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特色词语翻译机制的探讨
2017-02-15郝瑞松
摘要:本文阐述了中国文化特色词语是汉语中重要组成部分,其翻译机制的研究和应用可以辐射到中国文化的传播,特别是关系到中国“一带一路”战略和“中国制造2025”纲要的实施。提出了中国文化特色词语翻译机制研究的步骤:影响词语翻译的四大跨文化因素的研究,探讨以文化为核心词语翻译的努力方向、研究如何把语内翻译和语际翻译有机结合,以及基于文化差异如何保护中国文化的主体性和普遍性等,从而为中国文化特色词语翻译机制的研究找到明确的方向。
关键词:中国文化特色词语 翻译机制 探讨
中图分类号:HO-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6)11-0077-02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特别是我国提出的“一带一路”是中国与有关国家依赖既有的双多边机制,借助既有的、行之有效的区域合作平台,既依靠周边国家,又不局限于周边国家,以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为经济基础,在中国与各国的合作中,以和平和发展为主题,发展与“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倡议。“一带一路”关联着44个国家,涉及到多种语言和文化。中国要与世界合作,世界要与中国合作,世界要了解中国,中国有义务将各种资讯、国情、文化、传统等介绍给世界。“一带一路”将加速全球化进程,增进国际交流,引领“一带一路”的中国汉语,必将影响与其关联的国家,反映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等具有中国元素的词汇,在交流中国资讯和传播文化方面必将发挥强大的推动作用,其翻译的研究必将在联系各国中发挥重要的桥梁和纽带作用。
早在20世纪后期,我国有些学者提出了“中国英语”这一概念。不过中国英语重在强调用标准、地道英语表达反映具有典型中国特征的事物。世界上有些国家,有自己的民族语言,同时又把英语作为官方语言,这时人们会把这种作为官方语言的英语称之为某某国家英语。然而中国英语只是指借助于英语来表达反映中国的事物的英语,绝不是官方语言的概念,是有中国语言文化印记和属性的英语。例如,hukou(户口),chengguan(城管),Yangge dance (秧歌),gelivable(给力),Confucius institute(孔子学院),kung fu(功夫)等,都属于汉语语言特征显著的英语变体。翻译的难度在于对于源语中未曾言说、隐约其辞的内容的解读以及选择恰当的方法和词语予以表达。
汉语博大精深,有崇尚简约、寓意丰富等特征。中国文化特色词语翻译是需要经历大量理论和实践进行探索的,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相当大的挑战。因此只有把握正确的研究方向,把理论和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提炼出较为完整的翻译体系和机制,从而才能提高这类词语翻译的质量和效率。要积极地研究社会文化现象,总结国内外翻译理论的相关成果,查找详实的例证,把知识与技能融为一体,以多元翻译理论的架构,研究和探讨中国文化特色词语翻译机制。以此提升对外交流文化的能力,准确表达含有中国元素的文化内容,实现可理解、能接受,顺畅而有效地交流。
近些年来,语料库作为翻译研究的新范式,取得了国内外学者的一致重视,这标志着语料库研究策略的进步和研究思维的转变。语料库的发展为提升翻译研究质量和水平起到了积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也在逐渐满足信息时代师生学习翻译和研究翻译的实际需求。
中国文化特色词语翻译机制的研究的目的,是对于有着不同语言文化背景的人们,可以透过语言表达认识到文化元素所传递的真实信息,从而加深理解和沟通,避免因文化差异而产生的误解和冲突,实现跨文化交流的顺畅。
跨文化交际是涉及到多元文化因素的综合系统,在这个系统中,交际者要遵循必要的原则和准则。这些必要的原则和准则是实现交际的必要条件,只有依赖于此,才能把有着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联系在一起,才能够彼此相互沟通而无障碍。
研究和探讨中国文化特色词语的翻译机制,应该着重从四个方面进行。
第一是,要研究影响词语翻译的四大跨文化因素——词语的文化身份、审美干涉、政治干扰与伦理干预,分析其对中国文化特色词语的英译的影响,有利于准确把握中国文化特色词语实质,实现有效的跨文化交际。
第二是,要从跨文化和英汉文化差异的视角,对中国特色词语承载的文化因素进行分析,从而验证中国英语在文化交往中应发挥的作用。并以等值翻译理论为基础,对中国特色词语英译的对应策略加以分析,从而明确这类词语在汉译英过程中应该努力的方向。
第三是,中国元素特色词语翻译研究应该经历的过程——从语内翻译到语际翻译。要以语内翻译为切入点,侧重文化信息和形象的理解和意义阐释,协调异域文化与本土文化的关系,探讨中国文化特色词语语际翻译的表达方法,避免文化冲突,实现有效的交流。
最后是,基于英汉两种语言与文化差异,分析语言中借词本土化的方式,明确在何种情况下具有民族性特征的中国特色词语翻译应侧重以音代义的音译法。据此,要阐释音译的机制和动因,从而科学而慎重地使用音译词,更好地传播中华文化,保护中国文化的主体性和普遍性。
其中,第二、三和第四点是研究的重点和难点。主要目标是通过对上述四点的研究探讨出中国文化特色词语的翻译机制。
词语承载着各种文化信息,其含义也是由其所处的语言环境而决定的。翻译过程是一种跨文化的交际过程,涉及各种各样的跨文化因素。就词汇翻译而言,涉及到的跨文化因素可以有词汇的文化身份、词汇的审美干涉、词汇的政治干扰、词汇的伦理干预等因素。
其次是如何对中国文化特色词语进行界定。需要阐明的是,中国特色词语属于颇具民族特征的词语,具有强烈的民族色彩,在任何语言中均不存在,那么就是外语中的空缺语言。同时还要阐明中国文化特色词语与中国英语(China English)的相互联系。中国英语中大部分词汇来源于中国特色文化词语,这些词汇反映了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诸多领域的现状、动态和发展。究其主要侧重方面有:⑴包含有传统文化的词语;⑵反映改革开放以来的制度、政策方面的词汇;⑶反映经济生活方面的词汇;⑷反映中国文化特色词语的音译词;等等。
中国英语绝不等同于中式英语(Chinglish),两者虽然同在一个连续体上,但是中国英语以符合英语的规范语法和词语的曲折变化,来表达与中国文化相关的概念和事物,而中国式英语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基于汉语意思借助于表达的中介语。中国英语中具有中国元素词语音译的研究,有赖于汉语拼音的整个体系,有利于英语词汇生成的动因和体系,更有赖于音译借词在译入语中的接受度的调研。现行的汉语词汇生成英语词汇常用的是采用拼音加上英语注释的方式,力图以加注来诠释和弥补汉语拼音在意义上阐释的不足。随着越来越多的大量汉语词汇转入英语,必然会删繁就简,方便使用,加注翻译方式自然而然也就会成为历史。但是放弃加注翻译的前提是改译词为人们所熟知,或是曾经被提及到,否则就不容易被人们所接受。当然汉语词汇译成英语的最佳方式是音义同构,例如gelivable(给力)。这个词中既有汉语中“给”的谐音“ge”和“力”的谐音“li”,又有英语构词的曲折变化“able”,其组合朗朗上口,汉语文化元素丰满,英语词型形态完美,堪称用英语表达汉语元素词汇之范例。
要解决的矛盾和问题有:以中国英语方式翻译中国文化特色词语,译入语读者是否可以接受和理解;是否为了保持原文形象,而放弃符合英文表达习惯;还是为了追求符合英文习惯而改变原文的中国英语表现方式。
再者,阐述为什么中国文化特色词语翻译的过程要先从语内翻译开始,而后转到语际翻译的原由。因为中国历史文化源远流长,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语言文化。因此,特具中国文化元素的词语有着深厚的语言体系和文化背景,从而揭示中国文化特色词语翻译的过程全貌。
最后,从音译实质出发,研究中国特色词语的语音翻译问题。在此,要具体研究音义(文字的读音和意义之和的意义)与(汉语)拼音的关系,音译翻译的文化心理背景,拼音与英语结合翻译,音义同构,以及在何种情形下音译中国特色词语等问题。
本项研究的关键在于音译研究。众所周知,音译词汇可以更加原汁原味地表达词语的特性和本质,更好地传播中华文化,以保护中国文化的主体性和普遍性为出发点,从理解和阐释中国文化特色词语意义着手,把握词语中的文化元素,侧重文化信息和形象的理解和意义阐释,协调异域文化与本土文化的关系,避免文化冲突,实现文化兼容,考证在音译过程中源语的局限性和译语的可接受性,从而得出能够阐述翻译一般性和普遍性特征的规律,抽象出阐释性翻译、翻译加注释、半音半意译、意译、音译等翻译原则,建立一套较为完整的中国文化特色词语翻译的机制。
依据具有中国特色词语翻译的机制,可以有效地尝试具有中国文化元素词语的翻译,对于有着外国文化背景的人们,通过翻译体会中国文化,也通过翻译了解和认识中国文化,并在此基础上能够把自己的文化和中国文化加以比较,减少和避免跨文化沟通和交流中的障碍与冲突。可以有效地达到源语读者、译者和译入语读者之间的实效交流与沟通。具有中国特色词语翻译的研究,从一个全新的视角,研究如何能够系统地、客观地把具有中国元素的词语有效地加以翻译的机制,构建较为完整的认知理论体系,为该领域的研究创立一个平台。
“一带一路”战略和“中国制造2025”纲要的实施,必将涉及到多种语言和文化交流。中国要与世界合作,世界要与中国合作,世界要了解中国,中国有义务将各种资讯、国情、文化、传统等介绍给世界。中国语言文字必将影响到关联的国家,反映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特色词汇,必将发挥着强大的交流作用,其翻译的研究必将在联系各国中发挥着重要的桥梁和纽带作用。
参考文献:
[1]Jacobson,R.On Linguistic Aspects of Translation[A].The translation studies reader.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1959.
[2]Morris,C.Foundation of the Theory of Sign[M].Chicago: Chicago University Press,1938.
[3]郝瑞松.中国文化特色词语的英译探讨[J].长春大学学报,2015,25(01):46-49.
[4]郝瑞松.翻译阐释活动探索意义和真理探究[J].吉林化工学院学报,2015,12.
[5]郝瑞松.中国文化特色词语的音译探讨[J].语言与翻译,2015,04.
[6]周学艺,赵林.美英报刊文章阅读[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7]陈宏薇.高级汉英翻译[M].北京:外语教育出版社,2009.
[8]何刚强.笔译理论与技巧[M].北京:外语教育出版社,2009.
责任编辑:孙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