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塞罕坝中国林蛙形态特征及生态习性调查与分析
2017-02-15宋振刚
宋振刚
摘 要:该文通过野外实地调查,对采集于河北塞罕坝的中国林蛙标本的形态特征及生态习性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中国林蛙在塞罕坝地区有分布,并掌握了生态学特征及生态习性,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中国林蛙资源的开发利用建议。
关键词:中国林蛙;形态特征;生态习性
中图分类号 S966.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7)01-0024-02
中国林蛙(Rana chensinensis David,1875)又名哈士蟆、石蛤蟆,是一种经济价值很高的动物。它在保护森林方面有很大的意义,成体可食用,雌性输卵管即哈士蟆油富含蛋白质(达40%)、糖(总醣达26%)、脂肪(4%)以及硫、磷等矿物质、多种维生素、多种微量元素和激素,是我国传统的名贵中药[1]。可作为滋补品或与其他中药材配伍入药,具有补虚退热、益肝肾、养肺阴等功能,用于精亏劳损、神经衰弱、肺虚咳嗽等症,对患病体弱,特别是消耗性疾病如肺结核、肝炎等,服用哈士膜油有增强替质的效用,是一种滋补强壮药。民间更常用它医治产妇亏血或产后无乳等症。中国林蛙为国家和河北省保护的有益的或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2]。
1 研究地概况
塞罕坝自然保护区位于河北省围场县北部,浑善达克沙地南缘,地处内蒙古高原与冀北山地的交接处,地理坐标为:北纬42°22′~42°31′,东经116°53′~117°31′。区域海拔高度1 500~1 939.6m,面积20 029.8hm2。其中:核心区7 213.31 hm2,占36.01%;缓冲区6 083.89 hm2,占30.37%;实验区6 732.60 hm2,占33.62%。属于典型的森林-草原交错带和高原-丘陵-曼甸-沙地移行区,保护区内生态环境独特,生物物种丰富,生态景观变化多样,既有大面积的森林、草原,又有成片的沼泽湿地[3-4]。
2 研究方法
本研究利用地形图和植被分布图,结合区域内森林资源清查结果。基于中国林蛙的植被类型,在保护区内选择43条样线,在沿途记录看到的中国林蛙的时间、生境、数量、雌性等信息。形态学测量在实验室进行[5]。
3 结果与分析
3.1 中國林蛙形态特征 体长近50mm,两性大小差异不大;头扁平,头宽略大于头长;吻端钝圆而较宽,略突出于下颌;吻稜较钝;鼻孔约在吻眼之间;上眼睑宽小于鼻间距而大于眼间距;鼓膜显著;犁骨齿小,椭圆形,位于内鼻孔后方。皮肤粗糙,背部疣粒小而少,排列不规则;口角后有显著的长形颌腺延至前肢基部;背侧褶在鼓膜上方斜向外侧,继而折向中线,再向后延至胯部;腹部皮肤平滑。前肢短;指末端圆钝,指长顺序为3、1、4、2;关节下瘤明显,第3、4指基部有指基下瘤;内掌突圆大,外掌突小而窄长;雄性前肢略粗壮,第一指有发达的灰色婚垫。后肢细长,为体长的183%~195%,胫跗关节前达鼻孔或吻端;趾末端圆钝,第3、5趾等长;蹼发达;关节下瘤小而明显;内蹠突椭圆形。体背面、侧面及四肢上部为灰褐色,上布黄色及红色小点;鼓膜部位有深色三角斑;两眼间有一条黑色横纹,头后方有“∧”形黑斑;背侧褶棕红色;四肢背面有显著的黑色横纹;体腹面乳白色,散布小红点,尤以大腿腹面最明显。
对各标本进行测量(见表1),发现中国林蛙雄性体长38.2~61.2mm,头长12.3~17.8mm,头宽11.9~22.0mm,吻长4.6~8.9mm,鼻间距3.5~4.9mm,上眼睑宽3.2~4.7mm,眼间距2.8~3.6mm,眼径4.6~6.4mm,鼓膜2.3~4.0mm,前臂及手长18.4~25.4mm,前臂宽3.4~5.6mm,后肢全长63.1~101.3mm,胫长19.6~31.7mm,足长20.2~32.9mm;雌性体长33.1~54.0mm,头长9.5~16.5mm,头宽11.8~18.2mm,吻长3.0~8.0mm,鼻间距2.6~4.2mm,上眼睑宽3.0~4.2mm,眼间距2.5~3.8mm,眼径4.2~5.9mm,鼓膜1.8~3.9mm,前臂及手长16.8~22.8mm,前臂宽2.4~5.0mm,后肢全长18.9~27.5mm,胫长18.9~27.5mm,足长20.5~33.1mm。
3.2 中国林蛙生态习性 中国林蛙为典型的林栖蛙类,夏季栖息与阔叶林或针阔混交林中,一般都栖息在半山腰。春季喜在阳坡,盛夏转移到阴坡,主要栖息于越冬场附近的山林。4—5月出蛰林蛙在水中“抱对”和产卵,卵产于水塘、水沟、小溪近岸边的10~15cm浅水处水草上,卵块呈团状;为一次产卵型,每次产卵800~2 000枚左右。完成生殖活动后,即进入陆地山林的草丛或灌丛中,营陆地生活。一般为5月初至5月中下旬,由休眠的河流上岸或由土中醒来进入森林;5月中下旬至8月末在森林中生活,此期林蛙多分散于森林各处,为生长发育期,捕食时间是上午10:00前后,10:00—15:00时间因气温高多潜伏休息;9月份当温度降至15℃以下时,林蛙开始由山坡向山脚下移动,约9月中旬大多数移动到河谷水泡近沿,当气温降至10度以下是陆续下水进行冬眠。多为水下冬眠,少数地下冬眠。9月中旬至11月入河林蛙在河流浅水域分散栖息,11月至翌年3月中下旬多群居冬眠于深水区或暖水区。食性广泛,以昆虫为主,主要捕食鳞翅目、鞘翅目、直翅目、同翅目、膜翅目、半翅目等昆虫,亦食软体动物中的田螺、蜗牛及蚯蚓、蜘蛛等。
3 讨论
随着工农业生产和城市建设的不断发展,中国林蛙适宜的生存环境遭到破坏,野生资源减少。导致其资源蕴藏量减少的原因主要是气候条件等自然因素以及人为的过量捕捉、破坏其生存环境等人为因素。为保护中国林蛙的野生资源,实现其资源的可持续性利用,必须从保护林蛙栖息环境,提高全民保护意识,对林蛙资源综合研究不断深入等多方面加强对中国林蛙资源的保护,进行合理开发利用,以保证其资源的可持续性发展[6]。
参考文献
[1]李红旭.新疆南部中国林蛙生态习性的初步研究[J].新疆大学学报,1986(3):70-74
[2]吴跃峰,武名录,曹玉萍,等.河北动物志[M].石家庄: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82-84.
[3]黄金祥,李信,钱进源.塞罕坝植物志[M].北京:中国科技技术出版社,1996:2-8.
[4]刘春延,赵亚民,刘海莹.塞罕坝森林植物图谱[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10:1-9.
[5]李成,江建平.中国两栖动物多样性与监测方法[C]//全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持续利用研讨会.2012.
[6]姜大成,肖井雷.加强中国林蛙资源保护,合理开发利用[J].吉林中医药,2010,30(3):247-249.
(责编:张宏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