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罗西尼喜歌剧人物的意大利性情

2017-02-15白永欣

艺术研究 2016年2期
关键词:喜歌剧罗西尼意大利人

白永欣

摘要:罗西尼喜歌剧是意大利喜歌剧的重要代表,也是世界歌剧的瑰宝,其鲜明的音乐人物形象几乎无可睥睨,其首要原因当然是罗西尼的创作技巧,但更重要的是罗西尼将意大利人的思维、性格、特质,简洁的植入了他的喜歌剧人物。本文力在提点对于罗西尼喜歌剧人物认识的另—个侧面。

关键词:喜歌剧 罗西尼喜歌剧 佩格莱西 帕伊谢洛 快乐 智慧 自以为是 懒惰 幽默 乐观享乐的意义 人物性情 意大利性情

一、喜歌剧之初

喜歌剧在学术界又称为“谐歌剧”,是由正歌剧的幕间剧逐步演变而来的,盛行于18世纪的法国、意大利、德国、英国等欧洲国家,是和正歌剧相对立的歌剧品种。1728年伦敦上演了《乞丐歌剧》,其音乐大多来自于流行的民谣曲调,歌词都是后填写的,有对白,其内容都来自普通百姓的实际生活,后也被英国人自称为“民谣剧”。它的出现曾一度使正歌剧走投无路,标志着欧洲歌剧拉开了革新的序幕。

《乞丐歌剧》传人汉堡之后,很快风靡德国,并成为德国喜歌剧的效仿形式。18世纪中叶,德奥兴起了一种新型的喜剧方式,内容并不都是喜剧性的,但都是以人们的民间生活为题材,音乐朴实无华,但感染力强,由于其歌唱与独白是分离开的,被称为“歌唱剧”。约翰·亚当·希勒是德国歌唱剧的开创者之一,他根据《乞丐歌剧》改编的第一部歌唱剧《魔鬼出笼》。而后他又创作了《洛蒂在宫中》、《打猎》等一批歌唱剧,风靡德国各地。1778年,维也纳成立了专门演出德国歌唱剧的国立剧院,由此,歌唱剧为自己获得了一席之地。从18世纪末到20世纪初,先有莫扎特的《魔笛》、《后宫诱逃》,后有韦伯的《自由射手》,再有尼克莱的《温莎的风流娘们》等一系列的优秀杰作,使得德国歌唱剧至今仍保有不可取代的地位。

法国喜歌剧要追溯16世纪末,人们把民间庙会上一种用歌曲曲调填词的滑稽戏视为法国喜歌剧的雏形。1674年前后,一种用木偶扮演的小型歌剧深受观众的喜爱,后来由演员代替木偶演出有歌舞、有喜剧、有闹剧要素的音乐戏剧,由于内容对时事有讽刺挖苦的意味,被宫廷下令禁演,但是木偶歌剧的支持者们采用人们熟悉的流行歌曲填词,台上的演员表演,台下的观众可以流利地演唱这些曲子为其伴奏,演出氛围热烈,受欢迎程度极高。这样的局面持续了30年。1714年,圣日耳曼广场和圣卢昂广场两个剧团联合组建喜歌剧院,两年后,获准演出,由此,喜歌剧风靡法国。

二、意大利喜歌剧

意大利喜歌剧亦称为“诙谐歌剧”,它也是从正歌剧的“幕间插剧”演进而来的,16世纪末开始盛行,其内容主要是日常生活中富有人情味的片段或滑稽性的故事,音乐多为简练、浅显的旋律,曲式自在,布景简单,人数较少。采用散文式歌词,节拍随语言而定,绕口令式的宣叙调非常生动诙谐,重唱、小合唱推动戏剧高潮。17世纪60年代初,佛罗伦萨成立了以演出喜歌剧为主的著名的“花园剧院”,由此,喜歌剧正式开始脱离于正歌剧的幕间戏剧性表演,逐渐开始成为独立的剧种。

1746年,佩格莱西的意大利喜歌剧《女仆管家》在巴黎引发意大利喜歌剧与法国喜歌剧一场激烈的“喜歌剧论战”。这部歌剧音乐人物形象生动诙谐,音乐动机非常丰富,旋律轻松活泼,具有主调和声特点,乐思紧随人物情绪,唱段流畅甚至像顺口溜;情节生动,结构紧密,富有浓郁的意大利生活气息。此剧标志着意大利喜歌剧的诞生,亦是意大利喜歌剧的重要代表作。而当时的法国喜歌剧的音乐是沿用流行歌曲曲调为多,旋律虽然也轻松简练,但音乐断续,音乐动机不够丰富,没有宣叙调而采用“说白”。这是引发论战的最重要原因。论战主题焦灼于法国大歌剧和意大利喜歌剧孰优孰劣,进而引申到法国大歌剧是否需要改革的问题。双方各执一词,旗帜鲜明。论战把每一场演出都演变成一场战役,剧场里充满火药味,胜负难分。最后双方各推出一部歌剧进行角逐。法国大歌剧派的新作《狄冬与清晨》反应平平,意大利喜歌剧作曲家卢梭创作了一部田园风格喜歌剧《乡村占h师》,他集意大利喜歌剧与法国庙会滑稽歌剧的特点于一身,唱段与对白结合,舞蹈与哑剧结合,音乐连续不断推动剧情发展,明确体现自己的改革观点,勾勒了法国喜歌剧的基本模式。推动了法国早期喜歌剧的创作。

三、从“快乐”说起——罗西尼和他的喜歌剧人物

焦阿基诺·安东尼奥·罗西尼(1792-1868)出生在贝扎罗一个音乐世家,母亲是个歌剧演员,不过一直都担任配角。父亲是圆号手。他从小学习羽管键琴、钢琴,继承母亲的歌唱天赋,也把父亲吹圆号的本领学到了一二,在博洛尼亚音乐学院的身份是一名大提琴学生,12岁创作了六首弦乐奏鸣曲,令今人都大为讶异。其晶莹剔透的优美旋律绝不逊于莫扎特和海顿的同类作品。18岁时写了第一部喜歌剧《婚姻契约》。他在作曲上抛开传统束缚,任灵感天马行空、肆无忌惮的发挥,风格上较为效仿莫扎特等人的德奥風格。21岁写的两部歌剧《坦克雷迪》和《意大利人在阿尔及尔》的成功为作曲家迎来了世界性的名望。罗西尼并未止步于此,他已将未来意大利歌剧事业扛在了肩上。他的名字几乎等同于了喜歌剧的化身。

18世纪末,意大利正、喜歌剧开始衰退,是罗西尼树立了喜歌剧与正歌剧新的标准。1816年罗西尼创作了与帕伊谢洛同名的《塞尔维亚理发师》,区别是显而易见的,前者肆意活泼,任灵感自由奔跑,不受局限的选择所有的可用元素。后者是当时的歌剧泰斗,曲风沉稳端庄,循规蹈矩,这与帕伊谢洛一直为宫廷创作有关。《塞尔维亚的理发师》的另一个名字叫做《防不胜防》,它几乎预言了罗西尼用“防不胜防”创作了《防不胜防》。由于帕伊谢洛的信徒与捣乱分子的攻击,《塞尔维亚理发师》的首演失败了。第二场演出却出人意料的完成了“防不胜防”的效果。在罗西尼的笔下,人物性格迥异,个性鲜明,重要的是整部剧始终充满源源不断的“快乐动力”。费加罗那首脍炙人口的《快给城里的大能人让路》以伯爵的救世主身份登场,在“啦啦啦嘞啦”快乐无忧的歌声之后紧随着绕口令般的歌词,激发出挡不住的畅快情绪,以近乎取之不尽的能量高调宣告——“快给快乐让路”。罗西娜虽幽禁深闺,但内心不灭的美好盼望让快乐依然进行。即使是反面角色的巴尔托罗医生和音乐教师巴西里奥也都充当着快乐的负面价值。巴尔托罗那首包含急口令的著名咏叹调“别想把我当傻瓜”,在自以为是的表达愤怒情绪的同时,却让人们为其固执与愚蠢下的执念暗自发笑。作为整部歌剧的“不安定因素”,“墙头草”巴西里奥的表现更是以负面价值引人发笑的重要因素,他著名的咏叹调“造谣像微风般”是给巴尔托洛出的一条诡计,但他慢吞吞的笨拙招数,连实战的机会都未获得。而他的狭隘、阴险、愚蠢、自以为是,憨傻淋漓的表现引得人们暗自发笑甚而达到对其心生怜悯的程度。

《灰姑娘》与《塞尔维亚理发师》一样,同为欧洲19世纪早期的歌剧瑰宝。《灰姑娘》可以说是罗西尼用喜歌剧中的正歌剧手法宣扬了仁爱和宽恕精神。剧中人物的喜剧效果更为集中在反面人物身上,灰姑娘异父异母的两姐妹的滑稽亮相;父亲的嬉笑、笨拙、懒惰、憨傻;灰姑娘身處逆境,乐观、快乐生活的执念;各色人物无不在罗西尼笔下透露着单纯、快乐的讯息。1812年的歌剧《意大利人在阿尔及尔》中,男女主角林多罗和伊莎贝拉身处困境的机智、勇敢、不屈的精神,始终以快乐性情充斥在人物形象中。罗西尼借剧中人物穆斯塔法将男人的好色、愚蠢演变得滑稽、可笑,但不可鄙。整部戏充满了忍俊不禁喜剧效果。以及《贼雀》、《试金石》、《丝质楼梯》等,在他的喜歌剧中各阶层的人物单纯、智慧、愚蠢、聪明、懒惰、勤快、嬉笑、滑稽、乐观。他们性格鲜明、热爱生活、懂得享乐的意义、尊重感情、快乐成性,但从不哗众取宠。

四、罗西尼及其喜歌剧人物的意大利性情

罗西尼歌剧中人物的快乐性情由何而来呢?我们回望这位大师的自身特质,就不难发现了。罗西尼一向以快笔著称,除了其自身的作曲天分,还有其“懒惰”的特质,有人说,懒人的脑子是勤快的,罗西尼那不被禁锢的思想、灵感始终在自由驰骋。意大利人从不会因积攒财富而忘我工作,只要达到自我需求就会适可而止。他们的“懒惰”是出了名的。同时,这又是一个天生懂得“享乐”的民族,这也是意大利人在“生活智慧”下的“勤快”。不论建筑还是食物,服饰,乃至一杯咖啡均得其精妙。意大利的建筑是至今招致旅游者常年络绎不绝的缘由。甚至很多人认为意大利是上帝在人间仿造的一个天堂。欧洲的饮食烹饪基础是以意大利为烹饪为基调的,意大利人对于食材的使用、保存、烟熏、酿制、都是绝无仅有的。至今意大利生腌火腿及多种奶酪的品种都仅限于意大利生产。意大利人热爱咖啡,为不使摄入过多的咖啡因,他们发明了蒸汽咖啡机,让咖啡因永远的留在了咖啡末里。众所周知,罗西尼是一个贪吃而又懂得烹饪的人,至今的一些法国餐馆的菜单上仍然保留着“罗西尼土豆”这道罗西尼自创菜,意大利人在食物中寻求精准与热情。意大利人的聪明天分还表现在建筑、音乐、时装、皮鞋、首饰、乐器、家具、装修材料乃至各类生活用品等诸多领域。这也去是上帝对这个民族的格外恩赐吧!就像罗西尼精通多种乐器,创造奇妙乐思一样。意大利人恐怕是这个世界上最爱开玩笑的民族了,无论生活是怎样的境况,他们知道生活都要继续,那为何不快乐的继续呢?意大利人每天碰面都会互问彼此安好,回答永远是正面的。意大利人也擅长随时在谈话中找到玩笑的契机,幽默随时发挥,天生具有超强的模仿力。据说罗西尼有着随时可以融入剧院经理或名流歌手的嬉笑娱乐中的本领。这种简单、轻松、快活的意大利性情随处可与罗西尼喜歌剧中的人物对号。罗西尼曾在谱子的末尾写道:“亲爱的上帝,我是为喜剧而生的,这您是知道的,那只需要一丁点的科学,一些心思就足够了。护佑我吧,上帝,请为我在天上留下一个席位。”就是在谦卑的向上帝感恩时,罗西尼的俏皮话还是“不失本色”的。

有人说喜剧是在人类为避免上帝发笑而率先发笑时产生的。意大利人自认为“快乐”是他们从上帝那儿领受的智慧。罗西尼在给朋友的信中写道:“我们意大利人的音乐是最完美,最具表现力的。因为“喜悦”才应该是这门艺术的基石与最终目的”。就让我们秉承这份率真,让意大利式的“快乐”伴随着罗西尼喜歌剧永远继续!

猜你喜欢

喜歌剧罗西尼意大利人
意大利人在中国的餐饮事业
浅析法国喜歌剧
内涵大师罗西尼
罗西尼:始于喜剧,不止于喜剧
“遇到熟人”的礼节
喜歌剧《拉克美》音乐中的“异域主义”研究
发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