谨记“三个切忌”,让资料拓展更高效
2017-02-14刘丽
刘丽
[摘 要]阅读教学不能以单一的视角来审视文本,必须要从多种角度、立体化地收集资料,为学生深入地解读文本提供佐证,促进教学效益的整体性提升。资料拓展要切忌偏离,要准确凸显目标;切忌失当,要合理选择内容;切忌随意,要恰当把握时机。
[关键词]资料拓展;凸显目标;合理选择;把握时机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01-066
教材中的文本绝不是孤立存在的,文本所描述的内容、凸显的主题,必然会与之相关的文本发生千丝万缕的联系,成为众多文字资料体系中的一个坐标。因此,教师可以根据具体的教学目标,选择相关的资料,与文本形成印证之势。但在教学实践中,很多教师并没有深入思考,“胡子眉毛一把抓”,随意选择内容就作为拓展资料,结果不仅没有达到应有的教学效果,反而浪费了宝贵的时间。资料的拓展运用,必须要有明确的目的、适宜的内容和恰当的时机。
一、切忌偏离,要准确凸显目标
课外资料的拓展绝不能随心所欲,而要始终以教材文本为基础。教师要能够从基本的教学目标出发,明确每一次资料的拓展究竟是处于怎样的目标。不同的维度和视角,决定了资料拓展的方式和策略是完全不一样的。教师切忌为了追求所谓的时髦和形式主义,而故意硬塞拓展环节,造成资源的浪费。
如,在教学《放飞蜻蜓》一文时,很多教师都积极尝试运用资料拓展的方式展开教学。有的教师从主人公陶行知出发,拓展补充了陶行知的生平资料和教育小故事;有的教师则从蜻蜓入手,介绍了有关蜻蜓的知识,号召学生保护昆虫、爱护环境。这两种资料的呈现完全属于不同的类型和视角。但纵观文本,我们不难发现课文主要描写了陶行知如何教育小孩子放飞蜻蜓的故事,旨在凸显陶行知作为教育名家循循善诱的品质。很显然,紧扣文本的表达中心,从陶行知的人物形象进行资料的拓展,更契合文本表达的主题。
在上述案例中,两种拓展方式显然出于不同的教学目标,但不管怎样都应该将教材文本的核心主题作为选择拓展材料的首要标准。只有真正契合文本表达的主旨,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认知能力的提升。
二、切忌失当,要合理选择内容
拓展教学不仅是为了丰富学生的知识,开拓学生的认知视野,更为重要的是借助拓展资料的印证,能够强化学生对文本资源的理解。因此,教师对拓展内容的选择既要能够开阔学生的视野,也要能够激活学生的思维,最终夯实学生对教材文本的体验与解读。
如,在教学于谦的《石灰吟》时,教师就进行了两次资料拓展。首先,在整体理解诗歌大意时,教师拓展补充了石灰制作过程的资料,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了“千锤万击”“烈火焚烧”“粉身碎骨”等词语的意思,为理解诗歌、感知石灰特点提供了支撑。其次,教师根据咏物诗的特质,为学生拓展补充了于谦的生平资料,引导学生将于谦一生的遭遇与石灰的形成过程进行类比,寻找两者之间的共性,在深入感知咏物诗借物喻人特点的基础上,强化学生对于谦人物形象的体验与感知。
在这一案例中,教师出示的两次资料,在内容上都显得非常妥帖。首先,石灰形成过程与诗歌内容相得益彰,一个文言故事,一个白话材料,彼此印证,互文呈现,学生不仅了解了石灰的形成过程,对古诗的理解也水到渠成。其次,于谦生平与石灰的形成过程有着相似之处,都经历了磨砺,遭受了坎坷,留下了清白之名,为学生感受咏物诗借物喻人的特点提供了极好的资源支撑。由此,两次资料拓展不仅与诗歌内容联系紧密,更作用于学生认知的盲点,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三、切忌随意,要恰当把握时机
资料的拓展还必须选择合理的时机。但很多教师并没有真正意识到这一点,有的喜欢在教学伊始就将资料和盘托出,学生对课文还没有形成深刻的感知,过早地拓展资料对学生而言只能是过眼云烟,转瞬即逝;有的喜欢在最后“千呼万唤始出来”,失去了最佳的整合点,也会造成学生认知体验效益的降低。只有在学生最需要资料时介入时,才能真正促进学生认知的不断深化。
如,在教学《詹天佑》一文时,教师首先引导学生整体阅读课文、初步感受詹天佑的爱国与杰出之后,引导学生进行质疑。很多学生提出为什么詹天佑会勇敢地接受这一外国人都难以完成的任务的质疑,显然,学生在初读感知的基础上,对这一部分的内容存在困惑。在学生的疑惑处,教师及时出手,拓展补充一系列关于清政府放弃国家利益的历史资料,并相机追问:“作为中华民族的儿女,你最希望的是什么?”于是,学生从国家民族尊严的角度出发,对詹天佑的选择有了更为深刻地感知与理解。
总而言之,阅读教学不能以单一的视角来审视文本,而必须从多种角度、立体化地收集资料,顺应课堂教学的目标、选择适宜的内容、把握恰当的时机,为学生深入解读文本提供佐证,从而促进教学效益的整体性提升。
(责编 刘宇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