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历史课程向高中过渡的探究

2017-02-15

名师在线 2017年12期
关键词:初高中课程目标课程内容

黄 震

(常熟市白茆中学,江苏苏州 215500)

引 言

随着形势的变化,初中历史课程实施过程中面临的不仅是对于初中阶段历史的感知,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快速适应高中历史课程。要实现这一目标,首先要了解初高中学生在学习认知上的差异性和连续性,分析初高中在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上的差异。通过对学生在课程实施过程中的差异,试分析初高中历史课程存在的过渡性及历史课程如何有效实现过渡。

一、学生认知的差异性和连续性

初中生和高中生对于具体理论的认知是存在着巨大的差异性的,初中学生处于记忆、感知、思维的形成过程。高中学生对于抽象思维则处于一种由抽象到具体化的过程。

初中阶段是学生思维方式和习惯的养成阶段,对于历史的整体认知处于比较朦胧模糊的阶段,对于历史充满了好奇,又不能很好地把握历史。高中阶段经过了初中基础的学习,并且随着思维的成熟,对于历史已经有了自己的认识和世界观,和初中生没有整体感念有了鲜明的对比,存在着对历史的认知的差异性。

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学生的发展有两种水平:一种是学生的现有水平,另一种是学生可能的发展水平。两者之间的差距就是最近发展区。处于最近发展区内的知识最容易被习得,所以教学应该走在实际发展水平的前面,初中阶段最近发展区的完善是实现高中可能发展水平的前提。应用到历史课程实施过程中要以初中生的认知特点为根本,同时又考虑初中历史实施过程要以高中学习的目标作为发展的方向。

历史是一个具有连续性的学科,对于学习历史有一个渐进式的过程。初中历史的学习是基础,可以帮助高中学生更好地进行深层次的学习和思维。初中学生的逻辑思维需要在感性经验的直接支持下才能进行,属于经验型。高中学生的则属于理论型。由经验到理论的过渡,也体现了历史学科在实施过程中存在难易度的连续性。

二、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的不同

初中历史课程目标:学生能够掌握中外历史的基本知识,初步掌握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对人类历史的延续与发展产生认知兴趣,感悟中华文明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养成爱国主义情感,开拓观察世界的视野,认识世界历史发展的总体趋势;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成为拥有良好的综合素质的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高中历史课程目标:扩大掌握历史知识的范围,深入了解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对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有所了解,初步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学会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认识历史和现实问题,逐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历史观;树立不断完善自我、为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贡献和关注民族与人类命运的人生理想。

从初中历史课程标准我们可以明确初中历史教学任务以基础知识为根本,培养学生形成基本的历史素养,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注重培养学习正确的情感价值态度观。而高中历史课程以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研究历史的发展方向,在深度和广度及目的性上与初中注重基础性知识上有很大的差异。

初高中历史课程目标的不同决定了历史课程内容的不同。初中历史课程注重历史知识的认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养成。课程内容的选择是具有代表性的历史事件,符合初中学生的时代特征,以及符合当今社会的价值观。现在初中古代史部分就是充分地结合了当今时代和平发展的时代特征,内容以我们古代的统一王朝为脉络,淡化分裂,考虑到初中学生的年龄和学习的经验积累,选取的历史事件刻意减少理论内容,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本是枯燥的历史变得符合初中生的特点,浅显易懂。

高中历史则是完全不同模式,采用专题的方式,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来展现,另外还有选修板块,这就要求学生对历史有整体认识。高中历史的学习是建立在初中历史认识的基础上的。而初中学生更多的是基础的识记,缺少了对历史学习的过渡,这就决定了在初中历史课程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整体感知、分析、综合能力。

三、实现过渡的尝试

⒈初中生在认知上的不足

这是由年龄、思维习惯和知觉方面的问题所决定的。初中生能自觉地根据教学要求去知觉有关事物,对时间的感知,学生能很容易记住一个事件发生的年、月、日,而对“世纪”“年代”“时期”这样的历史时间单位,往往就非常模糊,历史整体感知不强烈,只对时间敏感而缺少整体意识;高中生由于思维的成熟,在历史的整体感知上有了比较清晰的认识,能非常明确地知道“世纪”“时代”所代表的含义,能自我将历史分层,加强理性认识。由于这样的差异,在初中历史的教学过程中,应该加强整体时代意识,强调历史的连续性,而非将历史单独地划分开来。所以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每课、每单元,甚至一个学期的内容,我们用时间轴的方式来展现,将历史连贯起来,给学生一个清晰的脉络,培养整体的时代感,这对于高中阶段的专题性学习是非常有帮助的。

⒉记忆方面的差异

在历史学习上,初中学生很大程度上是服从于教材和老师的教授,没有自己主观的意识,对于知识,很多时候是书本式,简单、直接地识记。这种记忆方式缺少自我的思考,这也是初中学生在学习历史中存在的很严重的问题,对于知识不是理解,而是记忆。这样使历史变得枯燥乏味,也变得艰涩难懂。改变初中生识记的方法,也是向高中过渡的必要环节。逐步学会使记忆服从于识记的任务,而不是仅仅取决于材料的有趣程度;从识记的方法上,高中生更能理性地、有意识地将识记的内容转化为自我意识。所以在初中的历史教学过程中,加强知识理解,转变教学方式,反转课堂是很有效的方法,将课堂的主体由老师变为学生,由学生被动的学,变为主动思考提问,学生尝试着学会方法而非简单识记,这是向高中学习过渡的关键一步。

⒊历史学科的课程标准是实施历史课程的依据

初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中对于历史教育的目标、课程内容、方法和评价机制进行了规定。初中的历史课程实施过程侧重于基础知识的讲授,这与高中侧重于培养学生提高分析能力,养成独立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有着巨大的差异。在初中历史课程实施过程中,鼓励学生提前预习,作业前置,学生自主通过预习来提前完成作业,课堂实施过程中,学生会主动通过自己预习和作业的解答来配合老师的课堂实施,更能有效地提高课堂效率,也养成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习惯。

⒋理性思维不成熟,自主思维不强

初中学生学习历史的过程往往是跟随老师的思维,是一种被动的学习,他们的理性思维不够成熟,存在片面性和表面性的问题,教育实施过程中应循循善诱,充满耐心,理解认同学生的不足。同时不能束缚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鼓励学生的自主思维,及时表扬,开放性的思维更有利于学生思维习惯和能力的培养。

对于存疑的问题,可以通过课堂讨论、辩论或者对组织课后的资料搜索,增强学习的自主性和探究性,逐步培养学生的正确学习方法和全面分析的能力,为进入高中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能很好地适应高中综合思考的模式。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 张春兴.教育心理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

猜你喜欢

初高中课程目标课程内容
基于“课程内容六要素”的绘本文本解读路径探析
《计算方法》课程的“面向产出”评价改革实践
基于不同主体的课程质量综合评价
——以“交通运输规划”课程为例
基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课程目标达成度定量评价研究
——以信号与系统课程为例
水彩画课程内容与教学体系改革的必要性
初高中一体化背景下的中学物理教学实践
初高中一体化背景下的中学物理教学实践
关于初高中英语学习衔接的一些建议
历史课程目标及其分类的探索
学前教育专业体育课程内容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