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工学结合的高职艺术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2017-02-15郭晓希

知音励志·社科版 2016年10期
关键词:工学结合培养模式

高职艺术教育是一种兼有高等艺术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双重属性的新型教育体系,因此更注重实用性艺术人才的培养。而工学结合的艺术人才培养模式正是符合了社会对复合型艺术人才的需求,已成为高职院校培养艺术人才的重要途径。笔者通过对高职艺术人才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的调查与研究,分析工学结合理念在高职艺术人才培养中的意义与作用,归纳总结高职艺术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策略。

【关键词】工学结合;高职艺术人才;培养模式

2005年8月,教育部號召在全国职业院校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旨在要求学生将在校学习与企业实践相结合,利用学校与企业不同的教育环境和资源,充分发挥各自在人才培养方面的特点与优势,将以获取知识为主学校教育与掌握实践技能与经验为主的企业教育融为一体,以实现学生职业技能与企业岗位职责无缝对接的人才培养新模式。

1 高职艺术人才工学结合培养模式概述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和文化产业结构的调整,高职艺术教育作为艺术教育界的“生力军”正在逐步崛起,高职艺术教育是一种兼有高等艺术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双重属性的新型教育体系,因此更注重实用性艺术人才的培养。而工学结合的艺术人才培养模式正是符合了社会对复合型艺术人才的需求,已成为高职院校培养艺术人才的重要途径。

伴随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地方高职院校更加注视实施艺术人才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在注重艺术专业内涵建设的同时,推行多学期分段式教学模式,重视加强校企合作机制,以企业行业准则作为培养学生的重要目标,积极探索校企合作项目导向,初步展示了高职艺术人才培养的阶段性成果。但是,目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还处于发展初期,在推进工学结合艺术人才培养方面还存在着不足之处,一方面艺术人才培养定位模糊,培养方向与社会需求偏离,特别是生搬硬套普通本科院校的教学体系,缺乏高职艺术教育的教学特色;另一方面实训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具有“双师型”能力的艺术教师匮乏,学生所掌握的基础理论知识与技能实训内容相脱节,导致实训软实力跟进不够;再有学校与实践基地的合作不够深入、实训地点分散,管理难度大等诸多因素同样也制约着高职艺术人才培养的良性发展。因此,如何建立一套科学的、行之有效的高职艺术人才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是当下应思考的重要问题。

2 工学结合理念在高职艺术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2.1 工学结合的教学理念能够促进学校软硬实力建设,推动艺术教育更快更好发展

优良的教学环境和现代化的管理模式是提升艺术教学质量的关键,我国作为发展中的教育大国,对艺术教育教学的投资相对有限,经费的不足致使职业院校的艺术教学设备、设施在质量与数量上严重缺失,例如艺术设计类学生使用的电脑过于老化,器乐表演学生因为琴房数量有限,缩短练习时间等一系列的问题都制约着职业院校艺术人才培养的能力与水平。而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可以充分利用艺术实践基地的兼职教师以及其先进的设备、设施,整合学校与实践基地教育、教学资源,行之有效的解决职业院校资金不足的问题,推动艺术教育更快更好发展。

2.2 工学结合的教学理念有助于优化艺术师资结构,提升教师的职业素养

众所周知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提升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而目前我国高职院校艺术专业师资队伍整体职业素养有待提高,教学一线教师大部分来自高等艺术院校,具有良好的专业基础知识,但职业工作经验相对缺乏,从整体来看,高职院校艺术专业急需既有职业技能又有职业工作经验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因此创建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积极倡导高职教师到实践基地进行职业工作的体验与锻炼,丰富其职业工作体验的阅历与经验,逐步成为高职院校正真需要的“职业性”艺术师资人才;另一方面,高职院校可以聘请实践基地的艺术人才和管理人才担当兼职授课教师,进而弥补实践技能教学师资匮乏的弊端。因此,工学结合的教学理念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办学方式,可以优化教师结构,为高等职业院校培训一批拥有较高的职业技术能力与职业素养的高质量的艺术师资队伍。

2.3 工学结合的教学理念可以为高职艺术人才提供优越的教学环境,有助于学生职业素养与就业率的提升

对于高职艺术专业的学生而言创建工学结合的艺术人才培养模式使其受益匪浅。一方面,通过实践基地锻炼有助于积累更多的艺术工作经验,更快的适应从在校生向艺术人才的角色转变;例如舞蹈表演专业的学生通过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与高职院校签订的演艺集团合作,演出各种题材的舞蹈作品。通过实践锻炼,不但能丰富舞蹈专业学生的舞台表演经验,同时也为其成为一名合格的舞蹈艺术人才奠定了基础。另一方面,通过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可以提升学生的就业率,逐步实现实习与就业无缝对接的艺术人才培养新模式。如今很多高职院校都与演艺集团或广告公司等用人单位签订定向培养协议,使学生在实践基地培训与学习的同时增加了其就业的能力与机会

2.4 工学结合的艺术人才培养模式可以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促进企业的改革与发展。

(1)高素质的职业院校艺术生融入企业实践锻炼,为企业输入了新鲜的血液,进而减少企业在培训员工方面的支出,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

(2)具有丰富理论知识的高职院校的艺术教师可以为企业员工进行演艺产业的发展趋势、设计软件开发模式等专业课程的培训,继而促进企业的改革动力,推动企业的良性发展。

3 高职艺术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策略

3.1 要根据高职院校艺术人才培养规律量身定制准确合理的培养目标

与普通本科高校相比,高职艺术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应有不同的要求与侧重点,应体现“重技术、重技能、重应用、重现场”的教学特色与培养目标,彰显实践性、多样性、定向性的艺术人才培养特征,具体体现在:

3.1.1 制定准确的培养目标正确规划职业角色

高等职业院校应注重培养高技能型人才,既具有良好的基础理论知识,动手操控能力强,技术应用能力强的高素质人才。根据培养目标的制定合理规划学生职业定位,按照“白领、灰领、蓝领”人才培养层次的划分,高等职业院校应以“灰领”作为培养人才的重要方向。在艺术人才技能岗位中,“灰领”应包括“音响师、造型师、调琴师、设计师”等职业,高职院校应正确引导学生准确把握其职业定位。

3.1.2 把握市场需求,定向培养高职艺术人才

高职院校与企业管理人员组成研究组,通过对市场需求、行业前景、企业未来发展等问题的调查与研究,分析当前产业发展规律,预测岗位与人才的需求,在反复研究与论证的基础上确定艺术人才培养方向。

3.1.3 立足地方经济发展,加强特色专业建设

中国作为发展中的经济大国,各地区都拥有其独特的资源与环境,历史与文化。高职院校在设置培养方案时应充分考虑地方区域经济的特点与发展方向,开设服务于地方的特色专业。以动漫设计专业为力,部门地区影视动画产业发展迅速,专业设置倾向于影视动画技能人才的培育;部分地区网络游戏产业发展迅速,专业设置倾向于网络游戏技能人才的培育;部分地区服装、玩具行业发展迅速,专业设置倾向于动漫专业派生产品开发和设计技能人才的培育。合理的专业设置,可以促进地方经济协调发展,同时为高职艺术人才的就业提供了保障。

3.2 创建以工作过程为核心的高职艺术课程体系

当前我国高职艺术专业课程体系构建不够完善,绝大部分套用了普通本科院校同专业课程教学体系,而这类课程的特点在于课程设置中每门课程的相对独立性与完整性,每门课程都设计到一门学科领域,学生在学习课程的同时也在探索与其相关的学科领域,教师在授课状态下有意识的强调课程的独立性和完整性,忽视通过学习专业课程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致使学生不明确所开设课程在今后工作岗位中地位与作用,从而造成专业知识的陈述性和过程性相脱节,理论性与实践性相脱节,与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背道而驰。以工作过程为核心的艺术课程体系分为学习情境开发与课程体系开发两大部分。开发流程图如下:

创建以培养学生艺术职业技能为目标的课程体系是以工作过程为核心的高职艺术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院校应组织开设由艺术专职教师、各艺术门类专家与本行业技术人员组成的关于艺术课程设置的研讨会,依据培养目标制定艺术职业岗位的工作过程,参照职业技术岗位任职资格要求,总结归纳典型行动领域,融合艺术岗位对审美能力与创造能力的诉求,制定符合艺术职业岗位工作过程的艺术课程体系。以舞蹈艺术表演人才为例,在专业课程的设置上应彰显职业技能训练的特色,理论学习也应注重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增加实训课程的能力,具体表现在专业主要课程中国古典舞基训、西方芭蕾舞基训、民族民间舞蹈、古典舞剧目、现代舞剧目的性质规定为纯实践训练课,并在固定的时间安排学生进行顶岗实习,使舞蹈实训课的比重大大增加,科学的舞蹈实训课教学体系为高职舞蹈艺术人才的培养奠定了坚实有力的基础。

3.3 要重视对艺术人才创新能力的挖掘与培养

艺术依托于人類的情感与想象,通过特定的表现手法进行巧妙的构思,从而带给人们唯美的视觉与精神的享受。而创新是艺术思维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高职院校在注重培养艺术人才专业技术与技能的同时,也要重视对艺术人才创新能力的挖掘与培养。其主要表现在:

(1)高职院校充分结合自身的专业特点与丰富的实训资源,设置符合时代需求、促进科技发展的创新教育理念下的必修课与选修课,通过学习,使学生初步了解、掌握与创造力、创新力有关的知识结构体系,合理运用创新思维方式与方法,提升自身创新人格,从而培养高素质的创新艺术人才。

(2)高职院校推行艺术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校内学习与校外实践相结合,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创新能力,使每一位学生在实践中积累创新素材,培养学生在学习中创新、在实践中创新的综合能力。以音乐表演专业学生为例,高职院校在教学中推行将学生本专业学习与校外实习单位实践相结合,其主要目的是在加深音乐表演学生对专业理论知识认知的同时锻炼学生从事与舞台演出及相关活动的职业技能,如学生在校内学习理论知识和校内实训的基础上积极参与校外音乐培训机构、文艺团体演出及社会公益活动,使学生在学习与实践中丰富了舞台表演经验,积累了大量的音乐素材,从而转化为音乐创新的源泉,在形式多样的演出中学习文娱活动的编排与策划,舞美、灯光设计,化妆与造型艺术等工作流程,在提升音乐专业人才综合职业素养的同时,挖掘并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3.4 打造专业化双师型艺术教师队伍

构建专兼并存的双师型艺术教师队伍是实现高职院校工学结合艺术人才培养模式、孕育高技能艺术人才的有利保证。如何构建高水平、高技能的双师型艺术教师队伍是高职院校所思考的重要问题。

首先,高职院校与企业高技能艺术人才签订聘用合同,聘请高技能艺术人才担任兼职授课教师,使专业教师与兼职教师发挥所长,深度融合,相互学习,取长补短;从而优化教师队伍,增强了课堂教学的实训性与多样性。

其次,高职院校定期组织专业教师到艺术相关企业实践锻炼,丰富专业教师艺术实践技能的操控能力,或组织教师深入艺术培训机构学习,获取相关的艺术职业资格证书,在实践中锻炼专业教师的能力与水平,从而提升高职艺术教育的软实力。

最后,高职院校应积极支持与鼓励专业教师承担相关的艺术合作项目,创办个人的艺术工作室,提升艺术教师在业内的知名度与影响力,在不断的学习与实践中培养了专业教师的综合素质能力。

3.5 拓展合作平台,强化实训基地建设。

高职院校实训基地划分为校内实训基地与校外实训基地。高职院校艺术生在学习专业基础知识的基础上,积极参与校内、校外实训基地的实践教学活动,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习与工作相结合,充分体现了工学结合的艺术人才培养的目标与方向。学校与企业深度交流,拓宽合作平台,强化实训基地建设,重在培养高技能的社会实用型艺术人才。

一方面,校内实训基地是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第一课堂,在这里实现了基础知识向实践技能的转化,充分展现了课堂教学与实践技能培养的一体化教学模式。高职院校与艺术相关企业进行深层次的沟通与交流,签订定向培养协议,由企业出资在高职院校开设艺术培训基地,向艺术相关企业定向培养艺术人才,由企业的艺术技能人才进入培训基地进行现场的师范与讲解,使学生获取大量来自实践第一线的知识与经验,通过艺术培训基地建设,使学生真正将所学习的理论知识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培养了高素质的技能型艺术人才,同时为企业培养后备人才力量打下了坚实有力的基础。

另一方面,以校内艺术培训基地为依托,与艺术相关企业建立良好的培训与合作关系,积极参与政府部门或文化企事业单位举办的各项艺术活动,开启校外实训基地平台。以推出新型旅游演艺产品为例,首先借助校内培训基地这个教学平台对音乐、舞蹈专业学生进行实践培训,由合作的演艺公司出资并委派专业音乐、舞蹈编导进行作品的创作与编排,使学生在排演的过程中获取大量的专业技能知识与舞台表演经验;之后由高职院校、演艺公司与旅游景区三方合作共同推出旅游演艺产品,借助景区演出场馆面向游客进行公演。新型旅游演艺产品的推出,不但为合作的三方带来了直接的经济效益,为校外实训基地注入了新鲜的活力,同时开启了工学结合艺术人才培养的新模式。

参考文献

[1]张晓芳,高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探索[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S1):222-225.

[2]雍敦全,潘昱州.应用型高级艺术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J].中国高等教育,2012(05):41-43.

[3]张尧学.坚持就业為导向,推进高等职业教育健康发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87-88.

[4]叶国丰.构建“工作室制”教学平台,培养创意产业高技能人才——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工作室制”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浙江艺术学院学报,2010(02):102-105.

[5]陈力群.对艺术高职教育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再认识[J].今日科苑,2009(20):269-270.

[6]罗曼丽,高职表演艺术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2(08):143-144.

作者简介

郭晓希(1980-),女,河北省秦皇岛市人。硕士学位。现为河北科技师范学院艺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艺术教育。

张海燕(1968-),女,河北省秦皇岛市人。硕士学位。现为河北科技师范学院艺术学院教授。研究方向艺术教育。

李琦(1979-),女,河北省秦皇岛市人。硕士学位。现为河北科技师范学院艺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艺术教育。

朱波(1970-),女,河北省秦皇岛市人。硕士学位。现为秦皇岛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艺术教育。

作者单位

1.河北科技师范学院艺术学院 河北省秦皇岛市 066004

2.秦皇岛职业技术学院 河北省秦皇岛市 066004

猜你喜欢

工学结合培养模式
工学结合模式对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影响
基于工学结合的《仓储岗位实训》学习成效评价体系探究
工业机器人现场编程工学结合课程开发
服务地铁工学结合
在新形势下创新汽车技术专业“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模式的初探
电子信息类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分析
小学高年级数学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模式探析
青年农民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高职院校创客人才培养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