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17年全国新课标卷作文题之浅见

2017-02-16重庆

教学考试(高考语文) 2017年5期
关键词:作文题命题新课标

重庆 石 莉

2017年全国新课标卷作文题之浅见

重庆 石 莉

每年的高考都是社会关注的焦点,其中最惹人关注的莫过于作文。对于作文似乎各行各业的人都有话说,微信、报刊上各色高考作文评论和解读纷至沓来,广大语文教师对作文的看法也不尽相同。笔者也想就2017年全国新课标卷三套试卷的作文题谈谈自己的粗浅之见,如有不当,敬请批评指正。

一、全国新课标卷Ⅰ:贴近时代,关联生活

[考题呈现]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据近期一项对来华留学生的调查,他们较为关注的“中国关键词”有:一带一路、大熊猫、广场舞、中华美食、长城、共享单车、京剧、空气污染、美丽乡村、食品安全、高铁、移动支付。

请从中选择两三个关键词来呈现你所认识的中国,写一篇文章帮助外国青年读懂中国。要求选好关键词,使之形成有机的关联;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这道作文题颇具时代性。材料列举的十二个关键词与时代主题相吻合,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也是2017年各大媒体聚焦的热点话题。在我看来,它延续了2015年以来的任务驱动型作文模式。

任务指令一:选择两三个关键词,使之形成有机的关联。要求从十二个关键词中选择两三个,给了考生丰富的选择空间,具有开放性,能激发考生的表达欲望,也满足了城市、乡村不同地区考生的需求,尊重了各个层次的考生,让广大考生都有话可说。只是所选关键词之间必须“形成有机的联系”,这相对增加了难度。考生必须审视关键词间的联系点,通过主题式、辩证式、递进式、对立式等多种方式寻求最佳立意。

任务指令二:呈现你所认识的中国。这个指令很大,不妨化大为小,写其一个方面,一个特点,一种精神,形成考生对中国某个方面的印象。“你所认识的”表明作文中必须包含考生自己的认识、感受和体会,可以从几个横断面展开叙事,也可以用理性思辨建构文章,借此展示考生对国情的了解和对现实的关注。

任务指令三:帮助外国青年读懂中国。这个指令,增强了写作的对象性,要求考生在写作过程中以“外国青年”为读者,需要考虑外国青年的认知,其中隐含着与外国青年的对话。考生可想象自己面向全体侃侃而谈,也可预设某一个或某一类外国青年与之对话。作文时,可以借助书信体、解说词、演讲词这类文体,以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笔者仔细揣摩这十二个关键词,组合其中的两三个,确定了以下几种立意:①选择大熊猫、美丽乡村,可以展示美丽而有生机的生态中国,由此呼吁生态保护;②选择共享单车、高铁、移动支付,可以展示科技创新的现代中国;③选择中华美食、食品安全,可以在展示悠久文化面貌的同时,审视严峻的现实;④选择京剧、长城,可以讲文明古老的传统中国;⑤选择中华美食、广场舞,可以展示中国人民热情、热爱生活的面貌;⑥选择空气污染、食品安全,在展示严峻现实的同时寻找破解策略,呼唤绿色发展;等等。

总之,这些关键词搭配组合的自由度很大。考生可以发挥想象,合理创造,展示中国的发展也要正视发展中的不足,居安思危,为中国的改革和发展出谋划策,并敢于担当使命。立意越新,越有独到之处,作文价值也越高。

二、全国新课标卷Ⅱ:贴近传统,注重传承文化

[考题呈现]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①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

②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

③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李清照)

④受光于庭户见一堂,受光于天下照四方。(魏源)

⑤必须敢于正视,这才可望敢想,敢说,敢作,敢当。(鲁迅)

⑥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毛泽东)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无数名句化育后世。读了上面六句,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以其中两三句为基础确定立意,并合理引用,写一篇文章。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笔者所在的地区考的正是这道作文题。这也是在中国传统文化不断升温、语文教材古诗文篇目有所增加的现状下必然出现的一种重要评价手段。这道作文题源于传统文化,但又不失时尚,体现了高考作文命题的指导原则,即体现时代方向,也秉承了命题者们常说的“一点四面”的导向功能。

对考生来说,这些名句并不陌生,特别是①②⑥三句。但纵观全国新课标卷三套试卷以及其他省市考卷的作文题,这道作文题相对来说更有难度。在高考时间有限的情况下,考生揣摩句子含意至少要花3分钟,还要抓紧时间立意、构思、写作,真不简单。在理解每个名句的含意后,还要在六个句子中寻求相似点、联系点、矛盾点,以其中两句或三句为基础确定立意,考生思维要迅速活动,纵向联系、横向展开,这更难上加难了。确定立意后,在写作过程中,如何才算“合理引用”?这不仅考查考生的思辨能力,更考查考生写作语言的创新性、综合性。

笔者认为,这道作文题的难度和深度刚好符合高考选拔性考试的特征。全国新课标卷Ⅱ中的其他题相对简单,作文题区分度明显,刚好能拉开考生之间的差距,能让真正具有思辨能力、写作能力的考生脱颖而出。这道作文题有很大的发挥空间,单独看这六个名句:第①句“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隐含着自强奋发、力求进步、拼搏之意;第②句“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正是思念家乡、家国情怀的流露;第③句“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李清照)表明了坚持自我、保持独特个性、注重内在品质、豁达自信的人生态度;第④句“受光于庭户见一堂,受光于天下照四方”(魏源)倡导开放进取、提升境界、放眼天下、注重格局、兼听则明、博观约取的博大胸襟;第⑤句“必须敢于正视,这才可望敢想,敢说,敢作,敢当”(鲁迅)主张正视问题、直面困难、勇于实践、敢于担当;第⑥句“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毛泽东)表达自信豪迈、敢于担当的胸襟气度,也可以看作一种结果。综合看这六句,既涉及个人“小我”的人生追求和处事方式,也涉及国家、社会“大我”的主流倾向。六个句子,源自不同的时代,体现了传统文化的一脉相承、生生不息,也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历久弥新。

从作文题的设置来看,命题者要求考生“以其中两三句为基础确定立意”,考生可根据自己的感触与思考自行组合名句,这样观察材料的视角丰富了,立意选择多样了,可拓展的空间也很大。如果要我来立意,我会选择以下组合:组合①⑤,探讨君子不但要敢于正视,还要自强不息;组合①⑥,说明自强不息才能成为今朝风流人物;组合③⑥,探讨相信自己,敢于担当,论述过程中插入第①句,论述不能盲目自信,自信的前提是要自强不息;组合①④,说明君子只有自强不息才可以真正受光于天下;组合②⑤,表达个人对家国情怀、社会现实的关注与思索;组合②④可以谈既要有故园之心,也要有四海之志;组合②④,说明与其思念故乡,不如放眼天下;组合①③⑤,说明先自省,再自强,后自信;组合①③,阐发没有自强,就无所谓自信,没有自信,也就没有自强;等等。

立意确定后,在写作过程中,还要“合理引用”名句,这个指令正如某些专家评价的“暗含了文化传承与语言表达等方面的丰富期待”。我们知道,“引用”就是把名言、史实等资料或诗词、典故、熟语有选择地组织到文章或讲话里;根据所引用的语句是否指明了来历,可以分为明引和暗引两类;根据所引用的语句是否有改动,可以分为直接引用和间接引用两类;根据所引用的语句与原话的意义关系,可以分为正用、反用、借用三类。不管怎么引用,都是为了表达感情,说明自己对新问题、新道理的理解。引用可以使论据确凿充分,增强说服力,丰富启发性,而且语言精练,含蓄典雅。写作本题时将名句自然融入文章,与全文浑然一体,才会真正符合命题意图。

三、全国新课标卷Ⅲ:贴近考生,关注成长

[考题呈现]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今年是我国恢复高考40周年。40年来,高考为国选材,推动了教育改革与社会进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40年来,高考激扬梦想,凝聚着几代青年的集体记忆与个人情感,饱含着无数家庭的泪珠汗水与笑语欢声。想当年,1977的高考标志着一个时代的拐点;看今天,你正与全国千万考生一起,奋战在2017的高考考场上……

请以“我看高考”或“我的高考”为副标题,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看到这道作文题的瞬间,笔者觉得似曾相识。经过回忆,猛然想起2007年重庆自主命题的时候,作文题就是以“酸甜苦辣话高考”为话题,当时正值恢复高考30周年纪念。查阅资料,继续追溯,其实这类题目在九十年代及世纪初也出现过。此类话题,在适逢恢复高考40周年纪念再次出现,着眼于引导考生在社会历史的大背景之下审视个人发展,原本无可厚非,但反复出现,就有“撞题”之嫌,缺乏创新。为什么命题者在命制这道作文题的时候,没有想过把往年全国各地的高考卷找来看看?善于根据社会热点押题的语文老师,极有可能带领学生训练过类似作文题,也就打破了高考题的神秘感、权威性,在一定程度上削减了高考的公平性。

当然,此题也不乏好处。首先,该话题紧贴学生实际,每一个高考学子都有话可说,能引起考生的共鸣,让考生回忆起自己备战高考的艰辛和决心,这就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模式化写作,容易写出真情实感,对培养考生情感价值观也有重要作用。其次,该作文有话题,审题上没有任何障碍,给了考生明确的方向,不容易跑题、偏题。在审题相对容易的情况下,主要比拼的就是考生的文学内涵、思想、创意以及充分挖掘材料、组织语言的能力。再次,避免了套作。这道作文题,不再是考查考生储备了多少素材,而是重点考查考生的思考能力和思维表达能力,符合高中作文教学的宗旨。

但如果考生只局限于自己以及身边人的高考,难免显得小家子气。作文材料其实隐含了四方面的内容:

①高考对国家、社会的作用,即为国选材、推动了教育改革与社会进步。这就要求考生将视角放在高考对国家的贡献上来宏观论述,阐发对高考制度的理性认识。

②高考对群体、家庭、个人的意义,即激扬梦想、凝聚记忆、饱含情感,考生可以围绕这三方面,选择一些经典的高考片段组织成文,表达对高考岁月的追忆、缅怀、感激之情。

③高考与时代接轨,是时代的见证。那就需要考生将眼光投注到历史和时代上去。

④高考与考生自身命运密切相关。这也提醒考生回扣自我,观照内心,叙述与“高考”共同走过的往事,抒发备战高考的酸甜苦辣,阐发高考备考经历对自我成长的意义。

尽管有四层内涵,但仔细揣摩命题者的意图,笔者以为,此题精准的立意应该是:将自我或小我的高考融汇升华到大我、整个国家民族、整个时代的高考,以激励广大青年将个人理想融入到国家和民族的事业;将历史的高考与现实的高考甚至与未来的高考贯通,以感悟古今融通和传统的继承与创新性发展等重大问题;将高考中散发的正能量释放出来,以鼓舞更多青年奋战高考的决心和毅力。这样的文章才更有深度、热度和温度。

当然,材料之后的两个副标题,“我看高考”或“我的高考”,其实是有文体倾向的。如果是前者,应当写成议论文,因为“看”明确指向议论。既然是议论文,就要力求论点明确、论据丰富、论证多样,材料内涵可以启发考生,引发联想,有助于考生行文布局。如果是后者,就应当写成记叙文。在如今高考议论文横行天下的背景下,这样的副标题无疑让人眼前一亮。我想命题者也是希望通过这种方式,再次唤起广大高中语文教师和学生对记叙文的重视。人教版语文必修一教材中“表达交流”就是针对高中记叙文的写作指导,其中“写触动心灵的人和事”“记叙要选好角度”“写事要有点波澜”对副标题“我的高考”的写作应该有很大启示。“我的高考”着眼于自我的亲身经历和生活体验,自己经历过的就会有感想,更易发挥。高考是指挥棒,时刻提醒着高中语文教师,在今后的作文教学中,切莫置记叙文于不顾。无论是记叙文还是议论文,我想,命题者终究希望看到考生对高考有个性化的思考,有真情实感的流露,有放眼天下、关注时代的胸怀。

综上所述,全国新课标卷三套试卷的作文题虽难易有别,但各有千秋,无不体现了命题者的智慧,都符合高考作文命题的指导原则,体现了时代方向,落实了“立德树人”考查重点,也突出了对人才的筛选功能。学生写作能力、思维水平的训练将一直是高中作文教学的重点。

重庆市万盛经开区教师进修学校)

无题

林徽因

什么时候再能有

那一片静;

溶溶在春风中立着,

面对着山,面对着小河流?

什么时候还能那样

满掬着希望;

披拂新绿,耳语似的诗思,

登上城楼,更听那一声钟响?

什么时候,又什么时候,心

才真能懂得

这时间的距离;山河的年岁;

昨天的静,钟声

昨天的人

怎样有在今天里划下一道影!

猜你喜欢

作文题命题新课标
2021年《路》刊高考作文题全覆盖
欢迎订阅4-6年级《新课标 分级阅读》
体现新课标 用好新教材
欢迎订阅4-6级《新课标 分级阅读》
2018年高考全国卷Ⅱ作文题解读
2016高考作文题:在复杂要求中寻求平衡
各省高考作文题汇总:你觉得哪套作文题最难写?
初探新课标下高中英语听力
2012年“春季擂台”命题
2011年“冬季擂台”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