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困生触摸语用的灵魂
2017-02-14胡兴兰
胡兴兰
[摘 要]小学语文语用教学中,学困生常常成为课堂 “累赘”。教师要正视学困生的存在,并在教学设计上给予充分关照,发动学困生积极参与语用教学的学习展示、优化互动、实践训练等活动,尽快提升他们的语用能力,实现学困生的顺利转化。
[关键词]小学语文;学困生;语用训练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01-052
学困生是班级的特殊群体,无论哪一个学科都不能忽视学困生。在语用教学中尤其需要重视学困生的转化。教师要在教学设计时给予一定的政策倾斜,充分观照学困生的实际需要,提升语用教学的有效性。
一、学习展示,启动学困生语用思维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是重要的目标和任务。学习成果展示是语文课堂教学常见的教法。教师在语用教学中,要吸引学困生参与进来,以启动学困生的语用思维。
语用教学需要重点关注典型字词、语句的运用,以及习作表达的训练,教师要在教学设计时给予倾斜。如在学习《金色的草地》时,教师让学生自主阅读文本,并标记难懂的词语和句子。在具体操作时,教师要让学困生进行展示。如典型词语:“玩耍、盛开、一本正经、引人注目、花瓣、合拢”等;重点语句:“当蒲公英盛开的时候,这片草地就变成金色的了。”“这些并不引人注目的蒲公英,给我们带来了不少快乐。”“蒲公英成了我们最喜爱的一种花。它和我们一起睡觉,和我们一起起床。”……然后,教师进行补充。检查反馈时,教师要针对学困生展开检查。如此安排教学,就能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教师让学生自主阅读文本,并让学困生展示重要的字词句子,在检查学习成果时,教师也是将关注重点放在学困生身上,这无疑是给学困生带来了极大鼓励。学困生大多是被遗忘的群体,如果教师能够经常关注他们的课堂表现,激励作用是不可小觑的。
二、优化互动,创设学困生语用环境
学困生的转化单凭教师个别辅导是不行的,需要发动学优生帮扶,让学优生带动学困生。因此,教师要制定具体的帮扶计划。首先,建构科学的帮扶形式,一对一、几对一都是可行的,可以让学生自由组合,以提升帮扶小组的和谐性。其次,制定帮扶计划,教师给出具体的引导和要求,帮助帮扶小组提升凝聚力。最后,给出具体的帮扶方法,监督检查、多元对话、课堂演绎、实践操作等,都属于合作学习的形式。鼓励学困生积极参与到交互活动中,其帮扶效果是值得期待的。
合作学习已经全面进入到课堂教学,但实际操作时,学优生往往主导了合作学习,学困生常常沦为陪衬。教师在具体施教时,需要做出调整,关注学困生的成长。如,学习《赵州桥》时,教师提出语用问题:“‘这种设计在建桥史上是一个创举这句话中的‘创举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这种设计是一个‘创举?”学生纷纷举手回答,教师则让没有举手的学困生来回答。有学生说:“创举就是很了不起的,超过别人的。我能知道这个意思,但说不太清楚。”教师给出评价:“你说得很好,说明你认真读书了,这种设计是最早的、独一无二的,就是一种创造和发明,所以叫‘创举。”教师随即让学困生用“创举”说一句话。学生想了半天说:“我感觉能够回答对问题,对我来说就是一种创举。”
其实,衡量教学效果的标尺在学困生身上,学困生学会了,其他学生自然都能掌握。语用教学向学困生倾斜,对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也具有重要意义。
三、分层训练,历练学困生语用能力
分层教学符合学生学习的实际需求,特别是对学困生能够形成直接关照。语用训练设计时,教师要注意在内容设计中体现梯度性,让学困生有参与训练的信心。如果有可能,不妨设计一些选做题,或者是给不同学生设置不同的训练要求,体现因材施教原则。
如《蜜蜂》课堂训练时,教师特别关注了语用内容:
下面有五道题,完成三道题就算合格。
①给多音字注音:背、闷、尽。
②组词:论( ) 验( ) 超( ) 辫( ) 测( )
③找反义词:准确( ) 减少( ) 陌生( ) 超常( )
④选词填空:无论……总是…… 尽管……仍然…… 不是……而是…… 只要……就……
( )天气很冷,爷爷( )一早就起床跑步。
( )被抛弃到哪里,它们( )可以自己回到原处。
⑤小蜜蜂有怎样的形态特征呢?用你最擅长的方式展示出来。
在训练中教师提出了弹性要求,只要能够完成三道题就算合格,这是对学困生的充分关照。相信学困生凭借自身努力,一定能够圆满完成训练任务,促进语用能力的逐渐提升。
语文基础较差是学困生的共性特征。教师要面对学困生的学习现实,在语用课堂教学设计时,给出必要的个性设计,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学原则,关注全体学生的健康成长。
(责编 刘宇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