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别饿坏了那匹马》文本解读

2017-02-15孙静

小学语文教学·园地 2017年1期
关键词:书摊刻画谎言

孙静

《别饿坏了那匹马》是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描写了一个摆书摊的残疾青年以“别饿坏了那匹马”的善意谎言,成全了一个身无分文而酷爱读书的少年读书的感人故事。作者选取平凡小事,让人真切地感受到窃读时的五味杂陈,靠劳动赚钱看书时的坦然自若,得知“无中生有”真相后的心灵感动,凸显知识“无价”,彰显人间“真爱”。文章脉络清晰、语言质朴、极具感染力。

一、刻画了酷爱读书好少年的良好形象

好少年都是志向高远、好学上进的,对未知世界充满好奇,对阅读如饥似渴。作者用十分简洁的语言描写道:“学校不远处的书摊是我放学后流连忘返的地方。可是更多的时候,身无分文的我只能装作选书的样子,偷看几则小故事,然后溜之大吉。”因为没有钱,还要顾及颜面,只能用“装”“偷”“溜”这些看似鄙劣的手段窃读,又因为是窃读,所以少年羞愧不已、忐忑不安。当父亲发现他窃读的事之后,勃然大怒,甚至动手打了他。“攥着马草换来的毛票,我立即奔向书摊”,这一系列动作、神态、心理活动的描写,充分表现了作者小时候对知识的渴求,对自己身无分文的无奈,把用劳动所得重获读书机会后的兴奋表现得淋漓尽致。

二、刻画了身残志坚好青年的优良品质

一般情况下,卖书的人是爱书的人,也是爱读书的人。课文中坐在轮椅上守书摊的残疾青年,就是其中的代表。他身残志坚,选择了摆书摊的职业,靠劳动养活自己。“那张瘦削的脸”“每天早上这宽厚的一笑”“坐下慢慢看”,无不反映出他包容善良、宽厚仁慈、乐观向上的品格。“他正定定地看着我”“别打孩子”“孩子看书又不是坏事”,无不流露出他尊重知识、善待读书人的品质。他家本来没有马,当得知我的马草没人要而不能看书的窘迫后,他提出“以后,马草就卖给我,别饿坏了那匹马”。“别饿坏了那匹马”寓意特别深刻,表面上为了别饿坏他那匹子虚乌有的马,而真实的意图是别饿坏了我这个酷爱读书的好少年。课文把残疾青年不计个人得失、设法满足少年读书愿望的良苦用心描写得淋漓尽致。

三、刻画了普通百姓自食其力的朴素情怀

古人曰:“君子不吃嗟来之食。”从作者上小学五年级那年“更多的时候,身无分文”就能看出,他的家境很不宽裕。困难人深知困难人的难和苦,作者的爸爸深知守书摊的残疾青年的不易。面对自己窃读的孩子,他先是怒目圆睁,不由分说地抽孩子巴掌,原因就像他说的“打你不为别的事。都像你这样白看书,人家怎么过日子”,同时在“夺过我手里的书,匆匆地翻了一下,还给那个年轻人,拽着我走了”,还不忘利用匆匆翻书的机会,在书里夹上几张毛票。“搬运队的马车夫需要马草,你可以扯马草换钱”为“我”安然地去书摊继续读书找到了一条出路。当残疾青年得知少年扯来的马草不好卖而不来看书的困惑时,“先是一愣,继而眼睛一亮”“认真地看过马草后”,这些句子很逼真地让人相信他真有一匹急待马草的马,让“我”扯马草给他那匹马吃,换取“我能泰然地坐下来,从容地读着一本又一本的书”的权利。他的妹妹同样善解人意,她从开始的“茫然”到毅然把马草收下,能理解哥哥的想法,配合哥哥把谎言维持下去。由于妹妹的意外不在,虽然残疾青年尽力阻拦,甚至提醒马会踢伤“我”,但出于对“马”的关心,“我”执意提着马草闯进了院子,当看到枯蔫焦黄的马草,一切真相大白。没有马匹还买马草,这位青年用心良苦,就是为了维护酷爱读书的少年的尊严,满足他如饥似渴的求知欲望,这就是残疾青年对一个素不相识、酷爱读书的孩童浓浓的爱。

阅读《别饿坏了那匹马》这篇文章,可以跟随作者的笔触,收获阅读带给读者的快乐,享受平淡生活中的美好,领略人性善良带给人们的感动。

猜你喜欢

书摊刻画谎言
我的小书摊
书摊·茶摊
书摊读书
刻画人物如何『传神』
刻画细节,展现关爱
刻画细节,凸显人物
真实的谎言
谎言
塞纳河畔的小书摊
揭穿谎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