链接生活源水 赏析人物形象
2017-02-14张丽
张丽
[摘 要]语文学习是一个情感历程,链接生活的源头活水的课堂教学更接地气。这样,学生在比较真实的生活情境中对人物形象的认识更到位。教师在课堂教学时要善于设计预习任务,帮助学生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懂得链接生活情境,丰富学生的认知经验;适当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参透人物的内心世界。
[关键词]阅读教学;技巧;链接生活;赏析人物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01-055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文章大多为记叙文,有很多内容与学生的学习生活相关,文中的人物形象也曾在我们的身边出现。教师在语文教学中不仅要把学生领进课本中,还要负责把学生引到生活中。只有课内外相融合,学生对文中人物形象的赏析才更加到位。
一、预习补充,了解人物真实生活
预习是语文学习的重要环节,教师安排的预习内容往往是朗读课文、查找工具书、概括段落大意、了解文章主要内容等,课文中更深刻的东西则需要教师代为讲解。由于没有生活体验,学生无法理解教材人物的真实生活,所以教师设置预习任务时不妨再向前走一步,让学生了解人物的生活情境,感知人物的生活状态,从而更加深刻地理解人物的精神品质,实现情感与价值观的渗透。
如《徐悲鸿励志学画》一课,要表现的是徐悲鸿的人物形象,多数学生对徐悲鸿并不了解,有的学生知道徐悲鸿是个画家,但是对“励志”一词理解不到位。教师可为学生讲解1919年时中国的社会现状。学生了解了这些背景之后,就可以理解徐悲鸿励志学画实则带着一颗爱国心,徐悲鸿刻苦学画,是要为祖国争气。这样,学生对徐悲鸿的认识就更加全面了。
教师可以先打印出“预习卡”,让学生在预习时查找资料,还可以采用小组合作交流的方式,让学生在收集资料后可以互通有无,实现资源共享,在讨论交流中提高认识。
二、链接情境,构建相通认知经验
有的课文内容与学生的生活时代相距较远,一些词句的描写是学生所不能理解的,这使得学生对文中人物形象的感知只能停留在表面,无法深入。教师可以借用电视剧、电影中的一些场景为学生的认知搭桥、链接情境,唤醒学生的认知体验,同时把文中的人物也引入场景中,再让学生赏析人物形象,这样学生的认识会更加到位。
如《爱如茉莉》一课,主要表现的是父母之间互相关爱的情意。也许小学生还没有体会到父母之间的深情,更没有父母一方病倒住院的经历,对病房里的细节描写理解起来有难度。教师引导学生回忆所看的电影、电视剧中有关医院陪护病人的情境,了解陪护病人的辛苦。通过认知体验的搭桥,学生对文中父母的形象有了深刻的认识,对文题“爱如茉莉”的理解也更加深刻了。
认知体验的途径很多,教师可以把文中的情节嫁接到实际生活中,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经历去理解文中的情节,从而更深层次地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对于自己比较熟悉的生活片段,学生可以从自身感受出发,直接发表看法。
三、整合拓展,体会人物内心情怀
每一篇文章对人物形象的塑造都会从人物的外在表现逐渐走入人物的内心世界。因此,教师要教会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方法。人物内心世界的展露要靠外在形象的描写,对人物的描写有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等,还有为了凸显某种需要进行的细节描写。学生要想全面感知人物形象,就要在分析中把握人物精神。教师还可以让文中的人物走出文本,来到我们的真实场景中,展示自身形象。课堂教学结束后,还可以拓展延伸,引导学生进入更广阔的阅读世界,丰富学生积累,让学生认识更多的人物形象。
如《别饿坏了那匹马》对守书摊的残疾青年的几处描写就非常细致,充分表现了残疾青年乐于助人的美好心灵。年轻人喜欢爱读书的孩子,要维护孩子读书的乐趣。当“我”的马草卖不出去时,作者对年轻人的描写是:“他先是一愣,继而眼睛一亮,笑着说……”这表现了年轻人对“我”的那种“润物细无声”的关爱,既维护着“我”的自尊心,又想着办法让“我”白看书。这细致的描写就表现了人物形象的内心情怀。
学习教材中的每一篇文章以后,教师都要为学生补充类文阅读,让学生在人物形象的对比中,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如,理解案例中年轻人的善良,可以推荐学生阅读《穷人》,分析桑娜和渔夫的善良,理解穷人之间互相关爱的可贵。类文阅读是拓展延伸的有效途径,可以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
总之,教材文本就是一个个生活片段,只有还原到生活场景中,人物形象才更加鲜活。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让学生感知更加丰满的人物形象,全面理解文章内容,深刻挖掘文章主旨。
(责编 刘宇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