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弹幕鬼畜空耳……你们究竟是几个意思?

2017-02-16郝志舟

中国青年 2017年2期
关键词:鬼畜弹幕用户

文-郝志舟

弹幕鬼畜空耳……你们究竟是几个意思?

文-郝志舟

“弹幕就相当于班里的同学,

你在看视频时,

让你有一种好多人在陪你看的感觉。”

一个做动漫视频的网站异军突起,短短几年之内就在以烧钱著称的互联网视频行业占据一席之地,不仅成为一个标杆,还成为一种文化的聚集地,实在是让“行家”大跌眼镜。存在就有其合理性,做动漫的视频网站多如牛毛,为啥AcFun和bilibili就能成?回过头去分析,理由有千万条都不止。但其中最重要的一条,恐怕离不开弹幕的功劳。

一般的解释是,“弹幕”最早出现在军事领域,指的是使用密集火力对某一区域进行攻击。2007年1月,日本视频网站“NicoNico”上线了这个新功能,用户的评论会在延迟三秒后从视频画面上方以悬浮的姿态飞过。之后,国内的AcFun和bilibili网站也采用了这个方式,把弹幕功能引入中国的互联网视频。2013年之后,其他主流的视频网站也逐渐开始在其视频上增加弹幕功能。看视频的时候,随时有话要说,一边吐槽,一边乐不可支地观赏,渐成这一代年轻人的习惯。2014年7月,猎豹浏览器甚至搞了一次带弹幕的世界杯直播。一个月之后,《小时代》电影上映时,观众居然可以一边看电影一边吐槽,评论的内容在大屏幕上现场直播,让电影也“弹幕化”了。

弹幕的喜爱者,还挖出了中国弹幕的“黑历史”。董其昌于1597年所作的《婉娈草堂图》,因为有大量留白的布局,反而成了乾隆皇帝题跋的好地方:除了董其昌自己的落款之外,剩下的那些空间几乎都被乾隆的题字占满了。网友翻出这幅画作,将其揶揄为“中国最早的弹幕,弹幕活跃贡献者是爱新觉罗·弘历”。而观者亦不无“泪目”,称其“载体在变,却千古与同”,评判今天的技术“弹幕姿势不高,会挡到内容”。虽是笑谈,但字里行间那种喜感呼之欲出。

不过,时至今日仍然有许多人搞不清楚弹幕中的“弹”字读Tan还是读Dan。最被广泛接受的解释是,因为这些弹幕评论系统使评论从屏幕飘过时,“效果看上去像是飞行射击的子弹”,所以,应当读作“蛋木”无疑。

为什么需要弹幕?

仅仅是评论能够“飞行”,恐怕不足以说明弹幕在他们心里的重要性。

有位用户在回答为什么喜欢弹幕文化时曾经这样列举了发出弹幕者的常见角色:“野生字幕君”“万能科普帝”“空耳君”“资源帝”“神弹幕”“打码君”“真·高能君”“激燃刷屏团”……既能观看视频,还能用评论互动获得共鸣,更重要的是,这些弹幕对于用户来说,是一种必不可少的“助攻”。

比如,看恐怖片时会有“高能预警君”提前警示,让你在面对即将到来的恐怖镜头时不至于吓一跟头。看科普类视频的时候,有学霸般的“科普君”会跳出来解释具体情境背后的因果,便于你理解剧情。看喜剧搞笑片,则会迎来一大波“吐槽君”,“看弹幕的时间比视频多,很多时候亮点在弹幕里。”弹幕比视频本身还要精彩,成为这类动漫网站的一个独特现象。

而B站中居然还有“护眼小分队”这样奇怪的角色存在:“此组织成员常常与‘真·高能君’联动。‘真·高能君’负责预警、提醒,护眼小分队则是直接参与作战,在各类恐怖、惊悚、重口、可能引起不适的画面中迅速抢占有利地形,及时用弹幕覆盖负面元素。”可谓相当贴心。

“弹幕就相当于班里的同学,你在看视频时,弹幕会在不知不觉中营造超级强大的氛围,让你有一种好多人在陪你看的感觉。”《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中主人公松子单身独居,当松子再次一个人回到空荡荡的家里,轻声说道“我回来了”时,“欢迎回家”的弹幕忽然铺满整个屏幕,感同身受的观众伸出了温暖的手,让人“泪目”:“差不多从这里就开始哭,一直哭到(影片)结束”。

当然,弹幕的内容也不全是“正能量”,也会夹杂着大量争吵、辱骂和粗口,无聊的刷屏、人身攻击、谩骂撕逼、情感宣泄,这些互联网上常见的污垢在这里也一样存在,令人烦恶。而这也是A、B站遭人诟病的一大原因。但是好在弹幕这种东西属于“一过性”的产物,负能量一闪而过,不会发酵到局面难以收拾的地步。

一位知乎用户的点评也许更能说明弹幕这种东西对于年轻人到底意味着什么:“这些用户年轻,不经世故,社会经验不足,行为或幼稚或愚蠢,但是同时,他们真的是处于一个最纯真的年龄啊,处于无限向往美好的年龄,能全心表达自己感情的年龄,对社会或许仍充满期待之心的年龄,仍能被小小的温暖感动的年龄……假如这视频中的弹幕,能温暖此后人生中任何一个时刻的我,是不是能代表我,依旧有一颗炽热的心呢?”

鬼畜,空耳,娱乐至上

第一次听到有人在视频里说“阿婆主”这三个字时,一种“老干妈”的即视感让人眼前一花。实际上,在B站上传视频的用户就被称为“阿婆主”,即“UP主”,UP是“upload”的简称,意思是上传,谐音为“阿婆主”。

B站有四位UP主一度很有名,“吃素的狮子、A路人、伊丽莎白鼠、痒局长”,他们被称为四大欠王——“欠”在口语里不免有些“痴呆”“耍贱”的含义,在这里则是明贬实褒,因为这几位同学制作的“鬼畜”视频,实在是太受欢迎,播放量往往以百万计,甚至被赞为“镇站之宝”。

“鬼畜”这个奇怪的词来自日本,本义是“音MAD”,顾名思义,即指一段疯狂的音律。

2008年1月,在日本的NicoNico网站上出现了一段视频,其素材来自两个毫不相干的内容,作者将两段素材通过精致的剪辑,组合成了一段全新的“具有诡异洗脑风格”的视频,节奏高昂明快,再配以弹幕效果,“给人的视听感官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由于其标题带有“鬼畜”二字,这类视频就逐渐被国内的用户统称作“鬼畜”,实际上大多是“用频率极高的重复画面(或声音)组合而成的,一段节奏配合音画同步率极高的视频”。而这种视频方式搭载了中国用户的恶搞本领之后,非常适合于网络的传播:音频+视频,简单而高频次重复,不需要费脑子思考,跟着节奏一起摇摆就行,成了广受欢迎的内容。最主要的是,这种有些疯魔的方式既适合青春期力比多的释放,又不乏欢乐情节,很快就获得了很高的点击和大量的弹幕支持——只要我高兴,有什么不可以?

“空耳”也来源于日语,指的是“幻听”的意思,但不是指容易让人产生幻听的错觉,而是用“相似的读音,造出与原话发音相似的另一句话”。“空耳”常用在歌词和鬼畜中,是一种在文字领域进行恶搞的娱乐方式,简单地说,就是用文字与原曲对口型,而这些文字往往诙谐搞笑,令人捧腹:“在原歌词的基础上,故意将原语言标注为另一种发音,写出与原本歌词意思不同,甚至毫无关联的新歌词。”恶搞或双关是其目的,比如把韩剧《大长今》的韩语主题曲演绎成汉语谐音“武大郎挨猪打”,高反差引发了强烈的喜剧效果。

在AcFun和bilibili上,讲述希特勒人生中最后12天的德国电影《帝国的毁灭》“惨遭”多位UP主的恶搞,出现一堆中文“空耳”。这本来是一部很出色的历史影片,但是不知从何时起,希特勒的德语发音被人发现可以用中文谐音来恶搞,于是出现了“我到河北省来”“妨碍咱的都渣渣”“反了他”等中文字幕,在A、B站中已成为“鬼畜”和“空耳”视频的经典桥段,“让很多网民觉得元首的中文一天比一天好”。不要小看这个动作,如今在互联网中,“元首”的中文视频简直已成为一种恶搞的标志性符号。

《Tunak Tunak Tun》是印度歌手达雷尔·马哈迪演唱的一首旁遮普语歌曲,与中国东北毫无关系,但因为歌词谐音而被B站用户“玩坏了”:他们将其改写成了《我在东北玩泥巴》,被配上了“好冷啊,我在东北玩泥巴”“虽然东北不大,我在大连没有家”“大连冷啊”这样的字幕,而且居然毫无“违和感”,一时风靡网络。再比如香港乐队Beyond的歌曲 《海阔天空》,其粤语歌词“今天我,寒夜里看雪飘过”则被恶搞为“钢铁锅,含眼泪喊修瓢锅”,《光辉岁月》中的“风雨中抱紧自由”被恶搞为“风雨中抱个基友”……

“空耳”的词语不仅与原曲相差万里,而且大部分与“萌、基、腐”相关,展现了一种无厘头解构的娱乐至上精神,某种程度上也可以看作UP主与年轻观众对主流娱乐文化和表现方式的疏离,虽不登大雅之堂,却自成一体,双方都百看不厌,乐此不疲。

这也是一种文化?

人群聚集的地方就会自然产生一种共同的语言范式,当这种范式下的内容越来越多,就可以被称之为一种文化现象。从A站到B站,原来属于小众群体、低龄用户的动漫内容逐渐野蛮生长,创造出了更多的延伸词汇和内容,开始对其他的文化模式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时,一个年轻人亚文化群体已经悄然形成。

“主要用户年龄分布在1993-2000年(大概16-23周岁),其中1997年(19岁)的用户占了绝对的主导地位,”一份对B站2000万用户数据进行抓取后的分析文章称,“男女比例有点出乎个人预料,接近1:1。”这大概可以描绘出这个群体的基本特征,19岁左右的高中生和大学低年级生,男女皆热情参与其中。

“一个非常有凝聚力的年轻亚文化群体,因为亚文化,所以孤独,所以排外,因为有凝聚力,所以文化产出和创造力社群属性又非常强。因为年轻,所以又有大把的青春投入到各种神奇的领域。”有人这样评价。

某种程度上讲,这是一个接近于封闭状态的群体。因为其中的词语和文化,你不花上个把月的时间浸淫其中,很难赶上其“进度”。仅弹幕一项就有很多弹幕礼仪和黑话需要学习,比如不要发剧透弹幕、尽量不要遮挡字幕、不要发骂剧中人的弹幕以及请勿一言不合就用弹幕开始“撕逼”等等。“如果追AKB、LoveLive等日系偶像……大家会对每一个明星换上对应的应援(指为明星加油打气)弹幕颜色,很多曲目会自发普及应援打call 谱(一种荧光棒的挥舞方式)。”——不熟悉的外人恐怕很难看懂这些“专业术语”:这都说的什么“鬼”?

由于不易被其他年龄段和文化群体的人理解,这个群体的显著特征之一就是喜爱与排外并存。他们会将自己喜欢的片子强烈地“安利(推荐)”给朋友,对与自己看过同一部片子而有“共情”的人高度认同。在鬼畜版块,这种共情更加明显。对社会舆论的认同、对某些视频的恶搞、对同年龄层的童年缅怀等等,这些能够引发共鸣的东西大都会在鬼畜视频中借由弹幕地飞过而获得暴雨般的点赞互动,以致完全遮盖住了屏幕。

但是如果你不小心用错了“二次元内的术语”,则会招致严厉的批评和攻击。比如,“动画片”和“动漫”这两个词都会引发一番争斗,双方会指责对方只是“动画片”观众而非“动漫”精神的爱好者。围观者不免扁嘴:这也能吵起来?这叫什么事嘛。当然,这也可以“被看成身份建构的言语体系,只有了解这些才能被相关的人士认可。”

二次元横行的A站B站,既可以看作一种年轻的交流手段,也可以当成情感表达的暖心工具,嬉笑怒骂、涕泪横流,对年轻人来讲,都是一种畅快的、无负担的欣赏体验,而这种体验,只有在这些网站里,跟同龄人在一起,才最畅通无阻。

猜你喜欢

鬼畜弹幕用户
弹幕
No.3 “鬼畜星探企划”开始征稿活动
HOLLOW COMFORT
“弹幕”防御大师
看鬼畜入门指南
一大拨弹幕正在向你袭来……
关注用户
关注用户
鬼畜输入法
关注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