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教材范例作用 提升学生核心能力
2017-02-14刘淦
刘淦
[摘 要]目前,很多教师并没有真正意识到教材作为范例的应有作用,使教材文本丧失应有的价值,导致了课堂教学的高耗低效。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感知理解教材、拓展补充教材、实践运用教材,充分发挥教材范例的研究资源作用、情境渲染作用和引领示范作用,促进学生认知能力的不断提升。
[关键词]教材范例;核心能力;感知理解;拓展补充;实践运用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01-037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早就提出了“教材无非就是个例子”的论断。但在教学实践中,很多教师并没有真正意识到教材作为范例的应有作用,使教材文本丧失了应有的价值,导致课堂教学的高耗低效。那在阅读教学中,究竟怎样运用教材,才能真正促进学生认知能力的不断提升呢?
一、感知理解,发挥教材范例的研究资源作用
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是促进学生认知能力的不断提升。这种能力要通过长期、系统、扎实的训练,才能形成。这就要求教师要紧扣教材文本的特质,引导学生对文本的言语形式与写作特点进行深入感知,从而促进学生认知能力的不断提升。
如,在教学《“东方之珠”》这篇课文时,教师引领学生从整体上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使他们意识到课文按照总—分—总的结构布局谋篇,分别从沙滩、公园、街市三个板块介绍了香港作为“东方之珠”的风采。理解并掌握这个“例子”总起与分写之间的内在联系是提升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抓手。首先,在教学总起段落时,教师要求学生圈画出文中所提到的具有代表性的地点。学生在初读语段后,迅速提炼出课文总起段落紧扣了“迷人的沙滩”“热闹的公园”“繁华的街市”三个方面来写。接着,教师顺势追问:作者在课文总起时,为什么会选择这三个方面呢?不少学生面面相觑。此时,教师引领学生将总起语段与分写内容联系来看。这样,学生迅速意识到总起语段所选择的内容与后来分写的内容一一对应。由此可以看出,作者在总起语段的构思与选择,与文本的整体构思紧密相连。
借助这篇课文的“例子”,教师有效地引领学生从文本内在的逻辑联系入手,洞察了总—分—总结构的创作密码,积累了阅读方法,历练了学生的阅读能力。
二、拓展补充,发挥教材范例的情境渲染作用
文本作为学生语文学习的载体和范例,对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起到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但这一范例在创作过程中,作者为了表达效果,常常会故意对相关的情节与描写进行留白处理。在阅读教学时,这种留白如果运用得当,可以将文本范例的价值发挥到最大化。
如,《嫦娥奔月》一文,在描写嫦娥与逢蒙斗智斗勇时,作者用了“周旋”一词加以概括。究竟两个人是怎样“周旋”的,作者并没有进行直接的描写,而是留给了读者广阔的想象空间。笔者在教学这一语段时,引领学生紧扣“周旋”这个词进行拓展想象,将两个人之间的“周旋”过程细化到三个回合以上,涉及人物动作、语言、神态等细节描写的方方面面。学生纷纷展开自己想象的翅膀,结合文本具体的情境,从不同的维度拓展补充“周旋”的过程,有效地补充了文本的留白情节。
教材作为范例,其价值不仅仅在于为学生提供了阅读与写作的榜样,也应该成为进行阅读与写作训练的平台。这篇课文省略的内容,正是凸显嫦娥机智勇敢、逢蒙奸诈贪婪的契机。教师正是紧扣这一语段中的留白,引领学生对情节发展进行深入地拓展补充、想象历练,促进了学生想象能力的不断提升。
三、实践运用,发挥教材范例的引领示范作用
教材作为范例,具有丰富的写作策略与语用价值。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学生的接受能力也是有限的。教师要从文本特质与学生认知需要的链接入手,从教材中甄别出贴合学生认知实际的写作策略作为教学的核心价值点,在学生感知其表达效益的基础上,积极搭建实践平台,让学生实践运用。
如,《天鹅的故事》一文,作者在描写天鹅群体破冰前,花费了大量的笔墨描写了老天鹅率先破冰的场景。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呢?在教学中,教师引领学生深入辨析两个语段之间的不同之处,让他们体悟到作者“点面结合”这一写作策略的形式与表达效果。随后,教师顺势出示一组拔河比赛的图片,引领学生对图片中的整体画面和典型人物进行观察,并运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描述,让学生理解了“点面结合”的写作策略。
在这一案例中,教师紧扣教材文本中最富意义的写作片段,充分发挥教材文本的范例作用,读写结合,引领学生理解掌握写作策略,丰富学生的写作技巧,促进学生认知能力的不断提升。
在新课程理念下,重新审视叶圣陶先生“教材无非是个例子”的理念,我们不难发现,阅读教学不能只教教材,犯下“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错误,而要学会以语文的视角关注、解读教材的“范例”,从中探寻、开掘出契合学生认知能力的语用价值点,从而为学生语文核心能力的提升奠定坚实的基础。
(责编 韦 雄)