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读写共生:开创语文学习新局面

2017-02-16江苏

教学考试(高考语文) 2017年5期
关键词:红狐目光学生

江苏 王 俊

读写共生:开创语文学习新局面

江苏 王 俊

“重视阅读,勤于写作”是语文学习的重点,长期坚持,定能奏效。读写结合、读写共生,具有可操作性,值得推广。

语文是最具人文精神的一门学科,“人文素养”是语文新课程标准的核心。阅读和写作是学生丰富情感、陶冶精神、净化心灵的重要天地,是培植真善美、提高修养、健全人格的理想沃土。学生“学会阅读、学会写作、学会做真人”是自身的需要,也是社会的需要。读写互动、读写共生不仅可以解决写作材料和写作技巧问题,更能使学生学会写作思维方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读和写,本来就是孪生兄弟,就像一枚硬币的两面,互为依存,不可分割,互相促进,彼此推动。

一、读催生写

这种模式是先阅读,后写作。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读后感式的读写互动。“感”从“读”中来,感从文本中来。“文本”可以是具体的某一篇文本,也可以是大部头的著作,还可以是一组主题式文本。学生可以单独先读后写,也可以群体读写。可以课上读写,也可以课外读写,还可以举行读书分享交流。

在教学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后,引导学生提炼出作者的感悟:人生践行都必须有“志”“力”“物”的帮助,做到“尽志无悔”,研究学问尤其要“深思慎取”;无论是建功立业、治学或是办其他事情,都要矢志不渝,人尽其力,物尽其用,讲究方法,深思慎取以达成功。之后要求学生围绕“有志者无悔——读王安石《游褒禅山记》”作文,“志”很重要,但要看外部条件、机遇和自己的主观努力,还要讲究方法;也可以就《游褒禅山记》“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展开议论,阐释人若想有所成就,就要树立远大的志向并努力尽志,即使最终未能取得成功也可做到无怨无悔。

再如《史记·魏公子列传》,夷门侯生为什么在信陵君到达晋鄙军之日北乡自刎?如何理解司马迁的“士为知己者死”的价值观?新时代的青年如何赋予“士为知己者死”新的含义并付诸实践更好地实现人生价值?引导学生从人才的“用”与“被用”、等待与寻觅、洁身自爱与患得患失的重重矛盾思考当今之世,得出人才不应患得患失,应当有自己的使命感,应当主动寻觅,报效社会等结论。“社会责任感”“公民意识”等思维火花就迸发出来了。

本学期我在所教班级举行读书笔记交流。第六次交流的内容是《语文阅读欣赏》中的《沙之聚》《大地上的雕塑》《绿色的太阳》,有12名同学分别围绕“为生活画上一片绿叶”“八面来风聚人心”“奏响人与自然的和谐之歌”三个方面与全班同学进行了分享交流。如此学生动手写作了,感受到了思考、表达的乐趣,也可悟出写好作文必须多读书的道理。读书是写作的不竭源泉。

二、读写互换

读写互换主要有仿写、补写、扩写、改写等几种形式。

《现代散文选读》刘鸿伏的《父亲》有一段话:“一双赤脚在山地的大雪里跋涉,那是父亲;一把斧头舞出清寒的月色,在猫头鹰的啼叫里荷薪而归,那是父亲;一枝青篙逼开一条莽阔大江,那是父亲;一犁风雨阵阵野谣披蓑戴笠的,那是父亲;一盏红薯酒就可以解脱一切愁苦的,那是父亲。”仿照这样的句式可以写一段表现父亲的勤劳、质朴,苦涩、艰辛的劳动美的场景。

“背负沉重的柴火艰难地在泥泞的土路上蹒跚的,那是父亲;一根扁担挑出火红朝霞,在小麻雀的欢歌声中满载而归的,那是父亲;一声牛歌唱醒沉睡大地,在希望的田野上描绘丰收图景的,那是父亲;父亲呵,即使我手中的笔使得如你手中的镰刀一样潇洒自如,面对家乡苍茫的原野里你渐渐稀疏的白发我又能写些什么?”

再如读了《现代散文选读》中《怀念红狐》后,让学生发挥想象,在横线上为下文续写一段话:红狐迫不及待地叼起狐崽看了看我们,便飞快地蹿出,消失在了茫茫的夜色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个月后,我又遇到了那只红狐……

当时相当一部分同学没有吃透原文旨意:红狐消失后首先是红狐对幼崽的爱护,然后是对人的感恩。有同学竟然写红狐本性不改,又来偷鸡了;有同学将续写重点放在了父母为我的学费犯愁上;还有的同学没有处理好上下文的衔接,写道“再也见不到红狐了”……大部分同学没有描写意识。也有的同学真能写:

看到那火焰一般的身影渐渐消失在我的视野里,我突然觉得很轻松,转身,回屋,关门,睡觉……

就这样平静地过了几天,开学的日子越来越近了,可是,我的学费却还没有着落,看着父母一日日布满担忧的脸庞,我突然觉得有一丝后悔,如果当初没有……

清早,开门,意外地发现门外躺着两只野山鸡,似乎被什么咬断了脖子……这种情况持续了近一个月,时而是山鸡,时而是野兔,就这样,我的学费凑齐了,到底是哪位好心人这么帮我们呢?

——学生作文

红狐一口气将幼崽叼到洞里,轻轻放下它们,一只一只仔细地检查,看它们是否受伤,是否变得瘦了。四只幼崽活脱脱的,红狐的双眼由疑惑变得湿润了,看着活蹦乱跳的孩子,它似乎明白了些什么,眼中闪着泪光,它用爪子不停地拍着幼崽,低嚎了几声,似乎在教导它们不要忘记那一家人的恩情。幼狐被它安全地带回来了,那一家人又会陷入攒学费的痛苦之中,它看着自己的孩子,心中暗暗决定,它要送一只幼崽给他们,来报答他们的恩情。

——学生作文

写作是对阅读成果的综合检验。

可以训练学生将古诗改写成散文。例如下面的例子:充分想象,合理描写,将杜甫的诗歌《登高》改写成散文。

登 高

时值深秋。

我拖着沉重的双脚,蹒跚在夔州,吃力地登高。

放眼望去,天高风急,秋气肃杀,清清河洲,白白沙岸,鸥鹭孤独,低空飞翔。

耳边是阵阵猿猴的哀啼,“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落叶飘零,无边无际,纷纷扬扬,萧萧而下;奔流不尽的长江,汹涌澎湃,滚滚奔腾而来。

韶光易逝,有限的生命正逐渐凋零,而宇宙却无穷永恒。我即将走完自己的一生,却始终未能给国家做出些贡献,几分惆怅涌上心头。

我万里漂泊,常年客居他乡,面对此秋景,更觉伤悲;有生以来,疾病缠身,今日独自登临高台。

满目萧然壮阔,不禁悲从中来。

世事艰难,生活困苦,我常恨鬓如白霜,浊酒消忧,却怎奈潦倒,以至不得不停杯。

耳边,尽是猎猎秋风在哀鸣。

——学生作文

先读后写,读写互换,都是着眼于文本思想内容,都是对原文本的再思考和再创造。

三、读写共生

下面列举国际部中澳国际班高一“阅读重组”类的试题:

TEXT 1

大众时报社论—历史名城保护

去过意大利的游客,印象最深的就是那儿各式各样的古教堂。纽约则以她新旧杂陈的建筑所构成的强烈对比吸引着无数的游人。这些老城区,老街道在各国都受到重视,甚至被当成国宝来保护。

中国有不可胜数的文化遗产,其中一部分历史名城的古建筑和遗址已被列入全国、省、市的文物保护单位,还有相当数量有价值的文化古迹未被列入保护。在房地产大幅飙升的今日,这些未列入保护的古迹及历史名城街区却得不到重视,或任其荒废,或被毁被拆,令人心碎。

目前在中国的历史文化遗产中,历史名城保护是最难的。因为要将古建筑或古街道附近的环境整体规划。将古代风貌融入现代,需要完善的立法及执行。政府机构与保护地区的工商业和居民也需要密切沟通配合。更重要的是需要大量的资金和高度的技术。但无疑地,若是我们今日不努力去做,将来就会留给子孙无穷的遗憾。

TEXT 2

旅游杂志读者来信

编辑先生,您好!

我住在荆州,最近我们这条有五百多年历史的川沙街,终于在争吵了十年以后,整修完竣了。我们每家每户都用油漆粉刷过,屋瓦窗门焕然一新。现在整条街的外观又回到了明清时代,周末假日吸引了许多游客,给地方带来很多财富。

然而,翻修后的古建筑并不适合现代人的生活。房子里面没有纱窗,地面还是青砖,潮湿阴暗;外头只有一盏灯笼,虽然使人一见则发思古幽情,但晚上进出容易摔跤。另外,游客增加以后,狭小的街道人潮汹涌,我们的日常生活受到严重的干扰,有的人不经允许就随意闯入家中参观,真是令人难以忍受。

编辑先生,住在历史名城的古街道上,成为观光的对象,到底是福还是祸。

读者刘晓春敬上

Question

你现在住在维多利亚州,最近当地政府要在你住的一个老城区进行整修。你应邀参加一个座谈会,谈谈整修的问题。你要用以上两篇文章的材料准备一篇演讲稿,谈谈保护本地历史古迹的重要性以及应该注意的问题。

要求从上面的每则材料中各提取10个要点,没有10个要凑足10个,多于10个要挑选出10个。然后从20个要点里选择10个要点,组成新的文章。

澳洲语文这道题是典型的“读写共生”这个模式是:写—读—赏—悟—写—读 。

写决定读,写来自读,读指导写,读写有机结合——读写共生的境界是写作、阅读的原动力,是师生共读、师生共写,老师参与分享交流,是更高境界的读写结合。

对张晓风的《不识》进行读写共生教学设计时,我从学生的写作现状入手。有老师在指导记叙文写作时曾说,写好记叙文很简单,写最熟悉的父亲或母亲,写出他或她的三个故事,每个故事写好一个细节就是好作文。有同学说:这样未免太俗套了,没有新意。我告诉学生这只是一个借口,是对父亲或母亲不熟悉、不了解,没有走进他们的精神世界。然后要求学生整体感知,快速阅读张晓风的《不识》,简要概括“我”印象中的父亲的故事,理解父亲故事背后的内涵,赏析父亲故事的妙处,梳理父亲故事的内在联系。接下来就是启示写作技巧,探究材料的选择。在审题立意的基础上精心选材是写好记叙文的关键。

①选材的原则:有利于主题的开掘,有利于主题的表现和情感的抒发,有利于800字的文章构思。

②巧妙组材:材料的有机组合要避免平铺直叙,要一波三折,体现波澜。

③刻画细节:唯有细节描写才能真实感人。

④凸显个性:每一个个体人物都是“熟悉的陌生者”,都是典型的“这一个”,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如父亲具有阳刚之气、执着之美、慈柔之心。

⑤渗透情感:记叙文往往通过写人叙事来抒发情感,表达哲理感悟;对父亲由不了解、不深识到读懂,表达了对父亲的愧疚、自责、理解、思念、崇敬。

⑥以小见大:小故事包含大道理,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相隔天涯,而是彼此面对却不能走进对方内心。

“生活、思考、表达”是写作的核心要旨。切不可丢掉生活和思考,一味想当然地大讲特讲所谓的写作技巧和构思模式。内容决定形式,这是大家的共识。为什么我们要本末倒置呢?

写是对读的综合检验。以“文本”为范例, 找出走进文本、提高阅读能力的规律和途径,自觉地运用这些规律,采取科学的办法,因势利导,使学生从教师指导阅读材料的过程中受到启发,逐步培养起正确的阅读理念,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掌握有效的阅读方法,从而大大提高阅读能力。而且可以让学生离开教师自己去读,读的效果同样好,甚至更好。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最终要在“写”上反映出来,也就是说他要学会运用自己通过阅读获得的全新的词句和悟出来的东西,而这也就是如何写的问题。写作能力的逐步提高,又会促使学生更加热情地去读、去悟。这样一来,读与写就在互动过程中逐步形成良性循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读写的有机互动。必将全面提高学生的读写水平,乃至整体素质。

例:请以“父亲的目光”为题写一段话,200字左右,运用细节描写手法,表达对父亲的特有情感。

父亲的目光

书房,静谧。只有台灯亮着,书还摆在灯下。透过虚掩的门,我感到背上有一道亮亮的目光。一个字也看不进去,下午的情景又浮现在眼前。好不容易放了半天假,朋友们的盛情难却,约好去溜冰。找了半天借口,终于溜出了门。一出家门,绷紧的弦一下子就松了。可是,想起出门时父亲那道颇有含意的目光,心中不禁又多了几分胆怯和不安。

刚下楼,朋友就迎上前来,有说有笑。走在街上,毕竟有些心虚,我不时回头,总感觉父亲的目光火辣辣地照在脊背上。忽然,我发现父亲的身影出现在对面一家小店里。我心里极其不安,内疚迅速转化成气愤,父亲在四处张望,他是在跟踪她的女儿。

我干脆愣愣地站在那儿,直直地望着他,那个略显苍老的,我的父亲。父亲也显然看见了我,但又装得若无其事地走进旁边的理发店。

后来就是对峙。父亲冷冷地盯着我,要我解释我的谎言;我恨恨地看着父亲,要他解释他的“丑态”。说这两个字的时候,父亲扬起了他的巴掌,他那严厉的目光忽而浑浊。我在心里为我的“胜利”高兴,对峙仍然持续。我发誓总有一天,我要走得远远的,远远的。

晚上回家,仍然饿着肚子。关上门,拧亮灯,想与父亲隔绝开来。他没有睡,在餐厅里一支接一支地抽烟。平时,他本人不是很爱抽烟的。忽然,房门轻轻打开,一碗热腾腾的饭菜轻轻放在书桌上,是父亲。我不敢抬头,我不敢对视那道满含期望的目光。当我把碗送回餐厅时,却迎上父亲的目光——那分明含着无奈与失望,分明含着期待与关爱的目光。我匆匆地逃回书房。

书页上洒满灯光,我看到的却是整纸目光。那是父亲的,分明是父亲的;只有父亲,永远无声息地用他的目光呵护着他的女儿。在昏黄的灯光下,那目光早已化成一股暖流,热了我的双眼,溢满我的心灵。其实,其实父亲永远都是父亲。

我知道,我是可以走得远远的,走到天涯海角。可是,我怎么能走得出父亲那道永远的目光呢?

我走不出啊!

[简评]出家门时父亲的目光是“颇有含意”;走在路上,“总感觉父亲的目光火辣辣地照在脊背上”;对峙时,父亲的目光则是“冷冷的”;扬起巴掌时,目光又成了“严厉的”“浑浊的”;而送来饭菜时,父亲的目光又是“含着无奈与失望”“含着期待与关爱”。生动的细节描写,来自于对父亲的爱和细致的观察。父亲的形象并不是十全十美的,这一切都是建立在对女儿的爱的基础上的,正因为这一点,父亲的形象才是真实的、立体的。

在设计《人在草木间》读写共生教学案时,我让学生对“茶”字拆字思考:“茶”由“艹”“人”“木”三部分组成。能说出你的思考和感悟吗?

人在草木间,茶是一种植物;“柴米油盐酱醋茶”,茶是一种生活,茶如人生。人和草、木都是单个的有生命、有情感的个体,草木泡入水中能成为“茶”或“药”,都有自身的价值,人也一样,个体的价值只有融入社会、融合社会主流才能体现,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我们要从容淡定,淡泊宁静。然后让学生整体感知,快速浏览刘梅花的《人在草木间》,体会作者对“茶”的独特感悟,比较自己的感悟,说说作者选用了哪些材料。在学生和作者思维碰撞后,体会生活在别处、生存在当下的哲理感悟或情感抒发。再启发学生结合生活中的某一景(也可以是“物”“人”“事”)写一段哲理思考、感悟,或抒发情感,200字左右。

一日,老爸闲聊无事,见我又捧了茶杯,便来了兴致,说要与我探讨这其中的道理。我不禁两眼翻白,平素我只喝茶,却从不品尝这其中的道理。

老爸顺手替我重倒了杯水,爸爸问:“你知道这杯中水是什么形状吗?”

“简单,与杯子的形状一样。”

“等等,”老爸特意又拿了一个碗过来,将水倒入其中,“现在的水又是什么形状呢?”

“当然与碗的形状相同。”

老爸沉默,眼却盯着我,我认为我答对了,该不错了吧,正等着表扬呢。

“那你知道这是什么原因吗?”老爸又开口说道。

“这水是无形的啊,它是液体,不停地流动,当然形如载体啊。”

爸爸笑了,我也笑了,我满以为抓住了要害呢。不料老爸接着说:“你只会品茶水的一个味,什么道理都没品出来,你所说的任何人都会说,可它就只是这么浅的原因吗?”

“水是思想空空,毫无主见,它的命运永远只能掌握在别人手中。”老爸拍着懵懵懂懂的我。

——学生作文

我从小就对雨有一种难以名状的情感。我成长的范围很小,只有一条窄窄的小巷,每到雨天,雨滴欢快地落在瓦片上,发出清脆的声响,小小的我便喜欢坐在门框旁,呆呆地看着雨无羁绊地落下,又轻盈地溅起一朵朵水花,然后织起一匹遮天盖地的白纱……

长大后,上学了,繁重的功课让我渐渐疏远了雨,很少那么纯粹,那么投入地去聆听雨的吟唱,品味雨的舞姿,我似乎忘了自己曾经是多么钟情雨。“快看,下雨了。”同桌轻轻拍了我一下,我在桌上高高的书本间吃力地抬起发胀的脑袋,扶了扶眼镜,朝窗外看去……可不是吗!那熟悉的声音、熟悉的身姿让我感到一丝惊喜,但又有一丝陌生。

雨细细密密地从天而降,窗外的水杉树在雨中越发显得油亮。“嘀嗒嘀嗒”声由缓变急,最后竟成了“沙沙”的声响。

我伏在桌上,怔怔地看着这久违了的故友,童年一幕幕在脑海中闪过:寂寂的小巷,普通的小瓦房,一个小孩坐在门口的小板凳上,看着那似烟似雾的雨……而现在,雨为什么如此陌生?

窗外的雨越发大了,我细细地聆听着,品味着。雨没有变,变的是人。小时候,品雨是一种快乐,一种简单的快乐;长大后,品雨是一种奢望,一种简单的奢望。

——学生作文

在学生交流分享时我适时参与,与学生共享:在沧海人世之中,每个人都宛若一片茶叶,或早或晚要溶入这变化纷纭的大千世界。在融汇过程中,每个人都要从生到死,贡献自己的一生,走完自己人生的历程。在这个过程中,社会不会去刻意地留心每一个人,就像在饮茶时很少有人会在意杯中的每一片茶叶一样。茶叶不会因溶入清水不为人在意而无奈,照样只留清香在人间;我们每个人也不必因融合于集体不被人所关注而沮丧,因为我们已经在融汇过程中成就了他人,帮助了社会,贡献了自己,陶冶了人生。

孔子在《中庸》说:“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阅读催生写作、阅读写作互换、师生共读共写的摸索实践等,“读写共生”是最符合学生认知规律、最能提升阅读写作能力的方式。作为教师应该找到一条合适的读写途径,最大限度地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语文素养,并最终使其独立阅读、独立作文的能力形成,以适应现代社会终身学习、终身发展的需要。“读写共生” 能使学生的情感和意志变得更加丰富,更加深刻,更加广阔,更加纯正;写作必然会促使人去读更多的书;读,又引发更多的写,最终形成写、读、思的良性循环。待学生能写出一篇有见解有思想有艺术水平的文章,一切的阅读积累和阅读收获就都在里面了。

江苏省姜堰市第二中学)

猜你喜欢

红狐目光学生
会变的目光
您的目光 我的成长
小红狐脱险
请别告诉她
这才是真正的PS高手
数字金字塔
背后的目光
赶不走的学生
学生写话
谁最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