渗透思维迁移理论 拒绝地理假性类比
2017-02-15赵丁梅
赵丁梅
(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金沙中学,江苏南通 226300)
引言
假性类比的现象一直存在于学生的思维之中,近几年,通过教学实践笔者发现,假性类比的出现往往在学生对知识点掌握得不够熟练之时,由于种种原因对知识点的忽略,在做题或者考试时,就会产生一种假性类比的现象。
一、思维导图,建构概念体系
概念是一切知识点的基础。任何学科的教育教学中,学科知识点都是建立在概念的基础之上,因此,对学生进行概念体系的建设是我们教学的第一步,也是关键的一步。在日常教学中,本人对学生的概念理解非常重视,经常会在讲解知识点时,对学生进行相似概念的辨析和纠正,避免学生出现概念混淆[1]。
比如,在教学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第四节《水循环和洋流》这部分内容时,我引入了“降水量”和“降雨量”的概念,根据我以往的经验,学生对这两个概念容易混淆,导致在实际做题中,题目让描述“降雨量”的特点时,学生会写成“降水量”的内容,这在学生的错题中屡见不鲜。为此,我在讲解这部分内容时会着重和学生一起分析这两个概念,从“雨”和“水”上入手,都描述的是“量”,但“雨”和“水”的概念就差很多,从这个角度出发,学生对这两个概念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从思维分析入手,用引导的方式,对学生建构一个概念清晰的体系,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地理知识,有效地“杜绝”假性类比现象的发生。
很多现象的定义和比较都是以概念为核心而制定的,这是毋庸置疑的。在学生进行概念的分析和比较时,我们要给学生更多的引导,让学生既能看到概念的内在联系,也能看到概念的不同之处,在分析和判断时,有的放矢,准确建构思维导图。
二、实地考察,形成直观体验
课本上的讲解内容毕竟只是书面的或者口头上的传送,学生只能凭借教师的讲解自己去想象。而很多内容学生没有“眼见为实”,很容易混淆。这种情况下,我们应该创造更多的条件带领学生进行实际考察,让学生更多地接触[2]。在实际教学中,笔者经常会带领学生到周围的村庄进行实际考察,观察现象,结合所学习的知识,对知识点进行正确理解,增强学生的直观体验。
比如,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三章《区域产业活动》这部分内容,其主要包含“产业活动”“农业”“工业”“交通运输”四小节,主要为四节课。教学这部分内容时,我利用三节课的时间进行讲解,另外的一节课,我带领学生到距离学校最近的村庄进行实际考察,考察前,我向学生布置了一些任务,“你认为我们地区的农业主要种植什么?”“这与我们的地域有关吗?有什么关系呢?”“大家思考一下,除了地域以外,还有哪些因素影响我们农业种植?”类似的问题,学生会先进行思考,遇到不理解时,在实际考察中会特别注意。教材中的一些知识点在实际考察时也得到了印证,这样的方式可以帮助学生对课本知识进行掌握,也对我们地区的区域产业活动更加了解。
实地考察的最大特点就是直观、易理解,在进行实际考察时,学生就可以知道具体的景物和现象,理解的同时也能激发兴趣。我们也可以在实地考察时,与学生进行一些小互动,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
三、模拟实验,理解事物内涵
高中地理涉及的知识面比较广,有很多的地理现象或地理环境都不能带领学生到实地进行考察。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要充分利用身边的教学资源,在课堂中对地理现象进行实验模拟,帮助学生对知识点进行正确的理解[3]。笔者在教学中,经常会模拟一些自然现象,用学生可以理解的方式,有效地渗透迁移理论,帮助学生避免假性类比现象出现。
比如,在教学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第三节《地球的运动》时,课堂上,我主要讲解了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当我讲解到“地球在围绕太阳进行公转的同时,自身也在自转,这也就是我们日常的白天与黑夜”这句话时,很多学生都露出疑惑的表情,“老师,地球怎样一边公转一边自转的?”学生这样的疑问下,我拿出一个大圆球和一个小圆球,分别代表“太阳”和“地球”,我在圆球上画了一个圆圈,告诉学生,这代表我们现在的位置。接下来我选择一个学生和我共同模拟实验,分别负责“太阳”和“地球”的公转和自转,在模拟演示下,学生对这部分的知识理解得很透彻,在以后的分析和练习中,学生都能准确地判断出地球公转和自转的关系和位置。通过模拟实验的教学方法,能够有效地渗透迁移理论,培养学生的分析思维。
用模拟实验的方式,帮助学生看清事物发展的变化,通过现象的了解掌握其本质上的区别,同时学生在观察时可以引导其进行自主分析,利用自身掌握的知识,对过去学过的知识点进行有效联系和补充,丰富自身的知识面,有效渗透迁移理论。
四、地图辅助,发展抽象能力
地图是地理教学的有效资源,地图能够很直观地展示地理位置,通过地图来对学生进行讲解能够帮助学生了解地域原因产生的地理现象、人文风俗等等。地图中蕴含着很多的地理知识,教学中,针对一些抽象类的假性类比现象,我们都可以通过地图的展现而进行直接的讲解,让学生在理解时更加容易,充分发展学生的抽象能力。
比如,在教学高中地理必修二《地域文化与人口》这部分内容时,我在课堂上给学生讲解了课本上的知识点,随着课堂讲解的深入,我发现学生并不能真正理解其中的内容,很多文化的差异是受到地域的特殊条件影响的,但学生却理解为因为种族而导致的。这种现象的发生会严重影响学生对知识点的准确把握和应用。对此,我将地图通过多媒体教学展示在学生面前,并且将一些课外的内容融合到讲解中,让学生就地域对人口和文化的影响更加了解。在讲解时,我都会在地图上进行相应的展示,学生一边听一边看地图,对地域文化的理解更加深刻。教学要讲求方法和实际的教学情况,对于地图启发的教学方式也有其一定的局限性,我们应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具体教学,对于复杂的地理环境、地理变化,地理位置结构与地域地势的关系等内容,在教学中离不开地图的辅助,同时,这种方式也有效地锻炼了学生的抽象思维,内化地理知识的认知,逐步形成自己的独特地理思维。
地理学科与其他学科一样,其知识点都是有一定的关联性,同时也有自身的学科特性,主要表现在其既能涉及我们日常所接触的事物,也包含我们接触不到的异地环境,这种独特性很容易让学生产生假性类比现象,在地图的辅助下,学生往往可以进行更多的思考,进而提升自身的发散性思考能力。
结语
假性类比的现象在教学中很常见,值得我们重视,也需要我们在实际的教学中探究出更多既能巧妙避免假性理论又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正确地引导学生,避免学生走弯路,以此来提升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能力,为祖国培养更多的人才。
[1] 任晓梅.扭转假性类比有效提升地理教学效率[J].广西教育,2016,(34):88-89.
[2] 黄秋霞.学习迁移理论在高中自然地理教学中的应用[D].华中师范大学,2014.
[3] 朱跃锋.迁移理论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