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有效性的思考
2017-02-15赵立新
赵立新
(江苏省海门市余东小学,江苏海门 226152)
引言
科学实验课程是一门重要的基础性学科,而实验教学是科学实验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小学教学中如何有效优化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是当前教学的重要研究课题。笔者就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在科学实验教学中的几点做法。
一、重视实验教学,精选实验内容
教师首先应做好相关的课程研读工作,只有做好充分的教学准备,才能更好地带动学生进行课程学习。在科学实验课程教学中,教师需要专心研读课本教材内容,并根据课程教学大纲要求进行实验教学设计。当然,在教学环节设计过程中,还需将学生的学习情况考虑进去,根据学生的学习需要以及学习接受能力进行实验内容设计。科学实验教学的内容比较广泛,且学习内容比较多,实验内容丰富,但是受学生的认知水平以及学校的教学条件限制,部分教学实验很难按实际计划正常实施,为此教师必须做出合理的选择,有目的地进行实验内容筛选,进而使其与原有实验的教学目的相适应[1]。在教学活动中,一些实验适合采取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而一些实验则适合采取大组合作的形式进行,教师应注意区别对待。
例如,学习《把固体放到水里》一节时,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将学生分为大组进行实验,先将所需的实验材料展示给学生看,包括石块、橡皮、木块、空瓶子、水槽等,而后教师向学生提问:“请同学们想一想,以上物体置于水中,会发生哪些现象,其中,哪些物体会下沉,而哪些物体则会漂浮起来?其原因是什么?”当教师提出问题后,学生们七嘴八舌地讨论起来,一些学生回答:“石块、橡皮会沉下去,空瓶子会漂浮起来。”另一些学生说:“木块、橡皮会漂浮起来。”大多数学生判断物体是否漂浮主要从物体的形状、轻重进行评定,那么,其判断的结果是否正确呢?最后,教师再让学生进行大组实验,让学生分别将不同的物体置于水槽中,使学生在亲身实践中寻找答案,最终谜底一一解开。
二、合理、明确实验分工,提高实验教学效率
在科学实验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发挥课堂组织者和管理者职能,有组织、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进行实验。在学生实验过程中,应督促各组合理、明确地进行分工合作。在选择分工时,应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性进行科学安排,使每一位学生的能力优势均能得到体现和展示。如理论能力较强的学生可担当讲解以及策划的事务;动手能力较强的学生可以带领其他成员进行实践操作,其他成员可在一旁协助实验。让每一个学生很好地参与到实验活动中来,获取最佳的实验体验。
例如,学习《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一节时,教师可以将课前准备好的橡皮泥(质量等同)派发给每个小组,让学生制作小船,学生完成小船制作后对其进行载重实验测试。开始实验时,各小组长应明确小组成员的分工,如部分成员进行文献、资料等的收集、查阅,部分成员负责策划设计,其他成员负责小船组装、拼接等工作,确保实验操作有条不紊地进行。在点评实验成果时,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大胆发表意见,进行热烈的课堂实验讨论,最后教师再根据学生的综合表现进行点评,让学生在体验中感知到合理、明确的实验分工能够大大提高实验效率。
三、重视实验假设教学,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在实验之前进行实验假设,可以帮助学生建构知识认知体系。根据自我学习经验让学生进行多种实验假设,能够让学生对已知问题进行有效的预设判断,进而有效提高实验的教学效率,并保证实验的有效性。
例如,学习《水在加热和冷却》一节时,教师可以将所用的实验材料(试管、水、水槽、塑料袋等)发给各个小组,然后让学生根据课本知识进行实验,并让学生认真观察实验过程中发生了哪些现象,同时让学生对比原先的实验预测,分析实验预测与实验结果存在哪些不同之处。在这个实验中,大部分学生判断塑料袋会上浮,其实验结果与事先预测内容基本吻合。然后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实验分析,让学生思考塑料袋上浮的原因是什么。学生在分析探讨中逐渐认识到:当冷水受热后,体积将会慢慢地增大,其浮力也随之增大,最终呈现上浮的实验现象。通过这样的实验诱导教学,学生的学习兴趣比较高涨,其知识面也得到了有效地拓展,最终有效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
结语
在小学科学实验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对学生进行实验探究能力的培养和锻炼,让学生在主动参与中不断巩固原有知识,并更好地认知世界和了解世界,同时使其在实验体验和感知中不断增强自我实践能力及创新意识。
[1] 郑晓峰.在探究活动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浅谈在小学科学课堂上构建高效的探究活动[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09,(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