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结尾艺术例谈
2017-02-14陈荣
陈荣
[摘 要]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好的结尾与好的导入同样重要。它可以使一节课有头有尾,让学生始终处于浓厚的学习状态中,进而达到深化学习效果的目的。好的课堂结尾包括发散式结尾、回味式结尾、延伸式结尾。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结尾艺术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01-051
在平常的语文教学中,一些教师往往在课堂导入方面花费大量时间,而在课堂结尾时,则一笔带过。这使得学生的语文学习前紧后松,如一盘散沙。其实,好的课堂结尾不仅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激起学生探索未知的欲望,还可以使语文课堂教学显得有头有尾,从而深化学习效果。
一、发散式结尾——诱发学生思考
语文教学不光要重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在课堂结尾部分,根据课文内容的特点,采取发散式结尾的方式,不仅可以诱发学生的思考,还可以使学生的思维向着更为广阔的天地去发散。
如,苏教版《苹果里的五角星》一课,教学的主要目标是教育学生在思考问题时要敢于打破常规思维,勇于创造。在这节课结尾的时候,为了达到教学目标,深化学生对创造力的认识,笔者是这样总结的:“学了这一课以后,你们明白了什么是创造力了吗?在平常的生活中,有哪些现象我们可以打破常规重新认识?”在笔者的启发下,学生展开了讨论:风扇还有哪些转动方式?木块怎样才能转动起来?课桌设计成圆形会怎样?虽然这些只是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模型,但正是有了这些创新的思想,学生在以后的生活与学习中,思维才会变得更加活跃。
在上述教学案例中,在课堂结尾的时候,教师主要依据课文的性质特点,采取了发散式结尾的方式。这样一来,学生的思维就不会再局限于一种认识,而是能够真正进行积极有效的思考,从而对所学内容有更加深刻的认识。
二、回味式结尾——深化学习感受
在语文教学中,有许多课文内容情感真挚,含义深刻。在这类课文教学结束的时候,教师如能采取回味式结尾的方式,围绕课文内容,以恰当的方式去激发学生内心的情感需求,使其自觉对文本内容产生无限回味,那么,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会更深刻,情感也会随之得到升华,进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如,苏教版《鞋匠的儿子》一课,主要讲了林肯先生在就职演讲时遭到了别人的刁难、挑衅,但他处变不惊、从容应对,不论身在何位,他都永远尊敬父亲,以父亲为榜样的典型事例。在这篇文章中,使人印象深刻的是林肯对于父亲是鞋匠的认识,给了参议员们狠狠一击,读后令人回味无穷。在课堂结尾的时候,笔者是这样设计的:“同学们,林肯——美国的总统,在面对众人的嘲笑时,他的表现深深地印在了我们的脑海里。在我们同学中间,有些同学的父母可能是公务员、教师,也有同学的父母可能是清洁工、服务员等。那林肯的演讲,对你有什么触动吗?你想对父母说些什么?”这样的结尾可以使学生在无限回味中产生更多的感受,深化了学生的认知。
在上述教学案例中,教师主要根据课文所要表达的主旨,采取了回味式结尾的方式。这样一来,自然把学生带入了回顾课文、对比反省的状态之中,促进了学生对人物的进一步认识。
三、延伸式结尾——拓展学生视野
对学生来说,下课铃声的响起并不意味着语文学习活动的结束,一些平凡的生活琐事也能成为语文学习活动的延伸。作为语文教师,要具有大语文教育观,在课堂结尾部分,可以采取延伸式结尾的方式,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拓展学生的视野。
如苏教版语文《三顾茅庐》一课,主要讲了刘备带领关羽、张飞三顾茅庐,邀请诸葛亮帮助其统一天下的故事。在教学结尾的时候,不能只让学生了解课文内容,而要引导学生从课内向课外拓展。因此,在教学时,笔者是这样结尾的:“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三顾茅庐》,作为名著《三国演义》的节选篇目,《三国演义》中还有许多这样使我们感受深刻的经典故事。如果你想知道诸葛亮出山以后是怎样帮助刘备统一天下的,如果你想知道诸葛亮是否值得刘备重用,就请你利用课余时间到《三国演义》里去寻找答案吧!”这样的课堂结尾,延伸了教学内容,使学生在课外阅读中不断丰富视野,提高认识。
在上述教学案例中,教师主要就课文的性质特点,采取了延伸式结尾的教学方式。这样教学,既可以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又可以使学生在课外阅读的过程中获得更多的知识,深化学习效果。
总之,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要想使语文课堂结尾真正“结”出精彩,需要教师根据课文内容的特点,采取适合的结尾方式,使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与课堂教学的精彩保持到最后,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责编 刘宇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