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结构,新题型,新亮点
——2017年高考语文全国新课标卷简评
2017-02-16江西洪柳泉
江西 洪柳泉
编者按:本文是《教学考试》杂志社发起的第一批原创试题研发项目前期活动“我评高考真题”的优秀文章。
新结构,新题型,新亮点
——2017年高考语文全国新课标卷简评
江西 洪柳泉
2017年高考全国新课标卷的语文试题是变化最大的一年。首先是试卷结构的变化,这一点在考前就已经在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中明确指出,可以说是情理之中的,这里毋庸赘言。倒是有几个考点的变化,可能是出乎我们意料之外的,不妨当作新亮点提出来,以求大家指正。
亮点一
论述类文本阅读增添了论据与观点的关系的考查。
2017年论述类文本阅读选择了“气候正义”“青花瓷”“乡村记忆”等题材,可以说是“人文与科技兼顾,传承与发展共存”。值得我们关注的是三套试卷的第2小题都是要求考生选出“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从四个选项的设置来看,不管是正确的还是非正确的项,其实都是让考生理解论点、论据和论证的关系,这也是论述类文章所要求的最基本的阅读能力之一。这种题目在近二十年的高考中都未出现,今年“横空出世”似乎向我们释放了一个信息:不要在个别的词句上刻意斟酌,应重视对整体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亮点二
实用类文本阅读,非连续性文本终于亮相。
所谓“非连续性文本”,是有别于以句子和段落组成的“连续性文本”的阅读材料,多包含统计图表、图画等。而统计图表、图画等材料的特点是直观、简明,概括性强,易于比较,在现代社会被广泛运用,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须臾不可离,其实用性特征和实用功能十分明显。学会从非连续文本中获取我们所需要的信息,得出有意义的结论,是现代公民应具有的阅读能力。几年前就传出实用类文本阅读要选非连续类新闻材枓的消息,今年终于在全国卷中正式亮相。从选材来看,全国卷三套试卷,卷Ⅰ关注的是引领时尚的“电视频道制播”,卷Ⅱ关注的是与百姓密切相关的“垃圾处理”,卷Ⅲ关注的是传承人类文化的“图书馆事业”,图文并茂,选材丰富,无疑使高考向生活又迈进了一大步。从考点的设置来看,因为是首次亮相,设题较为简单,主要是筛选信息概括信息,以后估计会增大考查的难度。
亮点三
语用题新增了逻辑思维——推断能力的考查。
今年全国新课标卷三套试卷的第21小题考查的都是考生的推断能力,要求考生先要找出错误的推断,再用恰当的语言将之表达出来。从考点的角度来讲似乎与第20小题重复,其实是一种必要的补充。20小题侧重推理,考查的是逻辑的严密性;21小题侧重判断,考查的是思维的准确性。判断与推理是逻辑思维的两个重要方面,这道题的出现也向我们传递出语文高考对于考生语言逻辑思维能力的重视。
亮点四:
作文题由预设立意转向预设材料。
今年全国新课标卷Ⅰ作文题体现了命题人对考生的尊重及对写作自身规律的尊重,是一道非常成功的作文题。以往的材料作文是从材料中得出观点,然后考生结合材料、或另举事例、或联系现实证明自己的观点,体现的是审题得出观点——证明观点的写作过程;今年的作文题是只给出关键词,要求学生围绕选定的关键词,自主确定其中的关联,然后进行叙述或论述,最后得出自己的认识或观点的写作过程。以前的作文考题往往让考生在审题上颇感纠结,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命题人自觉或不自觉地把自己个人的意图隐藏了在材料之中,有意或无意中把自己个人的思想强塞进考生的头脑,以致考生一拿到作文题就习惯性地绞尽脑汁去揣摩命题人的意图,寻找所谓的核心立意,直接导致的结果是作文成绩最终取决于立意而非表达。但今年的作文,呈现在考生面前的仅仅是材料,命题人自身完全退出题目之外,把写作的自主权完全交给考生,只是在表达上给予一些必要限制,既给考生提供了巨大写作空间,又有效防止套作,评判的重点不是放在“对与错”上,而是放在“高与低”上,这就能极大提高测试的区分度和有效度。
江西省乐平市第三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