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英语教学“问”的艺术性
2017-02-15江苏谢丽亚
⦿江苏/谢丽亚
(作者单位:江苏省张家港市徐市小学)
小学英语教学“问”的艺术性
⦿江苏/谢丽亚
学科教学大部分都是始于“问”,从一个问题起,让学生思考,引出更多的问题,一个问题一个问题的解析,抵达学科知识的内涵。关于小学英语教学,大多也是从“问”领起的,教师要注重问的艺术性,以问启发学生,将其引入英语的秘境。
小学英语;提问;启发;艺术性
海森堡说:“正确的提问,往往等于解决了问题的大半”,许多教师遵从这一说法,在教学中融入大量的问题,呆板、紧凑,连珠炮弹似的向学生发问,让学生无法接应。但这有悖正确的提问,不但不能解决问题,反而适得其反,让学生产生厌烦心理。因此,让实现解决大半问题的目的,就应该正确的提问。对于小学英语教学来说,所面对的教育对象是小学生。基于小学生想象力、联想力充沛的特点,教师可以艺术性的提问,使问题俨然像一个万花筒,能引人耳目,得以有效地将学生引入小学英语教学的秘境之中。使提问呈现艺术性的特点,也是有效对学生加以启发的前提。教师可以将问题植入日常生活的情境中,也可以利用多媒体,将问题设置在动画中,还可以巧妙的构思所提出的问题,使学生得以讨论。
一、以日常生活为背景的“问”
日常生活是小学生最为熟悉的地方,这种熟悉感常常让小学生兴奋不已,尤其是将日常生活的元素融入课堂,小学生更加雀跃,争先恐后的举手示意“我知道”,这种感觉如同在人群中看到自己的亲人一样。可以说,日常生活是独特而又重要非凡的教学资源,教师要加以利用,将课堂生活化。关于小学英语学科知识而言,也是围绕日常生活展开的,包括:吃饭、睡觉、问候、日常工具等等,小学生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各种东西、色彩、人物,所进行的各种活动都可被贴上英语语言的标签。但小学生并不了解,还需教师借以提问的方式,启发学生发现日常生活中英语的应用。这需要教师进行艺术性的提问,以日常生活作为背景,进行发问,引起学生的关注、思考。
例如在学习颜色的时候,教师可以融入日常生活的元素。
教师:“同学们,你们今天穿的衣服真漂亮,五颜六色的。”
学生低头看看自己的衣服,称心如意的笑了。
教师:“那你们能说出今天自己穿了一件什么颜色的衣服吗?”
学生争先恐后的说道:“红色、黄色、绿色、黑色——”
教师:“这些颜色真漂亮,把我们的课堂装扮的绚丽多彩。但是呀,外国的小朋友可不像你们这样回答,他们用英语,我们想不想知道他们怎么说的?”
学生异口同声:“想”。
1.red红 2.orange橙 3.yellow黄 4.green青 5.blue蓝 6.purple紫 7.grey灰 8.white白 9.black黑 10.pink粉红 11.brown褐
教师纷纷将写有这英语单词的卡片贴在黑板上,并以衣服的颜色为据,将学生分成几小组,让他们在认词之后,能够分辨各个单词对应的颜色,并将其取回,别到有着相同颜色的衣服上。日常生活化的提问,使学生较快的进入问题情境,较快的对所学内容做出反应。而且,他们也能将课堂日常化的英语知识应用到日常生活中去。
二、将问题植入多媒体呈现的动画中
现代心理学表明:“儿童们总是将万物人格化,把自己的意识投射到客体上去”。因此,他们对动画有独特的感情,能从以小动物们为主角的动画中挖掘到更多的内容。教师在小学英语教学中,便可将问题植入到借助多媒体呈现出来的动画中,让学生通过感兴趣的动画去接受艺术性的“问”。这样的问颠覆了传统上呆板、唐突的提问,以视觉及听觉效果呈现英语知识,给予学生认知的冲击,更容易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乐于接受。
例如,在讲解各种水果英语单词的时候,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为小学生播放关于水果的动画片,如《水果城》《水果篮子》《果宝特攻》,还可以播放有关水果的歌谣、儿歌等等。通过拟人化的水果演绎的动画,小学生可进行一场视觉的盛宴,在视觉盛宴中身临其境式的跟随水果们活动,进而有效的学习英语,深刻的记忆英语单词。
三、巧妙构思问题,引发学生讨论
由于生活环境、经验积累、认知水平、思维方式等等的不同,学生会对同一问题进行不同的回答,因为回答的不同,常常会发生思维的碰撞,产生知识的火花。对于小学英语教学来说,也是如此。学生也会有意见不统一的时候,教师对此要正确认识,不对这种个性化的认知进行回避,恰恰要巧妙的构思问题,引发学生的讨论,使其在讨论中获得经验的分享、思路的拓宽。如何巧妙构思问题,即挖掘矛盾。如毛泽东所讲:“什么叫问题?问题就是事物的矛盾。哪里有没有解决的矛盾,哪里就有问题。”通过将矛盾呈现,让学生用自己的方式解决矛盾,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间必然也会发生认知的矛盾,教师要通过学生间的讨论,使其自主解决矛盾。
例如,在讲解“Here you are.”的时候,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当听到这句的时候,应该怎样回答?”有的学生说用“Thank you.”回答,这显然是正确的。还有学生用“Thanks”回答,这也是正确的。但由于回答的不一致,很多学生开始矛盾起来,不知道该用哪个进行回答好。这时,教师可以举两个例子,让学生讨论,在什么样的情况下使用哪种回答。
例1 A:A pie,please.
B:Here you are.
A:Thank you
例2 A:Have some rice,Mike.
B:OK.Thanks,Mum.I like rice.
学生通过讨论得知,“Thank you”是对陌生人的感谢用语,后面不加称谓。而“Thanks”则是对熟悉的人的感谢用语,后面一般加称谓用语,表示尊重,敬意。这一对问题的巧妙构思,唤出学生内心的矛盾,引发学生的讨论。通过讨论,又解决矛盾,形成对英语知识的深刻记忆。
教学不可缺少提问环节,提问环节是引出教学内容的常用方式,但提问要讲究方略,以表现出艺术性的特点,使小学生进入问题的秘境。
[1]张占一.试议交际文化和知识文化[J].北京:语言教学与研究,1990.
(作者单位:江苏省张家港市徐市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