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需在有价值的地方深入探究
2017-02-14张勤春
张勤春
[摘 要]阅读教学需要在有价值的地方深入探究,使学生能够汲取丰富的营养。其策略主要有:问题有价值需深入挖掘,细节有特点需重点练笔,表达有特色需启发深思,手法有变化需瞻前顾后。
[关键词]阅读教学;价值;探究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01-062
阅读教学的过程好比欣赏一幅画,富有独特育人价值的地方往往就是最吸引眼球的风景,需要驻足停留,不能走马观花。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常有一些有价值的环节因为各种原因,教师没有挖深挖透,便浅尝辄止,这是对教学资源的浪费。那么,哪些地方有价值,又怎样体现出它的价值呢?
一、问题有价值,需深入挖掘
课文的育人价值往往正是学生质疑的问题,解决了这些问题,也就能让课文的育人价值得到彰显。教学《孙中山破陋习》时,可引导学生围绕课题发出质疑。学生纷纷质疑:“我想知道缠足是怎么一回事?” “为什么说是残害中国妇女上千年的陋习?” “为什么说这件事深深地刺痛了孙中山幼小的心?” 在学生的问题中,“这件事深深地刺痛了孙中山幼小的心”可以作为走进文本的关键点。教师据此展开教学:首先让学生找出文中写姐姐缠足前、缠足时、缠足后的句子,并谈谈自己的体会;接着出示缠足的足骨完全变形的图片,让学生结合自己的感受谈体会;最后再讨论“深深”二字能不能去掉,刺痛的还有谁的心。这样的教学,使学生不再停留在对文本的感性认识上,而是上升到浸润着生命体验的内涵理解层面。
二、细节有特点,需重点练笔
动人心者莫过于细节。细节描写中的每一个字、每一个词、每一句话都不能轻易放过,要细细品味其作用。在理解的基础上再重点练笔,就可以充分掌握细节描写的方法技巧。教学《大江保卫战》一课,其中有一段文字:“黄晓文随即从身上扯下一绺布条,三下两下把脚捆了个结实,二话没说,转身扛起地上的麻包,又爬上了大堤……”这是一段细节描写。教师可抓住这个细节引导学生练笔,让学生根据当时黄晓文脚部受伤后仍坚持抢险的情况,写一段表现黄晓文心理感受、表情神态、抢险战斗的场面。将课文精彩的细节描写进行再拓展,就如同影视中的特写镜头的精彩再现,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有学生写道:“风雨使劲地摔打在他的脸上,他紧咬牙关,心中只有一个念头—— 一切为了大堤!泥泞中,鲜血透过布条隐隐地渗出,只见他神情坚定地扛着麻包继续冲向大堤。由于伤痛,他几次险些摔倒,可他一次又一次地稳住,汗水和血水浸透了他的衣襟……”这段练笔,使文章的细节得到了进一步拓展,让人民子弟兵铮铮铁骨的英雄本色更加清晰地展现出来,更加深刻地印在学生的脑海中。
三、表达有特色,需启发深思
语言表达的特色就是文本的特质所在。在关于“文章怎样写”的地方多留意,往往更能突出文本的育人价值,更能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学习《夹竹桃》第五段,可以发现文中写的并不是眼前的实景,而是幻想。幻想让文章充实和升华。那怎样写幻想呢?季老51岁了为何还有如此童真的幻想?通过讨论,学生逐渐明白了写好幻想要善于观察自由的内心世界。然后,教师大屏幕展示夹竹桃的影子图,让学生续写幻想。写好以后,师生合作,教师配乐朗读文中的句子,学生接读自己所写的句子。这样,通过情境创设,让学生进入角色,与作者、文本产生了共鸣。
四、手法有变化,需瞻前顾后
同样一种表现手法,不同年级段有不同的特点,品味其中的价值就不能停留在原有的认知水平上。《槐乡五月》中的比喻和《孔子游春》中的比喻就不能放在同一层面上教学。《槐乡五月》中:“有的槐花抱在一起,远看像玉雕的圆球;有的槐花一条一条地挂满枝头,近看如维吾尔族姑娘披散在肩头上的小辫儿。”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让他们仿写还是有困难的。聪明的教师往往会出示“风铃”“水晶吊坠”等图片,辅助学生联想。而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再让他们单纯地仿写一个比喻句则过于简单。因此,《孔子游春》第二段的比喻则富有更高的育人价值:“大自然多像一位伟大的母亲!广袤的大地是她宽广的胸怀,茂盛的森林是她飘逸的长发,温暖的太阳是她明亮的眸子,和煦的轻风是她甜蜜的絮语……”这段文字把大自然比作母亲,把大自然里的事物比作母亲的外形美和内在美。仿写要有适当的难度,教师可以这样要求:“大自然里还有什么?你能把它比作母亲的哪些美?假如我把校园比作母亲,你能仿照课文第二段说一段话吗?”
阅读教学不可能面面俱到。俗语说:“伤其九指,不如断其一指。”说的就是这个道理。阅读教学就是要把最富有育人价值的一面做到饱满,以有效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责编 刘宇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