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天津气象信息化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
2017-02-14武国良王琪李祥海
武国良 王琪 李祥海
摘 要:加快推进气象信息化,提高气象业务集约化和标准化水平,已经成为当前气象业务信息化建设中的核心任务之一。简要介绍了气象信息化的定义和总体目标,结合天津市气象局气象信息化的发展现状,分析工作中存在的不足,提出未来几年天津气象信息化建设的重点建设任务。
关键词:气象信息化;现代信息技术;数据共享;数据环境
中图分类号:P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5913/j.cnki.kjycx.2016.21.043
1 气象信息化的定义与总体目标
1.1 气象信息化的定义
信息化是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开发利用信息资源,促进信息交流和知识共享,提高经济增长质量,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转型的历史进程。现阶段,气象信息化就是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强化标准规范体系建设,整合各类气象资料和产品以及基础信息资源,积极使用社会资源,推动气象信息资源互联互通、广泛共享,形成业务和服务“云端部署、终端应用”的新模式,推进业务信息化、集约化和标准化相互衔接、良性互动,逐步构建资源高效利用、数据充分共享、流程高度集约、标准系统完备的气象现代化新格局。
1.2 气象信息化的总体目标
中国气象局制定了2020年全面实现气象现代化的发展目标,将信息化作为“做强气象和改造气象”的主要途径之一,并着重指出:“没有信息化就没有气象业务现代化”。综合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优化整合基础信息资源、数据资源和业务系统平台,在充分利用旧有设备的基础上适当扩充和利用社会化资源,逐步形成气象信息资源集中部署、多级应用、实时备份、快速切换的功能布局,构建扁平化的气象业务体系,提高气象业务、服务、科研、教育培训、管理等方面的整体效率,以满足部门用户、公众用户即时按需访问气象业务和气象信息服务的需求,达到国际气象领域的先进水平。
2 天津气象信息化发展现状
目前,天津已经建成地面通信与卫星通信相结合的气象信息网络,市局与区局之间网络带宽达到20 Mbps,市局与滨海新区局之间带宽达到100 Mbps。与海委、水利局等11个同城用户单位建立了地面专线,并建成了全市气象高清视频会议系统。预警信息发布手段不断完善,发布效率和覆盖面进一步提高。采用全封闭冷通道技术,在市局建设了300 m2的数据中心机房,机房设备实现了集中远程带外管理。同时,基础设施资源不断向市局集中,在市局建立了计算资源717 GHz、内存3.4 TB、存储108 TB的基础设施资源池,运行了80余台虚拟服务器,承载了市气象局数十项业务应用。2014年,市气象局开始租用国家超算中心“天河一号”的计算、存储资源,以此作为数值模式的运行平台。依托CIMISS(全国综合气象信息共享平台)初步建成了统一、集约的全市气象数据环境,直接对市、区气象业务系统提供数据支撑,在CIMISS的基础上,按照CIMISS的设计原则和规范持续完善省级数据环境,并以此为支撑,整合精细化天气预报、灾害天气预警、区县综合业务和决策服务等业务系统,形成一体化的预报预警数据加工平台。
3 天津气象信息化建设不足
由于对气象信息化内涵的认识不到位,天津气象信息化步伐缓滞,信息系统建设缺乏统筹,对集约化和标准化的要求理解存在差距,气象标准规范体系亟需完善,气象业务系统层级过多,信息系统数量庞大,低水平重复建设,业务流程无序,运行维护成本高。虽然有效提升了服务器虚拟化平台的整体生产效率,降低了总体拥有成本,减少了运营管理工作量,但是,在性能和功能上仍存在明显不足。全市气象信息网络传输能力仍有不足,缺少备份网络传输系统,“信息孤岛”遍布,“应用烟囱”林立,资源浪费严重,气象信息系统整体效率低下,信息网络安全体系建设仍相对滞后。在新兴信息技术方面,跟踪不够、储备不足,与国内外先进同行相比,新技术应用的深度和广度都存在不小的差距。
4 天津气象信息化建设的发展趋势
4.1 提升气象网络支撑能力
构建覆盖全市网状的气象广域网络,与现有的MSTP线路形成备份。“十三五”末期,市级、滨海新区接入速率达1 000 M,其他区接入速率达到100 M,满足了气象服务所需的资料传输、精细化预报服务、高清会商、管理信息传输等需求。在市级万兆双核心交换网络的基础上,改造市级局域网,调整优化网络结构,增加网络系统管理和安全设备,改造、敷设老旧的综合布线,以实现千兆到业务桌面。结合现有业务和科研发展情况,适度考虑系统冗余和系统可靠性,在充分利用旧有系统的基础上,按照需求扩建市级基础设施资源池,实现天津气象信息基础设施资源的集中管理和共享使用。
4.2 完善规范统一的数据环境
优化完善现有数据环境,提升数据环境的响应速度、承载能力和稳定性,将全市气象数据纳入统一管理,利用分布式存储技术解决海量非结构化数据存储管理的性能、时效等关键问题,加强气象数据质量控制方法的研究和应用,提升气象数据的可靠性,统一数据加工、处理算法,通过标准的数据接口向全市气象部门提供数据共享服务。运用场地优化、智能冷却和电源改造等手段优化改造市级现有数据中心机房,提升市级中心机房承载能力。针对市级气象部门的行政管理、基础业务、财务核算等应用场景需求,建设桌面云系统,解决终端桌面信息安全、集中计算、集中管理、移动办公、远程办公等需求,从而提升气象业务信息化安全等级。基于统一数据环境,继续对全市气象预报、服务平台进行集约化整合。
4.3 推动社会化资源的有效利用
在工作过程中,要积极使用社会资源,数据、服务逐步迁移至云,并利用云上资源研发、部署气象数据应用软件,用“互联网+”的思维改造气象服务系统。同时,还要继续扩大国家超算中心计算资源的租用规模,提升数值天气预报业务能力;加强与各行业之间的合作关系,积极推动行业之间的数据共享和融合,共同研究出一条资源共享、深度挖掘、优势互补的良性互动合作之路,提供针对性更强的气象服务。
5 结束语
天津气象局将积极利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等现代信息技术,结合现代预报、预测技术,加快气象信息化建设,提供精细化、精准化、智能化的高水平气象服务,以满足城市精细化管理需求。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S].2016-05-08.
[2]中国气象局.气象信息化行动方案(2015—2016年)[S].2015-08-25.
[3]沈文海.当前气象信息化所处阶段的特征及主要内涵[J].中国信息化,2015(9):81-86.
〔编辑:白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