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要刨,就请刨出根儿来

2017-02-16郝师傅

中国青年 2017年2期
关键词:根儿药价根源

文-郝师傅

要刨,就请刨出根儿来

文-郝师傅

药价虚高,

表现在“药”,

根源在“医”,

那把医生都开除了,

药价是不是就能降下来呢?

2016年12月24日,央视的记者耗时数月卧底于医院“搞了一个大新闻”,要对一种已经运行很久的“规则”发起挑战:“以药养医,陈规陋习”。据报道,上海、湖南两地的6家大型医院医生收受的回扣占药价比例高达30%至40%,部分药品标价高出市场价数倍之多,“且医生更倾向于开回扣比例高、金额大的药品”。比如,片中一名医药代表介绍,他代理的一种治疗过敏性鼻炎的药品标价是129元,给医生的回扣就达到了45元,药品回扣占到了药品价格的35%左右。报道集中体现了这样一种观点,药价这么高,都是医药代表和医生们搞的鬼,“药品回扣,表现在‘药’,根源在‘医’”。

但是报道一出,首先愤怒的不是吃药群众,而是医务人员。他们说,请给1000万医务人员一个道歉。“医生是产业链末端最无辜的接受者和适应者。甚至可以说,患者有选择,医生没有选择。”一位外科医生撰文道,“医生付出了多年艰辛的学习,没有哪个医生不想出卖技术挣钱……没有医生愿意去卖药挣钱。但是没办法,医院每个月要对科室的收入进行核算,结果和医生的绩效奖金挂钩。大家都不开药,我们的奖金就少得可怜。”

坦率地说,央视的报道证据确凿无需置疑,收了回扣的医生碰了红线,该怎么处理就怎么处理,谁也别有怨言。但是这样的报道,击打出的浪花却未必是始作俑者所期望的。

互联网时代,某些成型的传播手段受到了很大的挑战。过去,我们的观众全盘接受媒体提供的信息,纵有反馈,也需同样通过媒体才能发声。如今,互联网和自媒体传播通道如过江之鲫,一部手机就能让不同的声音传遍天下,想让围观群众轻易买单,这事可不那么容易!

所以,网民们对于这样的报道不买账了。他们很快就发出了疑问,回扣这种事,问题仅仅在医生吗?

通观整条新闻,在长达16分钟的报道里,没有对收受回扣的医生有过一次正面的对话和诘问,也没有对相关医疗卫生主管机构的采访,有的只是一边倒的、指向性很强的“医生是罪魁祸首”的材料堆积。新闻播出后,很多医生变成了愤怒的青年,他们说,这个锅,我们不背。“药品价格几乎是出厂价的十倍,医生最多能拿到3-4成,平均为两成。请大家思考一下,另外那七成去哪里了?招标不是医生招的,价格是物价部门定的。拿那七成的人,为患者做了什么?!”

“当我成为一名记者时,有个说法是:新闻工作的目的是为了抚慰苦难者并折磨安逸者。”

《时代》杂志的前执行主编理查德·施滕格尔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学生和教授讨论时曾经这样说到。让事实来说话和鞭挞安逸者,是新闻工作者的基本功。一个号称“历时八个多月的调查”,记者不深入探究现象背后的成因,不给事件当事人以出声的机会,当统一招标的弊端已昭然若揭的时候,还拿个别现象当遮羞布,这样的报道如何以理服人?

要刨,那就请刨出根儿来,而不是摘下几片发黄的叶子告诉我们,这上面有蛀虫!树自己长歪了!那树根儿下面的土壤你们咋不刨开看看呢?

药价虚高,表现在“药”,根源在“医”,那把医生都开除了,药价是不是就能降下来呢?答案不言自明。那么,

医疗腐败的根源到底出自哪里?医疗改革喊了这么多年,只见楼梯响不见人下来,医患矛盾重重,懒政怠政的原因又在哪里?药品出厂价与实际价格相差数倍,这个产业链中最大的利益获得者是谁?板子到底该打在哪些人的身上?

在面对真正的利益群体时裹足不前,只是跟几个医药代表和医生死磕,有劲吗?

责任编辑:郝志舟

猜你喜欢

根儿药价根源
集采药价“痩身” 护航患者“钱袋子”
一道电偏转创新题的命题根源剖析
帮孩子找出问题的根源
笨柴兄弟
你拔过老根儿吗
你拔过老根儿吗?
你拔过老根儿吗
药价谈判敲定第一单
凑合是离婚的根源
药价机制:重建≠放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