又暗示了思考的方向。作为“即景抒情”诗的尾联和结句,一般有如下特点:直抒胸臆和以景结情,运用典故和想象(虚写)。明确方向之后再来看这个题目,目标非常明确。“明朝烟雨桐江岸,且占丹枫系钓舟”,“明朝”二字暗示考生,此句所写都为虚景,是诗人的想象;“烟雨桐江岸”是景,“占丹枫系钓舟”是人物的活动,在这样的情境之下人物看似非常悠闲自得,但结合颔联、颈联以及诗人的平生经历来看,可以想见这想象的情景只是壮志难酬之下的无奈之举。
四川省简阳市阳安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