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课堂教学 提升语感能力
2017-02-14左宇
左宇
[摘 要]所谓语感,是指人们对于语言的一种感知能力,是言语交流过程中人们对表达的一种很直观的感受和判断。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语感不仅能够体现出语文学科的特点,还能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教师可通过创设情境进行语感熏陶,透过材料诵读进行语感激发,通过思维拓展进行语感丰富,不断提升学生的语感水平。
[关键词]课堂教学;语感能力;创设情境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01-057
语文是小学阶段的必修课。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相关的阅读训练,不断提升学生的语言感受能力,从而促进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在新课标的背景下,教师该如何提升学生的语言感受能力呢?
一、通过创设情境进行语感熏陶
小学生一般都喜欢模仿。在语文课堂中,精彩的范读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断地增强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教师在课前要选择好精彩的范读片段,让学生认真地听、反复地听,在语音、语调、节奏以及轻重音方面获得充分的感受,并且反复地进行研究和琢磨,之后再进行练习。这样,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就能更好地将相关的语言连接起来,语言的感受能力也能得到很大程度的提高。此外,教师精彩的范读,也能够让学生在具体的语境中增强语感能力。例如,在教学《拉萨的天空》这篇文章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先给学生呈现拉萨的美景,让学生融入大自然的美妙环境中;然后教师引导:“今天让我们走进西藏,一起领略拉萨的天空之美,好吗?”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很快就会被调动起来。这篇课文的语言优美,用词准确、生动,比喻贴切,对拉萨的天空的描写细致而且形象。因此,教师上课时可引导学生重点读好“湛蓝”“透亮”“用清水洗过”“纯净”“明洁”和“掬一捧蓝天可以洗脸”等词句,让学生通过这些生动形象的文字感受拉萨天空的“蓝”,体会作者对拉萨湛蓝、纯净天空的赞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在情境中不断对学生进行语感熏陶。
二、透过材料诵读进行语感激发
语文教学,教师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进行文本整体的感受,在读中不断地感悟文本材料的内涵,不断地培养语感。阅读其实是一扇窗户,它是学生感受语言的一个渠道,能够将语言的学习、情感的培养以及熏陶都有机地结合起来。一般来说,人们对于语言的把握在多数情况下靠的是直觉。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多借用自己的直觉来进行阅读和训练,通过文本语言中所涵盖的抑扬顿挫来激发学生的语感,并且将语言中的情感释放出来,这样对于学生语感的培养会有很大的帮助。例如,《九寨沟》这篇文章的第三段写道:“一座座雪峰插入云霄,峰顶银光闪闪。大大小小的湖泊,像一颗颗宝石镶嵌在彩带般的沟谷中。湖水清澈见底,湖底石块色彩斑斓。从河谷至山坡,遍布着原始森林。每当天气晴朗时,蓝天、白云、雪峰、森林,都倒映在湖水中,构成了一幅幅五彩缤纷的图画,难怪人们把这些湖泊叫做‘五花海‘五彩池呢。由于河谷高低不平,湖泊与湖泊之间恰似一级级天然的台阶。由此形成的一道道高低错落的瀑布,宛如白练腾空,银花四溅,蔚为壮观。”教学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反复诵读,并细细品味其中的韵味,从而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优化语文课堂教学。
三、通过思维拓展进行语感丰富
对于语感而言,教师要引导学生将朗读和想象不断地进行结合,从而不断地训练学生的思维,丰富学生的语感。例如,在教授《司马光砸缸》这篇文章时,教师可以提出以下问题:“作为一个小孩,司马光为什么在其他孩子都手足无措的时候,能够冷静地拿起石头砸缸呢?要是你遇到这样的事,会怎么办呢?”通过这些问题,不断地拓展学生的思维,让学生能够积极地进行思考,并且在学生回答的过程中有效地锻炼学生的语感,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内涵。又如在教授《凉州词》《出塞》这两首诗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总结出古诗的分析方法:知诗人,解诗题;抓字眼,明诗意;想意境,悟诗情。这样才能全方位地品读古诗,才能更准确地把握对古诗的情感。叶圣陶说:“一篇文章,学生也能粗略读懂,可是深奥些的地方,隐藏在字面背后的意义,他们就未必能够领会。”教师要不断地拓展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不断体会诗歌内容的过程中揣度诗歌的含义,进而不断丰富学生的语感,加强他们对诗的感受能力。
总而言之,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通过有目的、有计划的课堂教学对学生的语感进行培养,不断地丰富学生的语言贮存,逐步提升学生对词语和句子、文段的理解能力,从而使学生的语文素质获得稳步提高。
[ 参 考 文 献 ]
[1] 刘建新.小学语文教学中语感的培养[J].学周刊,2013(24).[2] 傅建丽,韩银秋.浅析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语感的培养与强化[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中旬),2013(6).
(责编 刘宇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