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百米高空
——成贵高铁鸭池河特大桥工地素描
2017-02-15于文国马永红
■于文国 马永红
在三百米高空
——成贵高铁鸭池河特大桥工地素描
■于文国 马永红
白云缭绕的鸭池河特大桥建设工地
编者的话:
今天本刊开辟“我在工地”栏目,首次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和凡人的视角,向读者讲述国家重点工程工地上发生的故事。在成贵高铁特大桥工地上,建设者们用聪明才智创造了世界第一;这里有国际领先水平的工程技术;有建设者爱岗敬业、勇于创新的可贵精神;有艰苦奋斗、淡泊名利的高尚品格。工地上拔地而起的不仅仅是一处处宏伟的建筑,也是载入史册的一座座不朽丰碑,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坚实脚步。
“十三五”期间,我国将有165项重大工程项目投入建设,“一带一路”蓝图在世界范围内铺就展开,千百个建设工地,亿万建设大军,正在神州大地铸就千秋伟业。讲述工地上平凡劳动者的故事,展示工程建设的辉煌,讴歌建设者的精神,正是《中国工人》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愿与广大读者共同讲好工地上的故事,办好“我在工地”栏目。
乌江,古唤黔江,因贵州简称“黔”而得名。乌江有两源,在化屋基合流后名为“鸭池河”,直至乌江渡始称乌江。鸭池河劈山穿谷,在黔西形成一道美丽的天险。这天险之上,有一座正在建设中的宏伟大桥,它将托起中国西南的一条重要高铁,这座桥就是成贵铁路鸭池河特大桥。
1982年出生的李继有和1981年出生的范阳元是同学。他们学的是桥梁工程,自进大学起,“建几座世界级的桥梁”就成为他们的共同理想。参加工作后,他们一直在实现理想的道路上奔跑、历练、成长着。
机会来了。
2014年元旦,成贵铁路鸭池河特大桥工程开工!这座全长971米、主跨436米的中承式空腹钢-砼结合拱桥,融汇了桥梁建设史上钢桁梁桥、提篮式拱桥、斜拉桥、连续梁桥等桥型特点,是当今世界最大跨径的钢桁梁提篮式桥,也是最大跨度的高速铁路同类型桥梁。采用的大跨度混凝土拱桥的最新工法和大跨度桥梁刚度控制工艺,代表着高速铁路桥梁建造技术的世界水平。李继有担纲项目经理,老同学范阳元来给他当了副手。
装吊工胡青松所站的位置,距离脚下的水面300多米
国旗,随着拱肋的前移而提升
在贵州鸭池河特大桥建设工地的临时工棚处,项目监理分站的站长刘超一家深情的眺望工地。
吊车司机王明中提着他和妻子李海仙的午餐走上300多米空中岗位。
李继有他们承受更多的是困难和挑战。作为一座承载高速铁路的山区拱桥,钢拱肋的架设必需采用缆索吊机“斜拉扣挂”法施工,就是一边安装拱桥的拱肋时,一边也在建一座斜拉桥,而这“两座桥”所借助的缆索吊机还必须足够大,足够高,大到跨径460米、吊重是双倍的240吨,就是说可以同时吊起70头成年大象;高到吊机塔架184米,吊机顶距水面344米,相当于115层楼高。而拱肋一节节越架越高,最后高度距水面270米,相当于90层楼高。也就是说,施工面基本都在300米高空、100层楼高处。
这个高度让许多人腿软;
却也有这样一群不畏险的人。
115层楼高的揽索吊机,在 两个塔架的两侧各有一台塔吊。北岸揽索吊机塔架两侧的塔吊司机是一对儿小夫妻。妻子李海仙负责高的那座,丈夫王明中负责相对矮点儿的那座。王明中有四年的高吊经验,妻子是他带出来的。李海仙说,刚上来时心慌得不行,可现在已经一点也不怕了。他们两岁的儿子在云南老家由奶奶带着。高吊司机上了高空一整天都不能下去,吃、喝以及方便都得在高空解决。但能随时隔空看见丈夫开的吊机,李海仙还是挺满足的。
鸭池河桥是湖南人胡青松、朱通明参建的第二座桥,作为装吊工,他们的任务是在节段拱肋起吊、牵引、对位到架设位置后,安装高强螺栓,所以每天上拱肋他们都要扛着60斤重的一箱螺栓。拱肋架设从底到项,弧度越来越大,坡度却是越来越小,开始的几段几乎是垂直于地面的,非常难攀爬,作业面也小。现在拱肋已架到20多节,虽然离地面、水面越来越远,但也越来越平坦,这让胡青松、朱通明很喜欢。
山东小伙儿张雷平时不爱说话,工间休息时,就愿意一个人站在拱肋上看碧绿如丝带的鸭池河和山谷间飘荡的云雾。但这个沉默寡言的小伙,有一件事儿是他当仁不让要抢着干的:那就是在最前沿的拱肋上插国旗。两侧拱肋从两岸分4个点同时架设,拱肋往前架一节,国旗就往前移一节。当新的一节拱肋安装好,张雷一定要亲手举着国旗冲到最前端,把鲜艳的五星红旗插好绑牢。
1.在高空作业的职工中,多数都具有两门以上的专业技能。
2.正在工作中的吊车司机。这里距水面相当于115层楼高。
3.10月12日清晨6点40分,热火朝天的建桥工地。
4.因混凝土施工的特殊要求,浇注桥墩的工作日夜不停。
项目部还有唯一的一位小朋友,快三岁的凯凯。凯凯的爸爸刘超是鸭池河桥项目监理分站的站长,妈妈张倩是项目部安质部的内勤,凯凯和妈妈都不能到爸爸常去的300米高空。凯凯常让妈妈抱着站在彩钢板房的家门口,看那一点点长高、一点点靠拢的桥拱,妈妈说拱太高了,根本看不清爸爸。可是,妈妈挂在门楣上的铃铛能发出那么清脆好听的声音,可以传很远很远,凯凯说,爸爸在桥拱上一定能听得见。
清晨,揽索吊机松钩,两岸拱肋间水平距离只剩下58米。贵州人范阳元心里升腾起一个愿望:下个月桥拱合龙时,一定要接父母到工地看看。或许,他不知道这座桥将承载起的是“世界第一条山区高速铁路”,也不甚明白,这是国家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标志性工程之一,但有一点他是明确的,那就是,今天他们为建桥所做的一切,一定会让自己的儿子感到无比自豪 ……
(作者于文国系 工人日报高级记者、第十一届中国摄影金像奖得主、全国专业报新闻摄影学会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